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教授曾坦言:全世界只有韩国瞧不起中国,中国却已看不到韩国

2025年05月04日17:30:16 历史 5937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崛起令世界瞩目。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地位不断攀升。

然而,与大多数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尊重和合作态度不同,韩国却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瞧不起”情绪。

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文化争议上,还深深根植于历史认知和民族心理之中。

韩国教授曾坦言:全世界只有韩国瞧不起中国,中国却已看不到韩国 - 天天要闻

与此同时,中国对韩国的关注度却日益下降,甚至有“看不到韩国”的说法。

这种微妙的关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与现实逻辑?

历史与文化的纠葛:从依附到“去汉化”

韩国对中国的“瞧不起”情绪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在古代,朝鲜半岛长期处于中国的文化辐射范围内,无论是儒家思想、汉字,还是经济制度,都深受中国影响。

朝贡体系下的附属国地位,使得朝鲜在文化和政治上对中国有着高度的依赖。

韩国教授曾坦言:全世界只有韩国瞧不起中国,中国却已看不到韩国 - 天天要闻

然而,随着近代国家意识的觉醒,韩国开始对这种依附关系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

为了重塑文化独立性,韩国自1948年起推行“去汉化”政策,例如颁布韩文专用法案,禁止公开使用汉字,并逐步从教育体系中剔除汉字课程。

这种做法直接导致韩国民众对汉字的认识率大幅下降,甚至在历史研究中出现断层。

韩国教授曾坦言:全世界只有韩国瞧不起中国,中国却已看不到韩国 - 天天要闻

同时,韩国还通过抢注文化遗产的方式,试图重新定义历史。

例如,韩国成功将中国的端午节申遗为其文化遗产,并声称孔子、汉字等源自韩国。

这些行为不仅引发了中韩之间的文化争议,也反映了韩国在文化认同上的矛盾心理。

经济与科技:差距正在拉大

韩国的“瞧不起”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其曾经的经济与科技优势。

上世纪80年代,韩国凭借其在半导体、电子制造等领域的成功,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崛起让这种优势逐渐消失。

韩国教授曾坦言:全世界只有韩国瞧不起中国,中国却已看不到韩国 - 天天要闻

经济方面,2023年中国的gdp总量已达到19万亿美元,而韩国仅为2万亿美元,差距超过9倍。

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产业链完整性和市场潜力,均远超韩国。

科技领域,中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清洁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了其科技强国形象。

尽管韩国在半导体领域仍有一定优势,但中国通过大规模投资与技术创新,正在迅速缩小这一差距。

韩国教授曾坦言:全世界只有韩国瞧不起中国,中国却已看不到韩国 - 天天要闻

这种实力反差让韩国的“瞧不起”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同时也让中国对韩国的关注度逐步下降。

国际格局中的尴尬角色

韩国教授曾坦言:全世界只有韩国瞧不起中国,中国却已看不到韩国 - 天天要闻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韩国试图通过与美国的合作提升其国际地位,但其战略重要性却逐渐下降。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韩国在地缘政治上面临着复杂的困境。

一方面,它需要依靠美国的军事保护;另一方面,它又无法忽视中国作为最大邻国的影响力。

韩国教授曾坦言:全世界只有韩国瞧不起中国,中国却已看不到韩国 - 天天要闻

近年来,因“萨德事件”引发的中韩关系紧张,以及韩国在文化争议中的高调表现,进一步加剧了两国的矛盾。

在中国看来,韩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逐渐边缘化,甚至对东北亚局势的影响力也在减弱。

韩国的“瞧不起”态度,不仅无法改变其在中美竞争中的被动地位,反而可能让它在国际格局中更加孤立。

为何中国“看不到”韩国?

与韩国的“瞧不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对韩国的关注度正在下降。

原因在于,随着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扩大,韩国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地位对中国的重要性相对减弱。

韩国教授曾坦言:全世界只有韩国瞧不起中国,中国却已看不到韩国 - 天天要闻

中国近年来的战略重点集中在中美博弈、台海局势、中东问题等全球性议题上,而韩国在这些问题上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有限。

此外,中国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已远超韩国,双方的实力对比呈现出不对称的局面。

在这种背景下,韩国对中国的“瞧不起”显得更像是一种民族情绪的宣泄,而非基于现实的理性判断。

韩国教授曾坦言:全世界只有韩国瞧不起中国,中国却已看不到韩国 - 天天要闻

韩国教授曾直言:“全世界只有韩国瞧不起中国,中国却已看不到韩国。”

这句话道出了中韩关系的尴尬现状。

从历史到文化,从经济到国际关系,韩国对中国的态度既包含着对自身历史的否认,也反映了对中国崛起的复杂情绪。

未来,中韩关系的走向将取决于两国如何在文化认同、经济合作和国际事务中找到新的平衡点。对于韩国而言,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崛起并调整自身定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资料

环球网:港媒:汉字与韩国文化历史联系几乎天然

环球网:「环时深度」韩国人看中国,心态为何发生变化?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特大暴雨!或破历史极值!紧急提醒 - 天天要闻

特大暴雨!或破历史极值!紧急提醒

南方人做好准备!今年以来强度最强暴雨、大暴雨范围最大的新一轮降水于昨日(5月27日)夜间开始登场部分地区日雨量或破5月极值!接下来两天将横扫南方大部地区此次降水单日降雨量大局地降雨具有极端性且强降雨落区与上一轮高度重叠致灾风险高,需高度警惕!此轮强降雨究竟有何特点?强度强!暴雨或大暴雨成过程“标配”昨日...
上海解放76周年,在李白烈士故居共忆“永不消逝的电波” - 天天要闻

上海解放76周年,在李白烈士故居共忆“永不消逝的电波”

吴侬软语的评弹、铿锵有力的解说,一同讲述着革命先烈壮烈而感人的故事。今天是上海解放76周年,李白烈士故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电波从这里发出”专场活动,以独特的方式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活动伊始,虹口区黄渡居民区党总支与虹口区评弹协会党支部签署了共建协议,在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等方面的合作迈出坚实...
台媒:赖清德当局强推全台“中正路”改名,蒋万安批“只搞政治、不办正事,无法苟同” - 天天要闻

台媒:赖清德当局强推全台“中正路”改名,蒋万安批“只搞政治、不办正事,无法苟同”

【环球网报道】赖清德当局在岛内大搞“去蒋化”,全台的“中正路”酝酿改名。据台湾《联合报》5月27日报道,台“内政部”负责人刘世芳称,希望岛内各县市地方政府推动改名,被台中市长卢秀燕反呛“吃饱太闲”。台北市长蒋万安今日(27日)也批评称,民进党当局“只搞政治,不办正事”,无法苟同。当地民政局长陈永德也说,...
76年弹痕依旧!这座见证上海解放的碉堡今日重返彭一小区!居民含泪抚摸:感觉特别亲切 - 天天要闻

76年弹痕依旧!这座见证上海解放的碉堡今日重返彭一小区!居民含泪抚摸:感觉特别亲切

就在今天,这座见证上海解放的碉堡“回家”了!5月27日上午,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区举行历史见证物回搬暨上海解放76周年纪念活动,欢迎一座见证上海解放烽火岁月的碉堡以及彭浦新村历史纪念浮雕,在历经三年多的保护性迁移后正式回迁原址。“彭浦新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奇经历、光荣梦想的地方,见证了彭浦新村人民不屈...
女子遇刺身亡  凶手 “精神分裂” 一审改期 - 天天要闻

女子遇刺身亡 凶手 “精神分裂” 一审改期

2025 年 5 月 27 日,成都阴雨连绵。备受关注的成都 27 岁女子在家门口遭精神分裂者捅刺身亡案,原定于今天在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但庭前会议后,法院决定延期开庭。案件发生于2024 年 6 月 9 日下午 1 点多,在成都市某小区,35 岁的梁某某来到受害人家门口,无故敲门滋扰并对家门吐口水。受害人发现后让母亲通知...
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侨心筑梦同上“科学报国课” - 天天要闻

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侨心筑梦同上“科学报国课”

“侨心筑梦·科学报国”——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专题活动,今天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本次活动由徐汇区委统战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统战部联合主办,旨在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侨界人士的爱国热情,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激励广大留学人员传承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上海市侨联党组书记、主...
古代巨型船只是怎么建造的? - 天天要闻

古代巨型船只是怎么建造的?

古代巨型船只的建造,不仅是当时技术和智慧的结晶,更承载了时代的雄心壮志,古人为什么要建造如此巨大的船只?古代的造船技术远不如今天先进,但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古人依靠智慧与创新,建造出了令后世惊叹的巨型船只,那么古代人是如何在条件极为简陋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