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厦门“讲古仙”去世

2025年03月10日19:20:34 历史 4505

3月7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讲古”代表性传承人范寿春

与世长辞

享年97岁


送别!厦门“讲古仙”去世 - 天天要闻

范寿春有“讲古仙”的雅称,1988年退休后,一直致力于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先是在厦门人民广播电台担任“讲古角”主讲人,之后又创办“金榜讲古场”、观音山“老榕树讲古场”,长期义务讲古。与此同时,他悉心栽培新一代的传承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讲古”,成为闽南话的守护者。


他的努力,让闽南话这一古老的语言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讲古偏爱短篇故事

让听众听得尽兴


范老出生于泉州惠安,自幼随父母迁居鼓浪屿。10多岁时,他在鼓浪屿第一次听到讲古就深深迷上了。坐下来听一回讲古,需要付两个铜板。口袋里没钱,他就躲在墙角偷听。《水浒传》《三国演义》《罗通扫北》《七侠五义》《包公案》等听得滚瓜烂熟 。早年间讲古人的故事和表达艺术,不知不觉就在他心里扎了根。


上世纪70年代,范老在厦门人民广播电台担任编辑部主任、副台长时,大力支持开办“方言说书”节目,颇受欢迎。1991年,已退休三年的他接下任务,在电台“讲古角”每周讲古一次,每次10分钟,一讲就是八年。他讲古有自己的特色,讲“陈嘉庚吃咸粥”“鲁迅剃头”的小故事,也讲苏颂、罗丹、黄奕住等闽南名人,民间故事、闽南话谚语、歌谣以及厦门许多有趣的地名故事都能信手拈来。


他曾说,有些讲古一讲好几十回,差一回没听就接不上,不利于这种艺术的传播。因此他偏爱短篇故事,每个小时讲1至3段“古”,听众听得尽兴,也能记得住。他把自己的风格形容为“一碗小点心,吃巧不吃饱,吃好再来讨”。


2001年,《厦门晚报》上刊登了读者的建议,希望能恢复有厦门特色的讲古场。时年73岁的范老激动万分,写信自荐。在思明区梧村街道金榜山社区的大力支持下,他开办了“金榜讲古场”,每周一场义务讲古,不收分文,在此过程中和听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送别!厦门“讲古仙”去世 - 天天要闻

范寿春长期义务讲古。

厦门晚报记者刘东华 摄


范老还将“厦门讲古”带出了国门——2006年,78岁高龄的他应邀前往新加坡讲古,半个月内,连讲8场,场场爆满,成为当时华人华侨界的一大盛事。


带病坚持讲古

多年风雨无阻


范老每次讲古前都要翻阅大量的材料,将书本知识与自身经验结合,用群众熟悉的口头语言来阐述。他腰椎间盘突出,坐久了疼痛难忍。老伴很心疼,劝他多休息,可他歇了一会儿又开始写,之后还要先在家中背熟了才上台。在他谈笑风生的背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


2010年,范老患上肠癌,心里却牵挂着“金榜讲古场”是否有人传承,自己回不来了怎么办?安排妥当后,他才放心上了手术台。手术后一个多月,身体虚弱无法站立的他坐着轮椅出现在金榜讲古场,让听众们感动不已。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每周在老伴的陪同下,拄着拐杖到车站搭车前往讲古场,一连五年风雨无阻。有一次“讲古”结束搭不到车,他和老伴一路走走停停,整整走了两小时才到家。在他看来,讲古就是传承闽南文化的责任,“一息尚存,当为讲古尽力”。


2011年,范老编写完成《厦门老街趣谈》一书,包含30篇关于厦门路名街巷的鲜为人知的趣味文章。该书凝聚了他数十年心血,讲述厦门岛部分古街老巷的掌故传说趣闻,是历史、地理、语言、习俗留下的痕迹,印证厦门岛市政发展过程。


厦门人文学者、知名乡土作家范世高与范老是近三十年的忘年之交,“我无数次与范老秉烛夜谈,他的个人史,他的家族事,他所处的时代风云,充斥了我的记忆。”1998年初,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范世高,与范老共同获得厦门市政府颁发的“建言献策奖”,同台领奖。不久,他就收到范老的来信,信中充满对范氏晚辈宗亲的鼓励与厚爱,“因为他,我走进了闽南文化的殿堂,学会了闽南话,走遍了闽南大地。我常拜访范老,向他请教讲古的技巧和闽南文化的精髓。范老总是耐心为我解答疑惑,分享自己的讲古经验和心得。在范老的指导下,我对闽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几年前,范老慷慨赠书数百册给范世高,《厦门晚报》作了专题报道。


送别!厦门“讲古仙”去世 - 天天要闻



重传承收徒传艺

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范老深知,“讲古”不仅是讲述故事,更是传递文化的火种。为了讲古的传承,他走进中小学、青少年宫,为孩子们讲古,激发他们对讲古的兴趣。此外还收徒传艺,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给年轻一代。


国家级非遗讲古项目厦门市代表性传承人,厦门市民俗学会秘书长李志勇是90后,他是范老的首位入门弟子。李志勇回忆,2006年在一场活动中听到范老的讲古,之后到他家中请教,并即兴表演了一段,“没想到表演得到他的认可,说我应该跟着他学讲古。他回房间换了件中式长衫,出来后让我敬他一杯茶,拜师礼就算完成了,从此我也成了一名讲古人。”


多年来,范老写剧本,并指导李志勇登台表演,师徒两人配合默契,且培养出更多的徒孙。2021年5月,当年正值建党百年,李志勇提出,如果五代闽南话讲古人同台献礼,应该很有意义,范老对此十分认同。由于当时范老年事已高,腿脚不便,李志勇不敢邀请他到演出现场,但范老自己坐着轮椅现身,还登台表演,“表演场地在金榜公园,5月天气已经很热,老人家很辛苦,看起来很疲惫,但当话筒传到他手中时,他瞬间神采飞扬,讲古也富有激情。”


送别!厦门“讲古仙”去世 - 天天要闻

入门弟子李志勇向范寿春献花。(受访者提供)


2023年9月24日,“乡音不改·曲唱薪传”——李志勇师生曲艺专场在思明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举行。当时95岁的范老坐着轮椅出席,将象征厦门讲古仙传承的折扇与有着百年历史的醒木道具正式传给李志勇。那也是范老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李志勇说,这两年范老因为身体原因不方便出门,但他还会帮忙编导一些讲古节目。弟子们上门求教,范老总是耐心指导,并鼓励他们要通过讲古,更好地弘扬爱国爱乡的精神。“范老师坚守舞台为群众讲古的精神鼓舞着我们一直讲下去,用他的实际行动教会我们,活到老,讲到老,讲古这门艺术值得用一生传承。”李志勇说。


记者:龚小莞 图片: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编辑:陈琼 校对:康水盛 值班主任:谢雨真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双休日”的提案人逝世,历史会记住他的贡献 - 天天要闻

“双休日”的提案人逝世,历史会记住他的贡献

极目新闻评论员 徐汉雄九三学社优秀社员,我国著名医学翻译家、教授、主任医师王贤才先生,于2025年5月1日晚8时在南昌逝世,享年91岁。(据5月2日大江新闻客户端报道)王贤才,1934年11月出生于上海,原籍为九江县永安乡,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独立完成《希氏内科学》的译者,获卫生部“医学翻译特别奖”,曾被评为首批国...
全国劳动模范周彦:飞机安全降落的“守护人” - 天天要闻

全国劳动模范周彦:飞机安全降落的“守护人”

日前,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公布并表彰了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信导部通信导航中心副经理周彦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周彦自2011年大学毕业后就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工作,主要负责导航、地空通信等航空运行关键设备的保障。...
特朗普:中国突然改变主意,但不要紧,能让中国15分钟内同意交易 - 天天要闻

特朗普:中国突然改变主意,但不要紧,能让中国15分钟内同意交易

尽管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引发了全美民众的反对浪潮,但他依旧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空军一号上,特朗普更是声称“原本Tik Tok的协议已经很接近达成了,但由于在关税政策中国突然改变了主意,但这并不要紧,自己能够在15分钟内让中国同意这笔交易,只要自己降税的话”。
特朗普对其他国家暂缓90天执行新关税,说明关税战就是儿戏 - 天天要闻

特朗普对其他国家暂缓90天执行新关税,说明关税战就是儿戏

兄弟们,就在中国对美国加了 50% 的关税之后,特朗普再次对我们加了 21% 的关税,现在整体关税已经达到 125%。同时,特朗普暂停了对除中国之外其他所有国家的加征关税政策,而且要把对其他国家加征关税的税点降到 10%。这进一步证明我昨天视频里的分析完全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