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常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仔细一琢磨,历史可不全是光鲜亮丽的。在那些风云变幻的背后,藏着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馊主意”。今天,咱们就来盘点一下,历史上5个堪称最馊的主意,看看这些“大聪明”是怎么把事情搞砸的,其中第5个简直让人无法理解。
第一个馊主意:李斯伪造秦始皇遗诏,扶苏自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驾崩于沙丘宫,留下的帝国看似强盛,却在一场阴谋中轰然崩塌。始皇帝原本是要传位给长子扶苏,但宦官赵高却与丞相李斯密谋,将遗诏篡改,立次子胡亥为皇帝。为了让扶苏无法反抗,他们还伪造了一封诏书,命扶苏“自尽”。
扶苏虽然是嫡长子,但自从因劝谏父亲不要焚书坑儒被发配边疆,他便对父亲心存忌惮。当那封命其自尽的诏书传到他手中时,扶苏毫不怀疑地选择了顺从。这一刻,秦朝的命运也开始急转直下。
扶苏如果即位,或许会以更为仁政的方式稳定天下。可惜的是,李斯与赵高合谋的这次篡改遗诏,不仅断送了秦朝的未来,也将这个刚刚统一的帝国推向了覆灭的边缘。不到三年,秦二世胡亥便被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所掀翻,而秦朝的短命历史也成为后人长叹的悲剧。
第二个馊主意:何进召董卓入京,结果自取灭亡
东汉末年,皇权旁落,宦官与外戚争斗不休。作为大将军的何进,为了诛杀宦官,竟然做出了一个荒唐的决定——召西凉军阀董卓进京助阵。
当时,宦官虽然势力猖狂,但毕竟手中没有真正的武装力量,而何进则握有京城的兵权。要铲除宦官,其实并不难,甚至一个狱吏就可以解决问题。
然而,何进没有采取这个简单的办法,反而选择了将外部的军阀力量引入皇城。何进的幕僚们纷纷劝阻,袁绍、曹操甚至刘备的老师卢植都预见到召董卓入京的后果:一旦外部武将掌握京师,必然祸乱京城。
然而,何进一意孤行,结果他还没等到董卓赶到,就被宦官所杀,随后董卓入京,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彻底陷入军阀混战,最终走向灭亡。
这个馊主意不仅导致东汉迅速走向崩溃,也让中原陷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动荡,军阀混战、胡人入侵接踵而至,汉民族在这场动荡中经历了无尽的苦难。
第三个馊主意:唐玄宗斩杀高仙芝,逼出潼关,安史之乱爆发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河北起兵造反,唐朝陷入危机。当时,唐玄宗急召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前去抵御叛军。高仙芝和封常清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退守潼关,以图在坚固防守中拖垮叛军。
事实证明,这一战术是正确的。安禄山几次进攻潼关都未能得手。然而,唐玄宗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谗言,认为高仙芝畏敌不前,还贪污军饷,于是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双双斩首,临阵换将。
接替高仙芝的哥舒翰本来也坚守潼关,但在杨国忠的逼迫下,不得不带领20万大军出城迎战。结果,唐军中了埋伏,全军覆没,潼关失守。安禄山大军一路南下,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唐朝从此一蹶不振。
如果唐玄宗不急于听信谗言,不逼迫名将出战,或许安史之乱的结局会大不相同。这一决策,不仅直接导致了唐朝的衰败,也让大唐盛世从此成为过去。
第四个馊主意:王振力主明英宗亲征,酿成土木堡惨败
明朝的土木堡之变,是一次由皇帝和宦官的愚蠢决策酿成的巨大灾难。
公元1449年,明朝遭遇蒙古瓦剌部的入侵,边境危机四伏。年少气盛的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决定亲自率军出征。尽管朝廷大臣一致反对,认为皇帝不应亲自冒险,应该留在京城指挥,但英宗根本听不进去。
带着20万仓促拼凑的军队,明英宗踏上了北征的道路。然而,这支部队在王振的错误指挥下,行军缓慢,士气低迷,没能打赢一场像样的战役,反而被瓦剌军队截杀。
最终,土木堡一战,明军全军覆没,英宗本人也被俘,成为明朝历史上唯一被敌军俘虏的皇帝。
这一战不仅让明朝失去了大量精锐军队,还让后来的防御政策从进攻转为消极防守,进一步削弱了明朝的边境防御力。
第五个馊主意:宋钦宗听信巫师郭京,开封不战自开
靖康之变是宋朝历史上最为屈辱的时刻,而这一切竟然源自宋钦宗听信了一位巫师的话。
公元1127年,金军围困开封,形势已经十分危急。此时,一位名叫郭京的巫师跳了出来,向宋钦宗献计。他声称自己能够召唤神兵,击败金军。宋钦宗居然相信了郭京的荒唐之言,不仅给了他大量金银,还允许他募兵7,777人,组成所谓的“六丁六甲神兵”。
最匪夷所思的是,郭京还建议在半夜打开城门,让他的“神兵”突袭金军。结果是,这些被募来的乌合之众根本不是金军的对手,反而让金军轻而易举地攻入开封城。郭京见势不妙,自己也迅速逃跑,留下宋朝君臣在金军铁骑下灰飞烟灭。
宋钦宗的昏庸无能,让这场国难变得更加耻辱,“二帝北狩”,宋朝的皇帝和百官被金人掳走,从此一蹶不振。
总结
历史上的这些馊主意,让国家陷入灾难,人民遭受苦难。历史总是在重复,愿我们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你认为,还有哪些决策堪称历史上的馊主意呢?欢迎补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