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将自己的历史追溯到了冰河时期之前,经过了几百万年的长期发展与积累慢慢成熟的成果,自然崇拜和动物崇拜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期的文明萌芽时期,之后慢慢复杂化并形成了原始宗教。
又随着人类与动物密切接触,慢慢出现了对某种动物具有更高的熟悉或喜爱的情况,随之出现了动物崇拜现象,动物崇拜在全世界不同地区都有其不同的崇拜形式。
食物问题使人们逐渐发展为部落形式,衣食问题得到极大的保障之后人们开始思考食物以外的问题。
例如鸟类为何会飞翔于空中,但是当时无法用科学的方式解释此问题,人们就开始发挥想象,认为鸟类的飞翔功能与空中的日月星辰联系在一起等,是与灵魂、神灵的使者、与神沟通等工具逐渐形成了太阳鸟崇拜等现象。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鸟崇拜的起源与发展
目前可以从自然崇拜和动物崇拜中找到很多鸟崇拜的遗迹,在贝加尔湖附近的玛尔他—布勒特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多件鸟型器物,俄罗斯学者扎比亚科提到“很明显玛尔他鸟形雕塑品的宗教功用是‘鸟神化’的产物”,“鸟形器占主导地位是玛尔他—布勒特文化动物形雕像群的显著特征,这表明,鸟类形象在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古代居民的宗教观念和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西伯利亚地区距今2万5千多年时就已经有着不同程度的鸟崇拜现象,说明鸟崇拜在亚洲地区出现也非常之早。
我国考古发掘表明,距今7000余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迹中所找到的鸟信仰文化印记,恐怕是国内目前最早的、最丰富,也最有说服力的佐证。
在马家浜、崧泽和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中鸟形器物和鸟形装饰一直相沿不断。
关于鸟崇拜的起源,学术界众说纷纭,目前没有一个确切的原因,鸟崇拜在全世界出现时期甚早,因各地的文明发展程度和生活环境等不一致而出现的时间也不同,且出现的形式和崇拜的鸟类也各不相同。
但是早期动物崇拜和鸟崇拜在一定程度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如鸟类与太阳的结合崇拜或将鸟崇拜为本部落图腾等形式,鸟崇拜与动物崇拜最初的起源也基本都与某种远古时期的期盼狩猎得到丰硕收获等的狩猎巫术相关。这种鸟崇拜现象体现在早期人类遗址的陶器和使用工具等器物上的鸟图形上。
关于鸟崇拜的起源与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粗略分析;第一阶段为对鸟类产生了最初的好奇,这个阶段人类注意到了鸟类与其他动物不同,可以用翅膀飞翔在天空中,可以日行几千里。人们就用很多非科学的方式对鸟类的飞行能力进行了多彩的解释,并对天空的渴望日趋激烈,并将鸟类与生活相联系在一起。
如在我国吴越大地的远古先民将鸟类与当地人赖以生存的稻谷联系在一起,认为稻谷是麻雀从天上偷下来带给大地的。
此时期的人类也许是因为发现了鸟类粪便中未消化的谷物可以在土壤中重新发芽,但是又无法解释谷物从何而来,从而有了与此类似的民间故事流传至今。
第二阶段为对某种鸟类有了一定的崇拜现象,人们崇拜鸟类的飞行等功能,如人们看到了猎鹰捕猎时的速度与矫健,从而对鹰有了一定程度的崇拜,祈祷捕猎时如鹰一般速战速决,将猎物擒与己手。
这种祈祷慢慢形成了某种程式化的宗教,人们认为住在天上并无法触及的天神会庇佑自己,并因鸟类拥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飞行功能而将鸟崇拜与宗教中的神联系在一起,认为此鸟是某种神的化身或与神沟通的唯一途径,从而将崇拜的鸟进行拟人化。
仪式当中的巫师也会用羽毛或拟鸟化的面具进行装扮,从而与神灵沟通或扮演神灵。
如在古埃及把太阳神“拉”与鹰崇拜联系在一起,鹰既为太阳神的化身,也是太阳的化身。第三个阶段为将某种鸟作为图腾进行崇拜。
此阶段逐渐因为部落和种族等原因有了一定的君主或部落制度,不同的部落或君主制地区因不同的生活环境或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了对某种单一的鸟类或动物的喜爱或崇拜,有了与其他部落不同的自己部落的独特图腾,从而与其他部落或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性或对同部落的一种文化认同感。
如青藏高原西北地区的远古藏族人(象雄)将“琼”鸟誉为自己的图腾,认为本族的祖先是在此鸟的蛋中孵化出来的。第四个阶段为鸟崇拜在各大宗教中被延续并有了一定的宗教功用。
鸟崇拜虽然出现甚早,但其历史一直延续到现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鸟崇拜从最初的通神功用到部落图腾慢慢转变为宗教服务的神鸟,在其发展地区通过口耳相传等神话故事中得以保留并逐渐融入当地宗教文化中,最终在此宗教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如印度地区的迦楼罗在印度教中最终成为了三大主神毗湿奴的坐骑,在佛教中成为了佛教护法。
因全世界各种地区和文化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有些地区则有着与这四个阶段完全不同的发展形势或各阶段前后顺序不同的情况,本文中的阶段分类法为一种大致的分类法。
欧亚地区的格里芬
靠近西藏西北部的欧亚草原连城一片广袤的地区,自古以来欧亚草原上有着众多的游牧民族在此生息繁衍。
因游牧部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性等原因,这片欧亚草原上的人类早在丝绸之路之前就有一定的东西文明交流途径,随之也形成了相似的文化区域,我们可以从考古学家在欧亚草原各地所发掘的随葬品中得以证明,如武器、马具和带有动物风格造型的艺术品,即所谓的“斯基泰三要素”。
这种以动物主题为典型特征的欧亚草原艺术,在近现代学者称之为“斯基泰—西伯利亚艺术”或“斯基泰艺术”。有翼神兽在欧亚各地艺术中有很多种类,其中最为源远流长和普遍流行者要属格里芬。目前对格里芬起源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早在公元前三千纪,这种艺术主题已出现于古埃及调色板和美索不达米亚滚筒印章之上。
大概在公元前6世纪之前,格里芬形象由黑海地区和中亚地区传入欧亚草原, 在传播过程中格里芬形象又被其他被吸收的民族进行本土化演变,随之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格里芬的形象与种类也随之变多变的复杂起来。
其中最为典型的属“鹰头狮身带翼”的格里芬形象,其形象为具有狮子般猛兽的身躯和四肢,前腿肘部具有张开的双翅,头部有类似鹰的巨大喙部,喙两侧具有表示鹰鼻的两小孔和鹿一样竖起的尖耳,突出的眉宫底下具有一双圆大的双眼。
对于其不同形象的分类如张龙海在《早期欧亚草原翼兽造型探源——以格里芬为主要线索》中为近东型、希腊型、阿黑门尼波斯型、斯基泰型等,总结起来格里芬狮鹫形象大概在整个欧亚草原都有出现,不同地区其形象也有所不同,但大致为带翼狮身鹰首形象的神兽、羊形格里芬、马形格里芬等。
早期近东型和希腊型格里芬形象为头部中间有一个或几个凸起的肉,张开的鹰喙、舌尖卷起、尖耳、颈部无鬃毛但饰有卷曲纹与佛教和印度教中的迦楼罗有很多相近之处。
印度等地区的迦楼罗
迦楼罗又名揭路茶、金翅鸟、大鹏鸟等。为印度教三大主神中的毗湿奴的坐骑,为佛教中的神兽,是北方不空成就佛的化身,后佛教传入西藏与西藏的百鸟之王“琼”合为一体。
研究者认为迦楼罗最早出现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之中,众所周知《摩诃婆罗多》为古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奥地利梵文学者温特尼茨认为其成书年代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之间”。
“古代的印度并非如今的印度国的名称,而是一个地理概念,泛指以喜马拉雅山为界,东濒孟加拉湾,西至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在内的广大地区,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尼泊尔以及阿富汗部分地区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
由此可见其范围基本包括西藏以西至西藏以南所有地区,而印度的原住民达罗毗茶人的文明最初形态在考古学家们的考古报告中能看到,古印度地区最早的文明遗址是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摩亨佐达罗遗址,其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600前1800年之间。
但是在大约公元前14世纪左右雅利安人的一支雅利安旁遮普人从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逐渐往南迁徙到南亚次大陆,并将他们的文明也带到了这里。
纵观印度早期历史,不难看出所谓的印度文明最初形成是土著民达罗毗茶人的文明与雅利安文明之混合而成,而早期土著民族遗址中发现的一些图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前的印度就已经有了对动植物的生动描绘和崇拜现象。“雅利安人原始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论,表现为崇拜各种代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神, 如天神、太阳神、雨神、风暴神、战神等,还崇拜各种地方保护神。”
很多学者认为万字符“卐”即为雅利安人的太阳崇拜符号。印度哈拉帕文明逐渐没落后的吠陀时期就是雅利安人逐渐建立政权时期,著名的《摩诃婆罗多》也是在这种文化融合中逐渐形成的。而《摩诃婆罗多》中所提到的迦楼罗鸟的神话故事也离不开印度土著文明与雅利安文明等多种文明的融合背景。如今我们所见的南亚各国迦楼罗形象也是在各种文明互相影响的结果,此神鸟确为《摩诃婆罗多》中的迦楼罗,但是它的形象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发展成为我们所见到的模样
如今最早的迦楼罗形象在犍陀罗时期的雕塑中可以见到,大都会博物馆馆藏的犍陀罗雕刻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此时期的迦楼罗形象为巨鹰形象而并没有什么人类特征,巨鹰怀里抱着一个女性,可能是收到了希腊伽倪墨得斯的神话影响,从而迦楼罗早期巨鹰形象是受到了希腊化的影响。
任平山提到“老鹰抓人图式,至少在犍陀罗艺术后期用于表现不同于该尼墨得斯的剧情。”“就犍陀罗而言,此类雕刻大抵处在佛教氛围之中。考虑到迦楼罗衔龙的意象在佛教艺术中广泛存在,且佛传图像中的龙王也会以人形出现,学界一般将此类雕刻比定为‘金翅鸟攻击龙众’。”
虽然这几件藏品的内容在学术界有所争议,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希腊时期的鹰崇拜在犍陀罗时期逐渐影响了印度地区的迦楼罗形象,但是在印度地区也没有失去其原来的神话色彩,进而慢慢转型成符合《摩诃婆罗多》中对迦楼罗形象描述的特征,迦楼罗将表现龙众的蛇形象含在巨鹰喙中,并从巨鹰形象逐渐漏出人类与鹰结合的特征,后期演化成了具有人脸鹰喙,长着鹰翅和双手、双鹰足的形象,并广泛传播到了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地区。
西藏周边地区其他鸟崇拜现象
与青藏高原相邻的中原地区也有众多鸟类崇拜现象,但是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凤凰崇拜。
中原地区的凤凰崇拜的起源说有多个不同的观点,有些认为是雏鸡形象演变而来,何新认为鸵鸟实际可能就是远古传说中的凤凰之原型,“鸵鸟起源说”通过对鸵鸟的全面阐述,认为凤凰最初的原型是大鸵鸟演变而来。
凤凰在先秦时期就有出现,此时期的凤凰形象多为形象似鸡但长有较长的尾部,秦汉到唐朝时期就有了表现完整的凤凰形象,随着历史的推进凤凰形象的表现慢慢为如今我们所见的样子,头部具有鸡冠一样的装饰物,像鹤一样有着修长的颈部和双腿、彩色的羽毛覆盖全身,具有长条形的三两个或多个尾翼。
凤凰的死亡与重生的故事与埃及的太阳鸟和俄罗斯的雷鸟、印度的迦楼罗之间的神话故事基本相同,都是在大火中自焚后重生。大鹏出现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可想而知,所谓鹏本是一种巨型鱼,而它化为巨型鸟类可以通过大风进行迁徙。在西藏周边地区还有很多鸟崇拜现象,如蒙古游学部落的乌鸦崇拜和早期汉地金鸡崇拜等。
结语
鸟崇拜的发展由早期人类开始对鸟类产生了最初的好奇,而后对某种鸟类有了一定的崇拜现象,并将某一种鸟作为图腾进行崇拜这三个阶段逐渐形成。西藏地区的琼崇拜也是在与此类似的进程中慢慢成型。除了西藏本土的琼崇拜之外,在西藏周边的欧亚地区和古印度等地也有着类似的格里芬崇拜和迦楼罗崇拜现,还有我国的凤凰和大鹏崇拜等现象。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