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差点亡国,还妄杀忠臣于谦,为何死后还能得谥号“英宗”?

2024年02月08日15:45:15 历史 1533

前言

当我们翻阅明朝历史,不难发现一位具有争议性的君主——英宗朱祁镇。他在位期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不仅是他个人历史上的污点,更是整个大明王朝的耻辱。

然而,这位在世时决策频频失误的昏庸之君,死后却被他的儿子宪宗赐予“英宗”的谥号。这与历史事实似乎格格不入,值得我们深思。

朱祁镇差点亡国,还妄杀忠臣于谦,为何死后还能得谥号“英宗”? - 天天要闻

操之过急 的北伐决定

当时正值正统十四年,蒙古联军大举侵犯边疆,明军参将吴浩不幸阵亡。噩耗传到京城,朝野震惊。大太监王振正专权摄政,他劝说年仅23岁的朱祁镇仿效永乐宣德两朝的北伐先例,亲征蒙古。

作为帝国的龙兴之地,北京必不可少。然而操之过急的北伐决定,无异拿整个王朝的命运冒险。当时朱祁镇刚刚即位,内政外交都十分薄弱。突如其来的边患无疑增加了统治的难度。而他轻举妄动的北伐决定,更是雪上加霜。

作为摄政的王振,其军国大事的经验又岂能与成祖永乐、宣宗弘治相提并论?可正值壮年而又莽撞的朱祁镇,竟一时兴起听信了王振的建议。明明国家正处多事之秋,他却将十余万大军和朝中重臣带离京城,出征遥远的蒙古。

朱祁镇差点亡国,还妄杀忠臣于谦,为何死后还能得谥号“英宗”? - 天天要闻

王振的权谋 最终酿成巨祸

当初明成祖选择迁都北京,其目的就是为了镇守蒙古,防止边患。然而当真正的边患来袭之时,正统帝却亲自带兵出征,造成了严重的政治空虚。

王振以权谋驱使朱祁镇出兵的决定,终究酿成了巨大的国家灾难。或许,正如后人所言,这次出征本就是王振一手导演的闹剧。他想借出征的机会进一步掌控朝政大权,却支撑了整个王朝的衰败。

值得思考的是,此时的朱祁镇是否已经被王振牢牢控制,难以再作出理智判断?还是,这位年轻的君主本性就意气用事、不食人间烟火?这些疑问或许永远无人知晓答案。明朝自此风雨飘摇,失去了应有的定力和稳重。

朱祁镇差点亡国,还妄杀忠臣于谦,为何死后还能得谥号“英宗”? - 天天要闻

土木堡:明朝的耻辱

身处深秋的漠北戈壁,寒风凛冽。在这里,明军遭遇了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大败之下,不仅损失了十几万优秀部队,还有六十多名朝中大员战死沙场,其中包括太师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重臣。更为致命的是,朱祁镇自己也被俘虏,成为了瓦剌部的人质。

一个强大的帝国,竟然让天子被外敌所擒。这无疑是整个明朝历史的耻辱。更令人唏嘘的是,当时的太子朱见深只有两岁,难以承担起保卫河山社稷的重任。弘治年间辛苦经营的局面,转眼间土崩瓦解。

朱祁镇差点亡国,还妄杀忠臣于谦,为何死后还能得谥号“英宗”? - 天天要闻

也先趁火打劫 京师濒临陷落

土木堡大败的消息传到京城,朝野为之震惊。而胜利的蒙古军队并未就此罢手,而是继续向明朝心脏地带推进。 他们利用俘虏的正统帝作为人质,向明朝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明军四面楚歌,首都危在旦夕。

此时也先为首的瓦剌军队,正在积极谋划夺取明朝故地。翰林院侍讲徐珵提出迁都南京,放弃北京的建议。如果真实施这个决定,大明河山社稷就再无复辟的机会。而负责统帅的王振早已土崩瓦解,难再发挥作用。京师保卫战,几乎成为明初中兴的最后希望。

朱祁镇差点亡国,还妄杀忠臣于谦,为何死后还能得谥号“英宗”? - 天天要闻

护国英雄于谦 的淬火重生

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护国英雄于谦挺身而出,径直走上了为国捐躯的道路。他与兵部尚书王佐交好,深得景帝器重,之前曾大力整顿军纪,深受将士爱戴。面对骑兵突入的边患与日俱增的压力,他选择迎难而上担起重任。

这位出身书香门第的文臣,脱下长袍,披挂甲胄。他不顾自己身体欠佳的病况,整日奔波在军中督战,与士卒同甘共苦。多次率领明军与瓦剌殊死决战,大破敌军。借由拉拢景泰帝及重臣,他的政治手腕与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之前那个强硬倔强的于谦已经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经过淬火的将帅。

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英勇善战的于谦形象。正是他坚定的意志、果断的行动挽救了明朝的危局。要是没有他挺身而出,历史的走向不知会是如何。

朱祁镇差点亡国,还妄杀忠臣于谦,为何死后还能得谥号“英宗”? - 天天要闻

英宗被俘 宪宗的夺门政变

土木堡之变之后,瓦剌势力占尽优势,英宗仍被扣押在蒙古草原。而在京城,景泰帝正式登基,明朝出现两朝并立的局面。景泰的朝政被称为“景泰中兴”,而七年后的1457年,英宗终于被救回,并密谋复辟......

经过英宗被俘多年,此时的宪宗早已不是从前的储君之位。他同英宗一样,有着自己的野心与政治手腕。1457年正月,宪宗在大内密谋,发动了一场史称“夺门之变”的政变。他带人攻入景帝的永乐宫,将景泰帝废为郕王。随后,朱祁镇复辟为帝,是为英宗复辟。

得势复辟的英宗,着实"忘恩负义"。他将大恩人于谦和景泰帝一同囚禁入狱,最终于1457年下令杀害。此举毁灭于谦护国的功劳,更使英宗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污点。这样一位昏庸无道、忘恩负义的君主,又如何配得上英宗的称号?

朱祁镇差点亡国,还妄杀忠臣于谦,为何死后还能得谥号“英宗”? - 天天要闻

儿子宪宗包庇之谎 谥号之争

在英宗复辟后的统治期间,他任用了一批贤臣,政局有所好转。这也算是他所剩无几的政绩。而当英宗在1464年暴毙之后,其子宪宗即位,“天顺之治”初现曙光。

也许是为了掩饰英宗一生的错失与昏庸,宪宗在谥号的取名上下了功夫。他在礼部和翰林院的协助下,最终将朱祁镇谥为“英宗”。对于谥号的争议,重臣李贤撰写《英宗实录》为英宗正名,杜撰事实歪曲历史。这无疑是宪宗为自己的父亲进行的死后包装和粉饰。

在我们的历史记忆里,英宗这个称谓充满讽刺意味。一代昏君误国,亏欠国家社稷;一生修行不足,最终酿成祸乱。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光的长河不因一个渺小的个体而停摆脚步。明朝开国之初积蓄的雄厚国力,亦在这位昏君手中旗帜鲜明的走向衰落。

朱祁镇差点亡国,还妄杀忠臣于谦,为何死后还能得谥号“英宗”? - 天天要闻

结语:他为何被谥“英宗”?

直到今日,这样的疑问仍然值得考量。对于英宗这一矛盾的称号,后人自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或许,这正是我们在翻阻历史长卷时,必须正视的一些问题吧。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从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饭:看韩信如何将恩情淬炼成传奇 - 天天要闻

从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饭:看韩信如何将恩情淬炼成传奇

秦末的淮水河畔,寒风裹挟着碎冰拍打在岸堤上。韩信蜷缩在芦苇丛里,腹中饥饿如烈火灼烧,他摸了摸腰间早已锈迹斑斑的青铜剑 —— 这是他唯一的体面,也是他最后的倔强。曾经的世家子弟,如今却要靠着钓鱼换钱果腹,若运气不好钓不到鱼,便只能在河边挨饿。
黄桥决战后,为何毛泽东预言粟裕“必成大器”? - 天天要闻

黄桥决战后,为何毛泽东预言粟裕“必成大器”?

1940年深秋的苏北平原,7000名新四军战士正面临16万国民党军的合围。指挥部里,34岁的粟裕伏在地图上,铅笔划过黄桥镇外的每一道沟壑——这个连军用地图都未标注的小镇,即将成为改写中国抗战史的关键坐标。
抗战结束后,假如不打解放战争,为何中国将走向深渊? - 天天要闻

抗战结束后,假如不打解放战争,为何中国将走向深渊?

1945年秋,重庆谈判桌上的烟灰缸里堆满烟蒂。毛泽东与蒋介石相对而坐,背后是八年抗战尚未散尽的硝烟,眼前是四万万同胞对和平的殷切期盼。当《双十协定》墨迹未干时,蒋介石却在日记中写道:“共党之要求,无异于要我自缚双手。”一年后,中原大地重燃战
名人谱:广东揭阳市历史上的十个名人 - 天天要闻

名人谱:广东揭阳市历史上的十个名人

在岭南大地的东南一隅,广东揭阳市宛如一颗镶嵌在潮汕平原上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不仅有着秀丽的山川风光,更孕育出了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书写着属于揭阳的传奇篇章。让我们一同走进揭
对标实战夯基础 从严从难练硬功 - 天天要闻

对标实战夯基础 从严从难练硬功

练兵如逆水行舟,懈怠则退;战备似悬梁之剑,松懈即危。近日,福建省森林消防总队南平支队福安大队以实战打赢为导向,以坚韧战斗精神为根基,以精细保障为后盾,层层推进、步步发力,让大练兵活动在队伍中持续翻涌、愈燃愈烈。此次大练兵活动紧密围绕实战需求,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在体能训练方面,该大队严格遵循 “基础...
可怕的历史 揭秘14世纪最残酷的酷刑:犹大的摇篮 - 天天要闻

可怕的历史 揭秘14世纪最残酷的酷刑:犹大的摇篮

说到中世纪的欧洲,尤其是14世纪的西班牙,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宗教裁判所那阴森森的画面。那是个信仰压倒一切的时代,教会为了维护所谓的“正统”,不惜用各种极端手段对付那些被贴上“异端”标签的人。其中,有一种刑具叫“犹大的摇篮”,光听名字就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24日 - 天天要闻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24日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八十载光阴流转,抗战的烽火岁月依然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观察者网特别推出“抗战史上的今天”栏目,每日与您共同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1932年5月24日 本庄繁命令第14师团,迅速开始呼海铁路方面的作战,扫荡敌人,并派遣一部到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