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7年,我国一位曾经深受毛主席喜爱的外交官驾鹤西去,她就是外交部原副部长王海容,享年79岁。
王海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性外交官,70年代在中国外交打开新格局的时候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作为毛主席非常欣赏的晚辈和外交人员,王海容一生都谨遵毛主席的教导,也紧紧跟随毛主席克己奉公的精神,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国家工作,连自己的人生大事都没时间考虑,一生从未结婚生子。
而她离世的那天也非常特殊,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一天到底是什么日子呢?
一、家庭影响
1938年,湖南长沙市的一个普通人家中,一名女婴发出了诞生到这个世界上之后的第一声啼哭,他从战场上抽空赶回来的父亲王德恒抱着娇小的女儿喜不自胜,给女儿起名为王海容,期望女儿能有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
然而王德恒没能多看两眼刚出生的女儿,日本人侵华的进度与日俱增,王德恒不得不赶回延安参加抗战,家里的妻子在湖南当地学校当着一名教员,工资微薄,勉强能养活一子一女,但是生活过得紧紧巴巴。
王德恒的父亲王季范是湖南有名的教育家,思想非常进步,早些年国共合作失败后共产党员受到国民党迫害的时候,王季范就凭借自己在湖南当地的影响力为湖南的共产党员提供了很多帮助。
毛主席不仅是其中一员,更是王季范同辈的表弟,二人之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因为非常欣赏表弟的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因此也在教育儿子的时候也耳提面命让王德恒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奉献。
1937年,全民族抗战拉开了序幕,从小被教导要爱国的王德恒毫不犹豫找到了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并在他的推荐下前往延安加入了共产党投身抗日运动。
王季范对儿子的这一决定更是极为支持,但是同时也知道儿子担心家中怀孕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因此在儿子离开之前让他放心,家中有自己照顾,正是因为有了王季范的帮助,一家的生活虽不宽裕但也能在战乱中过下去。
而王季范自然就将教育年幼的孙子孙女的工作揽到了身上,王海容从小就聪明,有了爷爷这个著名教育家的教导更是飞速进步,小小年纪就极为聪慧,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1950年,王季范带着一家人前往北京看望毛主席,顺便打听打听儿子的工作现在如何,然而见到毛主席之后,一家人才得知王德恒五年前就牺牲在了国民党特务的刀下。
王德恒是王季范的独生子,尽管这个消息给王季范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但是并没有让王季范绝望,反而教育孩子们一定要向父亲学习,做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为新中国的建设披沥肝胆。
王海容将这句话牢牢记在了心中。
二、坚定方向
1956年,王海容参加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原本王海容是信誓旦旦要考进工业学院的,她想通过学习工业知识来为国家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工业建设添砖加瓦。
然而马有失前蹄,虽然平时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但是王海容高考却落榜了,没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她并没有很沮丧,在家人的鼓励下,她决定复读一年,来年再参加一次高考。
然而在复读的这一年中,王海容却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她看到了无数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劳动人民仍然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同样都是为新中国做贡献,有文化和没文化大家都是平等的,自己又何必固执于考学呢?于是决定放弃高考去参加工作。
母亲对于他这个决定非常不理解,但是爷爷王季范身为教育家自然知道王海容陷入了人生抉择的迷茫期,与其耳提面命让她去高考不如让她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因此便由着王海容找到了一家化工厂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
工厂中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王海容不是不能忍受劳累,但是在经过了两年的劳动之后,王海容开始思考自己这样机械性劳动的意义在哪里,这样的话自己从前为了建设新中国苦读不就没有意义了么?
在思考理论与实践的时候,王海容得到了一个见毛主席的机会,毛主席对于这个小姑娘是非常喜爱的,因此得知了王海容的迷茫之后,慈爱地对她说:“想为新中国建设做贡献是好的,但是你要想明白是想要做耕种的人还是收获的人,是想带领中国变得更好还是推动中国变得更好?”
毛主席一席话拨开了王海容眼前的迷雾,她想起来自己一开始辛勤学习就是为了帮助我国的工业建设开辟更好的道路,想要实现这个理想,文化知识是绝对少不了的,因此在时隔两年之后,王海容离开了岗位重新坐回了课桌之前。
接下来的一年中,毛主席的一席话成为了支撑王海容苦读的动力,但是此时王海容的目标产生了变化,她知道比起工业建设人才,中国更缺的是外交人才,中国的外交几乎只有周总理力挽狂澜,她想帮助中国开辟外交新局面。
1960年,王海容顺利考进了北京师范学院学习俄语,然而国际外交终究是英文主流,因此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深入学习了英语。
王海容的努力并不是白费的,1965年毕业之后,王海容顺利进入了急缺语言人才的外交部,开始了自己辉煌的职业生涯。
三、外交工作
刚进入外交部的时候,王海容因为缺乏经验,没有被指派重要的外交任务,只是担任秘书和翻译等辅助工作,对此王海容也非常理解,外交不是儿戏,不可能让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挑大梁。
况且王海容对自己的工作也很满意,别看秘书和翻译是幕后人员,但是这个工作岗位恰恰是最适合边看边学的,不仅能最直接地接触到外交事务,更能亲身在外交活动中体验。
王海容在担任秘书和翻译期间,工作能力飞跃式进步,包括周总理等众多外交部老前辈都对王海容赞不绝口,也逐渐开始让她独自接手一些外交事务。
1970年,周总理任命王海容被担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正式开启了王海荣作为外交官的工作,这个职务的任命可不是儿戏,因为在此之前,中美之间的关系就已经显示出来了解冻的迹象,在这个关头任命王海容,足以看出来周总理对王海荣工作能力的认可。
果然,没过多久,中美外交上里程碑的外交事件就发生了,1971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来华进行访问,而这趟秘密的行程正是由王海容负责礼宾接待工作,厚积薄发的王海容从容不迫地安排好了所有环节,为这场前座未有的外交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次年,美国总尼克松访华,依旧由王海容负责礼宾接待工作,尼克松这趟访华足足待了一个星期,这期间,王海容将接待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不仅涨了中国人的脸面,更刷新了尼克松对中国的印象,让中国以有格局的大国形象展示给了全世界。
1974年,王海容更是因为出色的工作能力,成为了外交部副部长,也是我国第一位女性外交官,成为了无数女性参加到政治生活中的优秀榜样。
结语
2017年9月9日,这一天是毛主席逝世41周年,也是在这一天,王海容永远闭上了自己的双眼。
毛主席是王海容一生最感激的导师、最尊敬的革命前辈、也是最敬爱的长辈,和毛主席同一天离世这个美丽的巧合,应当也能让王海容老前辈的在天之灵感到一些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