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臂将军的革命之路
投身革命意味着流血和牺牲。近代中国革命中,无数先烈献出了生命,一些人虽受伤致残但仍继续奋斗。
刘畴西、贺炳炎、余秋里三位“独臂将军”是这些坚韧不拔的革命者的代表。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独臂将军,只有红军能培养出这种人才。”
刘畴西,1897年生于湖南长沙一农民家庭,1922年入党。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混战,他弃文从武,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学生。
1925年初,广州革命政府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主力东征陈炯明。3月,刘畴西所在的第一团与林虎部在广东锦湖激战,尽管兵力悬殊,仍顽强抵抗。
刘畴西负伤带队反攻
战争持续到下午,教导第二团终于赶到,扭转了战局。身为教导第一团第三连党代表的刘畴西抓住机会,带领战友们发起反攻。他左手举旗,右手挥枪,跃出战壕,冲向敌人。此时,一颗流弹击中了他的左臂,但他忍住疼痛,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战斗。
独臂将军的革命之路
战斗后,刘畴西因静脉破裂和血管溃烂,不得不截去左臂。但他并未气馁,表示即使只有一只手也能继续革命。
大革命失败后,刘畴西参加了1927年的南昌起义,并在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下参与多次反“围剿”。他在战斗中英勇善战,屡建功勋,被誉为“独臂将军”。
1935年下半年,为了给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机会,刘畴西负责吸引敌人注意。同年11月,他率部转战皖南,但在1月的怀玉山之战中被俘。
作为红十军团的军团长和黄埔一期毕业生,蒋介石试图招降刘畴西,但未成功。1935年8月6日,刘畴西在南昌百花洲被蒋介石秘密处决。
贺炳炎:从农家少年到孤胆英雄
1913年2月,贺炳炎生于湖北松滋一农民家庭,9岁丧母,做过许多苦力。他性格刚烈,好打抱不平,这影响了他日后的战斗风格。
1929年,17岁的贺炳炎与父亲加入贺龙的队伍,成为红军战士。他作战勇猛,无惧生死,被誉为“孤胆英雄”。
贺炳炎的艰难长征
贺炳炎因伤势严重需立即截肢保命。长征途中缺乏医疗设备和麻醉药,医务人员只能用锯木头的锯子为其锯掉右臂。
除长征外,他还参与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
战争中的截肢与后续成就
余秋里因伤势严重需立即手术,但因战事紧急,只能简单包扎后继续行军。直到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南会师,他的左手已干黑、左臂红肿、身体消瘦,不得不进行截肢手术。由于缺乏必要工具,他们临时凑合了一把锯子,经消毒后完成了手术。
余秋里后来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58年2月,他临危受命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带领团队发现大庆油田,使中国摆脱“贫油国”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