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历史人物《明朝铁面尚书李秉》

2024年01月25日23:15:03 历史 1606

李秉(1408~1489年),字执中,号迁斋,曹县大黄里李庄(今曹县古营集乡北李庄)人。明朝大臣,官至都御史、吏部尚书。因其执法如山,人称"铁面尚书"。李秉六岁丧父,由母亲陈氏抚育成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十三岁中秀才,明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第一,正统元年(1436年)中进士,授福建延平府(今南平)推官。李秉忠于职守,不畏豪强,敢于为民伸张正义。他审理延平府所辖沙县发生的一起偷盗案件时,被告连呼冤枉。李秉经过仔细分析原告和被告的陈述,深入查访证人,发现这是一起豪强诬陷良民为盗的冤案。原来,原告是沙县一个恶霸,有钱有势,横行乡里。他见被告的妻子有些姿色,便诬良为盗,使被告入狱,而后就奸淫了被告之妻。李秉下令捕捉豪强入狱治罪,并释放了被诬陷的良民。这个恶霸用巨金上下打通关节,反诬告李秉徇私枉法,放纵盗贼。上官竟将李秉治罪下狱,并释放了这一恶霸。李秉在狱中向省提刑按察使司申诉,后经按察副使侯𫐄亲自审理,才给李秉平了反,并严惩了这个恶霸,为沙县除去一害。从此,李秉声誉大振,被选提入京为宫。

巡抚宣府(今宣化),大胆革除弊政,严惩贪官污吏。当时宣府一带,经常受到瓦刺的侵犯。为巩固边防,朝廷在宣府设有卫所,让戍卒、边民屯田守边。景泰二年(1451年),左侍郎刘琏督饷宣府,大肆贪占,以饱私囊,大批屯田又被权贵占为己有。同年十二月初四日,明景帝诏令当时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李秉到宣府代替刘琏。李秉到任后,"尽反琏政",将被权贵强占的屯田归还给戍卒和边民。规定"军卒自城守外,悉得屯作"。下令免去了戍卒及边民对皇帝使者和镇守宦官的额外供应,并妥善地解决了戍卒的月饷问题。戍卒如果战死或被敌人虏去,对其家属发给官银瞻养,或发给银两派人送回内地原籍。另又上书请拨官银三万两,购买耕牛、种子,贷给戍卒、边民,秋后还值,朝廷允其请。这年秋天丰收,边境军民,皆丰衣足食。李秉改任提督军务后,又监造武器和裁制戎装,精选官兵,教以战阵之法,加强战备。又先后弹劾罢免了贪纵不法的都指挥杨文、杨鉴和都督江福。镇守独石的宦官弓胜,打猎时骚扰百姓。李秉上书朝廷,把他召回京城。李秉在宣府四年,"厘诸弊政,所条奏百十章,多允行"。使北部边疆得到一定程度的巩固和发展。

巡抚大同,整顿吏治,处理了一批贪官污吏。1457年,英宗复位。英宗深知北部边防的重要,于次年四月,调李秉巡抚边防重镇大同。大同都指挥孙英,以罪贬职,孙英的好友、总兵李文趁李秉未到任之际,假传圣旨恢复了孙英官职。李秉到任后,重新罢了孙英的官。副将徐旺,领骑兵操练,但不懂操练之法;守备宦官陈例,体弱久病,不能履行职务。李秉均将其撤职。由此,引起李文、陈例等人的怀恨。他们疯狂地对李秉攻击诬陷,罗织罪名,上奏朝廷。英宗竟以"专擅"罪,把李秉下狱。后因查不出犯罪事实,便于天顺三年(1459年),将李秉削籍为民。他在家闲居三年,因阁臣一再推举,皇帝也已经知道是遭诬陷,才被复官。

成化二年(1466年)秋,皇帝命李秉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之职提督大同、宣府、蓟州、辽东四镇军务。当时,新崛起的鞑靼部族不断南侵,使北部边防再度吃紧。李秉并没有因前曾受到打击而畏首畏尾,而是更加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他一到辽东就弹劾了玩忽职守、屡打败仗的镇守宦官李良和总兵武安侯郑宏,并把受李、郑迫害的裴显从狱中放出。由于边防巩固,军威大振,接连打了两次大的胜仗。一次,蒙古一部族入侵。李秉荐举指挥崔胜、傅海等,率兵在凤凰山将敌击退,皇帝下诏书嘉奖慰劳。另一次,在成化三年(1467年),鞑靼一强大部族首领毛里孩犯掠边境。皇帝任命李秉为总督,与武清伯赵辅分五路兵马出塞征讨,大获全胜。皇帝下诏送羊、酒慰劳将士,并赐给李秉一品麒麟服,加封太子少保。同年十二月,李秉被提升为吏部尚书。

李秉任吏部尚书后,把他整顿吏治的一贯主张付诸实施。他首先提拔一批德才兼备者到重要岗位任职,又罢免了一批贪官污吏。虽受到种种干扰,也无所顾忌。如刑部郎中何乔新,德才兼备,经李秉在一个月内三次荐举,才被委以重任。当时己授予官职,等待补缺的监生就有八千多人。这些人,有的是德才兼备者,有的既没德又没才。后者做官的唯一目的就是升官发财。李秉认为:整顿吏治,必须惩贪顽;惩贪顽,莫如清根本;清根本,必须严格选拔官吏,也就是大胆地将德才兼备者充实到各级重要岗位任职,同时严格杜绝一切卑劣小人做官。李秉对这八千多名监生,组织人员分别进行严格考察,一下子废黜了卑劣者几百人。这些人,又多是权贵们的亲戚、朋友或请托者。

李秉执法如山,不徇私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时的政治状况,但却遭到一些权贵的忌恨和反对。左侍郎崔恭、右侍郎尹旻、侍读彭华、大理卿王槃等经过密谋,嗾使给事中萧彦庄罗织"十二大罪状",弹劾李秉。刑部尚书陆瑜等也附会恭、旻的意思上奏。宪宗于成化五年(1469年)正月,以"徇私变法,负任使"的罪名,要将他治罪。但正直大臣和到京参加会试的各地举子,都为他鸣不平。皇帝顾忌天下士人舆论,仅削去李秉太子少保之衔,让他戴着尚书空衔告老还乡了事。

李秉在家闲居二十年,日与故友以文字自娱,或出入闾巷,与市井人对弈消遣,深为时人所敬仰。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三十日,无疾而,享年八十有二。讣闻至京,孝宗为他恢复名誉,追赠太子少保,并遣官谕祭营葬,谥号襄敏。孝宗在祭李秉的诏书中有"升都宪而巡抚有方,掌内台而纪纲益正"之句,对李秉的一生作出了正确的评价。

生平著作有《公余杂谈》、《江南杂咏》、《云

中奏议》、《归田集》等。

特别说明: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鲁西南历史人物《明朝铁面尚书李秉》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从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饭:看韩信如何将恩情淬炼成传奇 - 天天要闻

从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饭:看韩信如何将恩情淬炼成传奇

秦末的淮水河畔,寒风裹挟着碎冰拍打在岸堤上。韩信蜷缩在芦苇丛里,腹中饥饿如烈火灼烧,他摸了摸腰间早已锈迹斑斑的青铜剑 —— 这是他唯一的体面,也是他最后的倔强。曾经的世家子弟,如今却要靠着钓鱼换钱果腹,若运气不好钓不到鱼,便只能在河边挨饿。
黄桥决战后,为何毛泽东预言粟裕“必成大器”? - 天天要闻

黄桥决战后,为何毛泽东预言粟裕“必成大器”?

1940年深秋的苏北平原,7000名新四军战士正面临16万国民党军的合围。指挥部里,34岁的粟裕伏在地图上,铅笔划过黄桥镇外的每一道沟壑——这个连军用地图都未标注的小镇,即将成为改写中国抗战史的关键坐标。
抗战结束后,假如不打解放战争,为何中国将走向深渊? - 天天要闻

抗战结束后,假如不打解放战争,为何中国将走向深渊?

1945年秋,重庆谈判桌上的烟灰缸里堆满烟蒂。毛泽东与蒋介石相对而坐,背后是八年抗战尚未散尽的硝烟,眼前是四万万同胞对和平的殷切期盼。当《双十协定》墨迹未干时,蒋介石却在日记中写道:“共党之要求,无异于要我自缚双手。”一年后,中原大地重燃战
名人谱:广东揭阳市历史上的十个名人 - 天天要闻

名人谱:广东揭阳市历史上的十个名人

在岭南大地的东南一隅,广东揭阳市宛如一颗镶嵌在潮汕平原上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不仅有着秀丽的山川风光,更孕育出了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书写着属于揭阳的传奇篇章。让我们一同走进揭
对标实战夯基础 从严从难练硬功 - 天天要闻

对标实战夯基础 从严从难练硬功

练兵如逆水行舟,懈怠则退;战备似悬梁之剑,松懈即危。近日,福建省森林消防总队南平支队福安大队以实战打赢为导向,以坚韧战斗精神为根基,以精细保障为后盾,层层推进、步步发力,让大练兵活动在队伍中持续翻涌、愈燃愈烈。此次大练兵活动紧密围绕实战需求,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在体能训练方面,该大队严格遵循 “基础...
可怕的历史 揭秘14世纪最残酷的酷刑:犹大的摇篮 - 天天要闻

可怕的历史 揭秘14世纪最残酷的酷刑:犹大的摇篮

说到中世纪的欧洲,尤其是14世纪的西班牙,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宗教裁判所那阴森森的画面。那是个信仰压倒一切的时代,教会为了维护所谓的“正统”,不惜用各种极端手段对付那些被贴上“异端”标签的人。其中,有一种刑具叫“犹大的摇篮”,光听名字就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24日 - 天天要闻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24日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八十载光阴流转,抗战的烽火岁月依然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观察者网特别推出“抗战史上的今天”栏目,每日与您共同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1932年5月24日 本庄繁命令第14师团,迅速开始呼海铁路方面的作战,扫荡敌人,并派遣一部到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