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差点亡国,还妄杀忠臣于谦,为何死后还能得谥号“英宗”?

2024年02月08日15:45:15 历史 1533

前言

当我们翻阅明朝历史,不难发现一位具有争议性的君主——英宗朱祁镇。他在位期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不仅是他个人历史上的污点,更是整个大明王朝的耻辱。

然而,这位在世时决策频频失误的昏庸之君,死后却被他的儿子宪宗赐予“英宗”的谥号。这与历史事实似乎格格不入,值得我们深思。

朱祁镇差点亡国,还妄杀忠臣于谦,为何死后还能得谥号“英宗”? - 天天要闻

操之过急 的北伐决定

当时正值正统十四年,蒙古联军大举侵犯边疆,明军参将吴浩不幸阵亡。噩耗传到京城,朝野震惊。大太监王振正专权摄政,他劝说年仅23岁的朱祁镇仿效永乐宣德两朝的北伐先例,亲征蒙古。

作为帝国的龙兴之地,北京必不可少。然而操之过急的北伐决定,无异拿整个王朝的命运冒险。当时朱祁镇刚刚即位,内政外交都十分薄弱。突如其来的边患无疑增加了统治的难度。而他轻举妄动的北伐决定,更是雪上加霜。

作为摄政的王振,其军国大事的经验又岂能与成祖永乐、宣宗弘治相提并论?可正值壮年而又莽撞的朱祁镇,竟一时兴起听信了王振的建议。明明国家正处多事之秋,他却将十余万大军和朝中重臣带离京城,出征遥远的蒙古。

朱祁镇差点亡国,还妄杀忠臣于谦,为何死后还能得谥号“英宗”? - 天天要闻

王振的权谋 最终酿成巨祸

当初明成祖选择迁都北京,其目的就是为了镇守蒙古,防止边患。然而当真正的边患来袭之时,正统帝却亲自带兵出征,造成了严重的政治空虚。

王振以权谋驱使朱祁镇出兵的决定,终究酿成了巨大的国家灾难。或许,正如后人所言,这次出征本就是王振一手导演的闹剧。他想借出征的机会进一步掌控朝政大权,却支撑了整个王朝的衰败。

值得思考的是,此时的朱祁镇是否已经被王振牢牢控制,难以再作出理智判断?还是,这位年轻的君主本性就意气用事、不食人间烟火?这些疑问或许永远无人知晓答案。明朝自此风雨飘摇,失去了应有的定力和稳重。

朱祁镇差点亡国,还妄杀忠臣于谦,为何死后还能得谥号“英宗”? - 天天要闻

土木堡:明朝的耻辱

身处深秋的漠北戈壁,寒风凛冽。在这里,明军遭遇了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大败之下,不仅损失了十几万优秀部队,还有六十多名朝中大员战死沙场,其中包括太师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重臣。更为致命的是,朱祁镇自己也被俘虏,成为了瓦剌部的人质。

一个强大的帝国,竟然让天子被外敌所擒。这无疑是整个明朝历史的耻辱。更令人唏嘘的是,当时的太子朱见深只有两岁,难以承担起保卫河山社稷的重任。弘治年间辛苦经营的局面,转眼间土崩瓦解。

朱祁镇差点亡国,还妄杀忠臣于谦,为何死后还能得谥号“英宗”? - 天天要闻

也先趁火打劫 京师濒临陷落

土木堡大败的消息传到京城,朝野为之震惊。而胜利的蒙古军队并未就此罢手,而是继续向明朝心脏地带推进。 他们利用俘虏的正统帝作为人质,向明朝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明军四面楚歌,首都危在旦夕。

此时也先为首的瓦剌军队,正在积极谋划夺取明朝故地。翰林院侍讲徐珵提出迁都南京,放弃北京的建议。如果真实施这个决定,大明河山社稷就再无复辟的机会。而负责统帅的王振早已土崩瓦解,难再发挥作用。京师保卫战,几乎成为明初中兴的最后希望。

朱祁镇差点亡国,还妄杀忠臣于谦,为何死后还能得谥号“英宗”? - 天天要闻

护国英雄于谦 的淬火重生

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护国英雄于谦挺身而出,径直走上了为国捐躯的道路。他与兵部尚书王佐交好,深得景帝器重,之前曾大力整顿军纪,深受将士爱戴。面对骑兵突入的边患与日俱增的压力,他选择迎难而上担起重任。

这位出身书香门第的文臣,脱下长袍,披挂甲胄。他不顾自己身体欠佳的病况,整日奔波在军中督战,与士卒同甘共苦。多次率领明军与瓦剌殊死决战,大破敌军。借由拉拢景泰帝及重臣,他的政治手腕与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之前那个强硬倔强的于谦已经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经过淬火的将帅。

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英勇善战的于谦形象。正是他坚定的意志、果断的行动挽救了明朝的危局。要是没有他挺身而出,历史的走向不知会是如何。

朱祁镇差点亡国,还妄杀忠臣于谦,为何死后还能得谥号“英宗”? - 天天要闻

英宗被俘 宪宗的夺门政变

土木堡之变之后,瓦剌势力占尽优势,英宗仍被扣押在蒙古草原。而在京城,景泰帝正式登基,明朝出现两朝并立的局面。景泰的朝政被称为“景泰中兴”,而七年后的1457年,英宗终于被救回,并密谋复辟......

经过英宗被俘多年,此时的宪宗早已不是从前的储君之位。他同英宗一样,有着自己的野心与政治手腕。1457年正月,宪宗在大内密谋,发动了一场史称“夺门之变”的政变。他带人攻入景帝的永乐宫,将景泰帝废为郕王。随后,朱祁镇复辟为帝,是为英宗复辟。

得势复辟的英宗,着实"忘恩负义"。他将大恩人于谦和景泰帝一同囚禁入狱,最终于1457年下令杀害。此举毁灭于谦护国的功劳,更使英宗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污点。这样一位昏庸无道、忘恩负义的君主,又如何配得上英宗的称号?

朱祁镇差点亡国,还妄杀忠臣于谦,为何死后还能得谥号“英宗”? - 天天要闻

儿子宪宗包庇之谎 谥号之争

在英宗复辟后的统治期间,他任用了一批贤臣,政局有所好转。这也算是他所剩无几的政绩。而当英宗在1464年暴毙之后,其子宪宗即位,“天顺之治”初现曙光。

也许是为了掩饰英宗一生的错失与昏庸,宪宗在谥号的取名上下了功夫。他在礼部和翰林院的协助下,最终将朱祁镇谥为“英宗”。对于谥号的争议,重臣李贤撰写《英宗实录》为英宗正名,杜撰事实歪曲历史。这无疑是宪宗为自己的父亲进行的死后包装和粉饰。

在我们的历史记忆里,英宗这个称谓充满讽刺意味。一代昏君误国,亏欠国家社稷;一生修行不足,最终酿成祸乱。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光的长河不因一个渺小的个体而停摆脚步。明朝开国之初积蓄的雄厚国力,亦在这位昏君手中旗帜鲜明的走向衰落。

朱祁镇差点亡国,还妄杀忠臣于谦,为何死后还能得谥号“英宗”? - 天天要闻

结语:他为何被谥“英宗”?

直到今日,这样的疑问仍然值得考量。对于英宗这一矛盾的称号,后人自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或许,这正是我们在翻阻历史长卷时,必须正视的一些问题吧。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李自成的结局到底有多惨?6种死亡说法,一个比一个惨 - 天天要闻

李自成的结局到底有多惨?6种死亡说法,一个比一个惨

1644年,整个大明王朝被覆灭的阴霾笼罩着,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以一股不可阻挡的势头冲入京城。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这位曾誓言守护大明江山的重臣,经过一番犹豫与挣扎最终打开了正阳门,为农民军打开了通往皇宫的通道。
英德税务开展反诈百日宣传攻坚行动 - 天天要闻

英德税务开展反诈百日宣传攻坚行动

为遏制电信网络诈骗高发多发态势,切实提升群众防骗意识,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日,清远英德市税务局围绕落实“四有”(重点载体有嵌入、重点手法有科普、重点人群有宣贯、重点区域有警醒)举措,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宣传思路,拓宽宣传渠道,广泛发动群众全面推进反诈宣传百日行动。多维...
功德林的战犯 - 天天要闻

功德林的战犯

在1955年的某一天,宋希濂在读报时读到了纪念瞿秋白同志逝世二十周年的新闻,他当时正在功德林接受改造,突然感到头晕目眩,面色惨白地躺在床上,他意识到可能无法再隐瞒这件事了。
他,世界首富背后的狠人! - 天天要闻

他,世界首富背后的狠人!

作 者丨华商韬略华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如果说这是一个奇迹,那——敲中老板的大光头,就是奇迹的开始。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榜单:6月12日,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超越法国奢侈品巨头LVMH老板伯纳德·阿尔诺(2050亿美元)和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1980亿美元),以2100亿美元的身家再度问鼎世界首富。如果把这个数字看成...
鳌拜掌管40万大军,为何迟迟也不敢取代康熙?皇太后是背后靠山 - 天天要闻

鳌拜掌管40万大军,为何迟迟也不敢取代康熙?皇太后是背后靠山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顺治十八年,皇帝不慎生了场重病病死,他的儿子玄烨继承皇位。当时玄烨刚刚八岁,即使是个神童,也斗不过满清的文武权臣。其中一个叫鳌拜的军国大臣气焰最盛,他的手里还有40万大军。鳌拜作为托孤大臣,面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