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期,那时中原仍然处于诸侯国互相争斗与吞并的激烈局面之中。当时,在一望无际的北方草原之上,一支游牧民族势力正在悄无声息地崛起。他们在一次次的土地兼并与征伐的过程中,渐渐发展成为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强势部落。
这支一直生活在漠北草原之上的民族,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匈奴。他们是逐水草而居的民族,没有固定的“家”,经常在草原上迁移。
有些匈奴人希望可以拥有稳定的居所,这样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然而,匈奴的祖先留下古训:不要在汉人的面前建立城池,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古训的起源
我们或许多多少少听说过匈奴人的这条古训,从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不要修建固定的城池。从某种角度思考,这条古训就是一种战争时期的军事策略,告诫他们的后人,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本民族特有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那么,匈奴的祖先们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古训呢?这个古训又到底是怎么样起源的呢?想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首先,我们需要仔细探究一下匈奴人曾经经历的惨痛教训。在汉朝初期的时候,汉朝的北部边疆经常受到匈奴人的侵袭,那里的老百姓生活十分艰难。
所以,汉朝在秦朝修建长城的基础之上,又进一步对长城进行加固与扩建,希望可以进一步阻挡住匈奴人的骑兵。匈奴人采取各种手段袭扰汉朝,甚至不惜发动大规模的战事。汉朝初期的时候,朝政尚且不稳固,国力还比较薄弱,军队的战斗力还需要一段时期恢复。
因此,汉朝暂时无法在短期内征讨匈奴,只能首先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加强自身的军事实力。后来,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后,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经济迎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再后来,随着汉武帝上台之后,攻打匈奴的事情就慢慢地提上了日程。
这时,汉武帝觉得已经有了很强的军事实力,是时候与匈奴一决高下了。汉武帝面对匈奴人日渐嚣张的态度,不断地袭击汉朝边疆地区的行为,心里感到非常生气。于是,他命令卫青、李广等将领带兵前去击退匈奴人的骑兵。
卫青这位年轻的小将,虽然是第一次出征,但是表现十分出色。他进入战场之后,表现得非常冷静与果断,顺利地击败了匈奴人的猛烈进攻。卫青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的命令,一定要给予匈奴人沉重打击。
他带兵勇敢地拼杀,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地进入到了匈奴人的城池龙城。匈奴人所建立的龙城,根本就阻挡不住卫青的进攻。没过一会,卫青率领英勇的汉朝军队就攻克了城池,这场战争完全击垮了匈奴人的防线。他们逐渐开始了反思:千万不要在汉人的面前修建城池!
二、都城的建立
从卫青带领军队毫不费力地拿下了匈奴人的城池,可以看出匈奴人确实不太擅于修建固定的城池。这可能是由于匈奴人与汉族人的生活习惯不太一样。匈奴人是游牧民族,经常就需要四处放牧,寻找丰富的水草资源。而汉族人是拥有固定的生活居所,一般不会轻易迁移。
这样迥然不同的生活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匈奴人不具备建造固定城池的能力。匈奴人缺乏耐心与持久力,一般很难在一个地方呆太长时间。然而,竟然有一位蒙古大汗根本就不相信这个古训,他偏要在草原上建立自己的都城,以此来稳固统治。
这位蒙古大汗就是窝阔台,他就是在蒙古草原之上建立了他们的第一座都城哈拉和林。有人可能并不认识窝阔台,他是成吉思汗的第三个儿子。想当初,成吉思汗的后人们都自称为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能力非常出众,带领军队东征西讨,征服了很多的地方。他还建立了蒙古帝国,但并没有确定固定的都城。
后来,窝阔台成为蒙古大汗之后,为了能够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想仿照汉朝人一样建立属于自己的都城。就这样,哈拉和林逐渐成为蒙古帝国的都城。一开始,这个都城还是比较繁华的,各种宗教信仰在这里汇集,一时间热闹非凡。
但是,哈拉和林的繁荣景象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后来,蒙古贵族发生了动乱,纷纷争夺大汗的位置。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最终忽必烈更胜一筹,击败了阿里不哥。在获得胜利之后,忽必烈就离开了哈拉和林。从那以后,都城哈拉和林就逐渐变得衰落。再后来,哈拉和林就被明朝彻底地摧毁了。
这座繁华的城市,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便逐渐消失在了中国大地之上,难以再发现踪迹。蒙古民族是不重视农业生产的,如果没有稳定的农业生产的维系,就无法能够稳定维持这庞大的城市正常运行。
三、古训背后的秘密
匈奴人的古训是具有一定道理的,背后暗含着深意。那么,这个古训的背后存在什么样的秘密呢?所谓的秘密,就是匈奴人做出这项训令的原因呗!当时,匈奴的祖先之所以会对修建固定的城池,表现得如此排斥,主要是因为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
首先,北方草原之上没有丰富的资源,城市发展需要的硬性的材料都要依靠进口。就比如木材和石料,这些东西都要从别的国家买回来。这在某种角度上,使得匈奴人修建城池的成本增加了。因此,资源的缺乏无疑为城池的建立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匈奴人作为游牧民族,本来就比较擅长骑马和打猎。他们的骑射本领都是非常高超的,具有灵活和机动的特点。他们身手敏捷,动作干净利索。如果要修建城池的话,肯定就会使他们生活在有限的范围之内,难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最后一点原因是,假如建造了牢固的城池,匈奴士兵就会自然而然地失去安全防范。匈奴军队的警惕性整体会降低。这时候,一旦遭到敌军的突袭,匈奴军队一下子就陷入到了被动的局面,难以瞬间摆脱城池的束缚。
匈奴人给后人留下这样的古训,足以看出他们的良苦用心。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肯定也需要得到充足的休息。他们考虑到自己的后人肯定也在局限在这样的领土之内,如此庞大的人口,建立一定规模的城池就成为了必然。
匈奴的祖先考虑到,自己的后人生活在范围有限的城池里面,肯定会在很多方面遇到困难。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辽阔的草原尽情驰骋,对城市生活肯定会不适应,难以融入其中。入住城市之后,他们自然要想汉族人那样,开始农耕生活。
那样的话,匈奴人天生的机动与灵活的优势就会被磨灭,无法得以展现。这样的结果是匈奴人的祖先不想看到的,他们希望后人能够依旧拥有自由的草原生活,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反抗的精神,进而继续提升自身的能力。
结语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很多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神秘的训令,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深意。匈奴人的古训传承了很长时间,刻在了每一位匈奴人的心中。
在这其中,也有人不相信这个古训,如窝阔台就修建了城池,试图稳固自己的统治,结果被明朝彻底摧毁。这件事情告诫我们,要懂得大胆创新与灵活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