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是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大一统
公元前202年,刘邦氾水之阳称帝,西汉正式建立。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从此消亡。建立到灭亡,西汉经历了210年,有着大大小小17位皇帝和一位亡国太子,其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汉民族和汉文化都在西汉这两百年中发芽成长。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大一统王朝,西汉有着怎样的成长变化历史,不同阶段有着何种哪些事件,都反应了何种社会特征?
第一阶段:西汉立国初期(前202—前180年)
核心事件:刘邦称帝→吕后专政
西汉建国初期并非史书描绘的"文治武功"理想状态,而是一个危机四伏、制度草创的艰难时期。
前202年刘邦称帝时,虽消除了实力最强的项羽,但还有诸多与刘邦类似的起义势力存在,西汉不得不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了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7位诸侯王,还有齐王刘肥(刘邦长子)、吴王刘濞(刘邦侄,后引发七国之乱)、代王刘恒(后为汉文帝)等7位刘氏诸侯王。
众多诸侯王,直接导致西汉皇权对地方控制力减弱,全国54郡中皇帝直辖仅15郡(主要位于关中仅占全国1/3,诸侯王领地人口占全国60%以上。
西汉建立初,经历过秦朝的横征暴敛和三年多诸侯混战,全国人口从秦末3000万锐减至1500万,华夏早就满目疮痍。
作为天子的刘邦正式出行竟然找不到四匹同色的马拉车,丞相萧何日常出行也只能乘坐牛车。民间的米价暴涨至每石五千钱(正常价约百钱),出现"人相食"记载。
刘邦不得不公开允许人口买卖,推行"令民得卖子"法令。同时优先照顾军功集团,下令"复故爵田宅"。
前200年“白登之围”,刘邦被匈奴40万骑兵包围七日,最终靠贿赂阏氏(单于妻子)才得脱险,回来后被迫实行屈辱的"和亲政策",总算勉强暂时维持了北方边境安稳。
内外交困之际,西汉王朝领袖高祖刘邦只在皇位上坐了五年就因病去世,可怜的西汉又迎来了“毒后”吕雉的兴风作浪。
吕雉先后扶持了汉惠帝、汉前少帝、汉后少帝三任帝王,累计把持了15年朝政,她打破刘邦“非刘氏不王”的誓约,大封吕氏子弟为王侯,形成外戚专权局面。此举虽巩固个人权力,却埋下“诸吕之乱”祸根,导致文帝即位后严厉打压外戚势力。
第二阶段:修养生息(前180—前141年)
核心事件: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田租、人头税和徭役,鼓励耕织,还开放山林川泽,促进经济多元发展。
政治上,二帝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以身作则带动社会风气转变;任用贤能之士,让朝廷充满活力。法律方面,减轻刑罚,废除肉刑,体现人道主义。在这些举措下,西汉经济快速恢复,粮食产量增加,百姓生活逐渐富足,社会矛盾缓和,秩序稳定。同时,文化氛围宽松,各种思想流派自由发展。
文景之治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为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和西汉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中国古代治世的典范。
第三阶段:武帝极盛(前141—前87年)
核心事件: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独尊儒术
汉武帝凭借前期文景之治的积累为基础,加上上位初期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盐铁专卖、均输平准、改革币制等,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国家的各项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汉武帝时期,为了消除匈奴的威胁,拓展疆土,多次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率军出击匈奴,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同时,在东南、西南、东北等方向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开疆拓土,使汉朝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连续扩张虽将华夏版图扩大,但长期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武帝时期全国人口减半(从3600万降至1800万)。
汉武帝后期,卫青、霍光等外戚势力因军功而逐渐崛起,掌握了重要的政治权力。这些外戚势力在后期对朝政产生了较大影响,为西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埋下了隐患。
第四阶段:昭宣中兴(前87—前49年)
核心事件:霍光辅政、西域都护府设立
昭宣中兴由霍光辅政和汉宣帝亲政实现的治世,成功扭转了汉武帝晚年的社会危机,堪称西汉最后的辉煌。
其核心成就在于平衡了国家治理的刚性与柔性:
- 政治上以霍光稳定朝局、宣帝强化吏治,确立"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方针;
- 经济上通过轻徭薄赋、设立常平仓,使粮价降至5钱/石,人口从1800万恢复至2500万;
- 军事上设立西域都护府(前60年)并收服匈奴,奠定汉朝极盛版图。
这一时期既修正了武帝时期的激进政策,又保留了其开拓成果,形成"外儒内法"的成熟治理模式。班固称"孝宣之治,功光祖宗",正因其既修复了帝国创伤,又为后世提供了中央集权与民生调节并重的治理范式,成为传统王朝中兴的典型样本。
第五阶段:衰亡周期(前49—公元8年)
标志事件:王政君为后、外戚专权
此时的西汉前有重用儒生,守成失败的汉元帝刘奭,后有汉哀帝、汉成帝的昏聩无能,荒淫好色,官僚系统彻底腐败,西汉此前种种积弊集中爆发——豪强垄断政治、儒生理想主义破产、小农经济崩溃三重危机交织。
外戚王氏通过太后王政君逐渐掌控朝政,刘家皇权丢失 。
公元1年封安汉公,3年立长女王嬿为平帝皇后,
公元5年加"宰衡"称号(模仿周公),同年毒杀14岁的汉平帝。
公元6年立2岁孺子婴为傀儡,自居"假皇帝",并授意制造"金匮丹书""符命祥瑞"等舆论造势。
公元8年12月,王莽正式接受"禅让",建立新朝,降孺子婴为定安公,西汉正式灭亡。
总结
西汉的210年历史可以概括为:刘邦立国,吕雉小乱,文景修养,武帝出击,昭宣缓和,元成哀三帝败家。
政治上,西汉确立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察举选官制度为后世王朝奠定基本框架;
经济上,西汉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开创文景之治的盛世典范,五铢钱制度稳定金融,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贸易。
文化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司马迁《史记》开创纪传体史书传统。
军事上,西汉北击匈奴、经营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前60年),首次将新疆纳入版图。
西汉还开创了造纸技术,长信宫灯等文物展现惊人工艺水平。其建立的"汉文化圈"影响深远,"汉族""汉语"等称谓沿用至今。班固赞其"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彰显了中华文明第一个黄金时代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