他最终,只能成为世人眼中“一个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2025年05月13日18:43:09 历史 1390

一声拖长腔调的喧呼在深宫里回荡,张謇听见自己的名字被喊出时,只觉一股空乏之感陡然袭来。金銮殿上众人歆羡的目光里,他望着殿外簌簌飘落的梨花,想起多年前在南通老家,父亲借着煤油灯的光,用布满老茧的手指逐字教他念《论语》的场景。那时他不过是个农家子弟,怀揣着振兴家族的重担,在青灯黄卷里熬白了少年头。如今头戴状元帽,脚踏白玉阶,却像做了场漫长的梦,梦醒后只余满心疲惫 —— 从这刻起,他的名字将与 “状元郎” 紧紧相连,载入史册的光鲜背后,是无数个悬梁刺股的深夜,是父亲为他冒名考试事发而四处求人、几乎散尽家财的辛酸。

他最终,只能成为世人眼中“一个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 天天要闻

南通离南京不算远,张謇家中五兄弟,唯有他天资出众。教书先生一句 “千人应试,汝必落第” 的苛责,让少年张謇咬碎牙关,在寒夜里苦读至黎明。考取秀才本该是喜事,却因冒名之事被人告发,父亲耗尽积蓄打点,才在知州孙云锦的调停下平息事端。祸事背后亦有转机,他的才学入了官家法眼,得荐入吴长庆幕府。就在这里,他遇见了带着数十名宾客前来投奔的袁世凯。那时张謇 29 岁,袁世凯 23 岁,一个是饱读诗书的才子,一个是精于权谋的少年,谁也不曾想到,这对师徒日后会在时代的浪潮中几经分合,最终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

更隆重的典礼在次日举行,张謇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老师翁同龢期许他走 “状元点翰林,入军机” 的仕途,可甲午年的战火却打乱了所有规划。朝鲜危机爆发,北洋水师惨败黄海,宫中却仍为慈禧寿宴大肆铺张。张謇在日记里痛斥 “亡国之约”,却只能眼睁睁看着《马关条约》签订,四万万同胞陷入水深火热。恰在此时,父亲病逝的电报传来,他星夜兼程赶回南通,却终究没能见上最后一面。灵堂前,他望着父亲早已备好的状元红绸,泪水夺眶而出 —— 父亲盼了一辈子的荣耀,终究换不回临终前的片刻陪伴,“一地之名,何补百年之恨”,这是刻进骨子里的遗憾。

他最终,只能成为世人眼中“一个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 天天要闻

守孝期间,张謇目睹清军节节败退,痛感清廷腐朽已极。他脱下官服,换上布衣,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在南通筹办大生纱厂时,翰林院的催促电报雪片般飞来,他却充耳不闻。商人在传统士大夫眼中乃 “末业”,可张謇偏要打破成见:“中国之大患,不在外物之纷呈,而在自强之务实。” 取名 “大生”,取自《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要让这小小的纱厂,成为救国的起点。筹股、买地、建厂房,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历时五载,背水一战,终于在投产当年迎来转机 —— 纱价看涨,利润逐年攀升,到民国初年,累计纯利已达 370 多万两。

以大生纱厂为根基,张謇陆续创办近 20 家企业,从垦牧到盐业,从油厂到轮船公司,形成庞大的资本集团。他没有忘记,实业所得当为教育铺路。通州师范学校里,不再是八股文的天下,管理法、理化、测绘等实用课程开风气之先;女子师范、职业学校相继兴办,他要让新式教育的火种,从南通蔓延至全国。那些年的南通,仿佛是他亲手描绘的理想国:中国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气象台拔地而起,印书馆、图书馆、医院、公园一应俱全,养老院、育婴堂、盲哑学校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天。这个曾经的荒僻之地,在他的努力下,处处涌动着现代文明的气息。

他最终,只能成为世人眼中“一个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 天天要闻

可惜,时代的巨轮从不为个人意志停留。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战火逼近南通,外国资本趁机挤压,连年天灾让企业负债累累。张謇周旋于各派军阀之间,呼吁和平,却终究徒劳。1925 年,大生企业集团抵偿债务,被江浙财团接办。三十载心血付诸东流,他却只是淡淡一笑:“我本一意孤行,置成败利钝于不顾。” 只是夜深人静时,望着案头未竟的电厂规划图,望着窗外战火映红的天空,这位七旬老人难免怆然 —— 他曾以为实业能救国,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1926 年夏,张謇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不提家事,只念着南通的电厂、民兵制度尚未办成。出殡那日,数万乡人夹道相送,望着灵柩上 “实业救国” 的旌旗,想起他为南通百姓做的桩桩件件,许多人忍不住落泪。这位前朝状元,用一生践行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 的信念,即便最终未能实现强国梦,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他开创的不仅是企业与学校,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一种 “愿以此生许家国” 的赤子情怀。

他最终,只能成为世人眼中“一个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 天天要闻

岁月流转,张謇的故事早已成为传奇。当我们漫步在今日南通的街头,看着繁华的街市、林立的学府,或许能想起那个在风雨中奔走的身影:他是状元,是实业家,是教育家,更是一位始终怀揣赤子之心的爱国者。他的一生,是近代中国探索自强之路的缩影,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失败的悲壮,却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 那是一种不计个人得失,只为家国谋福祉的伟大情怀,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白贼73|满街都是“旗鱼”人口!民进党这次离谱到“汉人”头上 - 天天要闻

白贼73|满街都是“旗鱼”人口!民进党这次离谱到“汉人”头上

民进党上台后,为推行“去中国化”,各种“迷惑”操作不断,令人瞠目结舌。近日,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网站被发现将占总人口逾96%的“汉人”(笔者注:汉族居民)改写为“其余人口”,同时将仅占2.6%的少数民族群体突出:“台湾目前已设户籍人口2.6%为原住民族群,另外来人口占1.2%,其余人口占96.2%”。民进党当局这种妄图...
实探“北京唯一电报窗口”:受理量增加近十倍,有年轻人发电报催“速回微信” - 天天要闻

实探“北京唯一电报窗口”:受理量增加近十倍,有年轻人发电报催“速回微信”

极目新闻记者 姚赟 曹雪娇2025年5月1日起,杭州地区全面停止电报服务。至此,北京已成为全国唯一提供发电报服务的城市,而中国联通西单营业厅也成为全国唯一电报业务点。5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中国联通西单营业厅,大厅一角就是电报服务区。服务台上摆放着厚厚一沓电报纸和一份填写模板,有顾客正在填写电报内容。中国联通...
尹锡悦内乱案再添新证:被指通过秘密手机下令“我可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戒严” - 天天要闻

尹锡悦内乱案再添新证:被指通过秘密手机下令“我可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戒严”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5月12日上午,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对前总统尹锡悦涉嫌发动内乱案举行第三次庭审。据韩国媒体此前报道,如果发动内乱罪名成立,尹锡悦可能面临终身监禁,甚至死刑。▲5月12日,尹锡悦抵达首尔中央地方法院 图据视觉中国在第三次庭审中,特战司令部参谋长朴正焕(音)和首都防卫司令副官吴尚培(音...
钟会在成都作乱,很多部下都死了,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 - 天天要闻

钟会在成都作乱,很多部下都死了,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

景元四年(263年),魏国三路大军,进攻蜀汉,主帅是司马昭的亲信钟会,钟会当时担任镇西将军,作为主力,钟会的兵力高达十余万,其他两路大军,分别是征西将军邓艾和雍州刺史诸葛绪,两人各带三万多人。钟会作为主力,和姜维主力作战,被姜维死死挡在剑阁,不能前进一步,钟会无奈,甚至打算撤军了。这时,转机出现了,作...
他最终,只能成为世人眼中“一个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 天天要闻

他最终,只能成为世人眼中“一个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一声拖长腔调的喧呼在深宫里回荡,张謇听见自己的名字被喊出时,只觉一股空乏之感陡然袭来。金銮殿上众人歆羡的目光里,他望着殿外簌簌飘落的梨花,想起多年前在南通老家,父亲借着煤油灯的光,用布满老茧的手指逐字教他念《论语》的场景。
通化市委书记孙简升任吉林省副省长 - 天天要闻

通化市委书记孙简升任吉林省副省长

5月13日下午,吉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人事任免名单,其中决定任命孙简为吉林省副省长。孙简孙简,男,1972年2月出生,江苏无锡人,经济学博士,高级工程师,1994年于北京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16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汤和:大明柱石的生存智慧 - 天天要闻

汤和:大明柱石的生存智慧

在洪武三年(1370年)的庆功宴上,朱元璋亲手为汤和斟酒。当酒液注入金杯时,这位曾统率六十万大军北伐的元勋却悄然离席,伏地叩首:"臣年齿已衰,不堪重任,请陛下怜臣老朽。
打虎!李春良被查 - 天天要闻

打虎!李春良被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5月13日消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春良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李春良(资料图)公开简历显示,李春良,男,汉族,1963年2月出生,河北霸州人,198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他历任中组部地方干部局干部,中组部...
华侨后代跨国来深寻亲  厚厚族谱里找到亲人 - 天天要闻

华侨后代跨国来深寻亲 厚厚族谱里找到亲人

南都讯 记者张小玲 通讯员聂贵花 近日,来自马来西亚的廖汉威、英国伦敦的陈润明及其侄女--来自奥地利的陈万玲,三位身处不同国度的观澜华侨后代,怀揣着对故土的思念与寻亲的渴望,踏上了回国寻亲之路,其中陈万玲仅持有一张1962年拍摄的奶奶照片。在观澜侨联的努力下,他们找到了血脉相连的亲人,也见证了观澜侨联创新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