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清峰说,原本在新疆乌鲁木齐卫生学校上学,在上了半截后,随学校到了新疆伊宁市。此前据说,新疆乌鲁木齐卫生学校,本身就是1952年从新疆伊宁搬到乌鲁木齐的。它和乌鲁木齐市卫生学校所不同的是,面向全国招生,培养的学生在全疆范围内进行分配。
董清峰没有想到的是,1961年2月,新疆乌鲁木齐卫生学校搬迁至新疆伊宁市,董清峰就随同学们到了新疆伊宁市卫生学校上学。
虽然在伊宁市卫生学校上学才一年的时间,但董清峰老人却记忆犹新。
他说,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新疆伊宁和老家河南一样,雨水多的很。在那里生活身边要具备三大件东西,那就是防雨的靴子、雨伞和手电筒。否则,学习完以后,出门下雨,就没办法。
为实现自给自足,当地给伊宁卫校分了1400亩地。开春了,卫生学校的师生假日或星期日都要过去种地。所种的作物有哈密瓜、西瓜、黄蛋子、南瓜,西红柿、辣子,土豆、豌豆,平时能吃的都种。因为那个地方庄稼不需要灌溉,都是靠雨水浇。
当时,那个地方种麦子粗放的很,前面撒上种子,后面就把它埋到地底下去,长出来以后就都不管了。吃的时候把麦穗弄到那个地方搁上,打成粮食就行了。
因为伊宁天好,地多、地也好,黑土地,因此庄稼种进去以后不用过多的维护管理,就长成了。
参加生产劳动没有机械,没有牛马,主要农具就是坎土曼。刚到伊宁市的时候,他说学校师生们天天吃列巴、喝甜菜汤,基本上能吃饱,但对于有些人饭量大的还是吃不饱。
当时伊宁盛产甜菜,市场上的东西便宜,西红柿卖四分钱一公斤,羊肉是八毛钱一公斤。
他说,那时候人的工资也低,他卫校毕业到和田参加工作转正的时候,跟他一块去的同学每月工资才46块钱。
董清峰从1961年2月28日到伊宁,1962年2月28日学习毕业,离开伊宁被分配到和田县人民医院工作,在和田县人民医院一干就是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