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洪都拉斯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洪都拉斯共和国政府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洪都拉斯共和国政府即日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并承诺不再同台湾发生任何官方关系,不进行任何官方往来。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与洪都拉斯外交部长雷纳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洪都拉斯共和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提到洪都拉斯,许多人都会联想到三毛在《万水千山走遍》中的描述:“这儿是青鸟不到的地方。”洪都拉斯位于中美洲北部,北临加勒比海,南濒太平洋的丰塞卡湾,东、南同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交界,西与危地马拉接壤。16世纪初,它沦为西班牙殖民地,现在的官方语言也为西班牙语。1821年9月15日宣布独立,1823年加入中美洲联邦,1838年联邦解体后成立共和国。全国划分为18个省,首都位于特古西加尔巴。
洪都拉斯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曾经是玛雅文明的中心之一。1502年,哥伦布抵达洪都拉斯的海湾群岛,并将此地命名为“洪都拉斯”,西班牙语中意为“无底深渊”。今天,跟随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考古学者,走进洪都拉斯,触摸玛雅文明之美!
玛雅文明的范围包括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伯利兹,繁荣期约为公元300-800年,城邦林立。玛雅人种植棉花、可可、玉米、南瓜、豆类等,制作精美的纺织品。玛雅人发明了象形和拼音结合的文字系统,雕刻或书写在石碑、木板、门楣、壁板、长凳、阶梯上,犹如图画。流传到16世纪的民族史诗《波波尔·乌》是一部有关玛雅基切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的巨著,表现了玛雅人对大自然、对人类命运的乐观态度,被誉为“美洲人的圣经”,是美洲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名著之一。玛雅人建筑了成千上万的巨型石碑、神庙、宫殿、金字塔;有的宗教仪式中心有几个足球场大,并有15层楼高的建筑物。玛雅人数学水平很高,很早就独自发明了“0”的概念;他们也有很高的天文学水平,能够精确地测定太阳、月亮、行星运行的轨迹和日期。
玛雅文明的石棺画
阿拉伯数字下一行为玛雅数字
宏伟的金字塔神庙、精美的壁画、独特的象形文字、精确的天文历法及数学体系,让古老的玛雅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公元9世纪,文明发展最辉煌的时候,玛雅人突然抛弃自己的家园大批迁移,80%的玛雅人从此销声匿迹。洪水、旱灾、疾病、外族入侵还是其他?玛雅文明的突然衰落,为世人留下了千古谜团。而神秘的玛雅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更是学界和公众都热切关注的焦点。玛雅文明对玉器的珍爱和浓厚的萨满气氛为何与早期中华文明如此神似?为什么著名考古学家、曾任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的张光直提出“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的概念?
带着这些疑问,带着深入了解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渴望,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哈佛大学合作,来到洪都拉斯的热带雨林,选择玛雅文明最繁荣的城邦——科潘遗址,开展考古工作。科潘(copan)是玛雅文明著名城邦,控制着中美地区唯一的翡翠资源,经济繁荣、文化灿烂。中国考古队对一处贵族院落展开发掘,获得重大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发掘的贵族院落航拍照片
中洪联合考古队发掘人员
中方领队李新伟研究员和洪方领队荷西·拉莫斯博士讨论隧道发掘方案
精细的隧道式发掘,探明了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和贵族家庭的兴衰。大量精美雕刻,反映了玉米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内容。玉米神从龙头神鸟腹中重生的大型雕刻,为首次发现。神鸟的龙头,与中国龙颇为相似。贵族墓葬中高质量翡翠饰品尤为精彩,包括代表宗教力量的卡威尔神雕像,代表贵族身份的“阿豪”头像和编织纹牌饰等。
西侧建筑出土的龙头神鸟的头部雕刻,被当地人称为“中国龙”
西侧建筑出土的玉米神头像和鸟爪
翡翠“阿豪”
翡翠“卡威尔”
据中方领队、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介绍,目前发现的龙首雕刻应该是镶嵌在墙体中的大型雕刻图案的组成部分,结合同时出土的其他雕刻组件来看,整个图案可能表现的是玛雅创世神话主题。在玛雅人的观念中,万物均经历由生到死、进入冥界,再获得重生的循环。太阳和玉米的生命循环关乎万物生长,是玛雅仪式祈祷的主题,也是玛雅神话和雕刻的中心内容之一。
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曾指出美洲文明与中华文明具有共同的“泛太平洋底层”文化基因,或许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产物。李新伟认为,那件精美的龙首雕刻的确会让中国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探索两个文明的异同,是中国考古队的初心,也是支撑他们克服诸如语言、气候等重重困难的动力。“我们希望通过考古发掘逐步了解玛雅文明,全面开展中外古代文明比较研究,以世界各文明为广阔背景,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明的特色和发展之路。”
龙头神鸟拼接复原图。上部为代表太阳的十字花纹;下部为连续的水滴纹,表现冥界水面;整体表现神鸟从冥界水面飞起,带来玉米神的重生和太阳的重新升起
出土玉牌
墓葬出土彩绘陶碗
到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核心地区进行发掘与研究,是中国考古学家的夙愿。2000年开始的“中华文明探源”项目实施多年后,这一愿望变得更加迫切。参与项目的学者深切认识到,要认识中华文明的特质,必须要与其他文明进行对比,而加深对其他文明了解的最好方式,或许就是从基础的考古开始。谈及在玛雅名城科潘的考古工作,李新伟说,“在玛雅做考古,可以感受到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如此丰富多彩,这正是我们走出去考古的目的:放开视野,在了解世界文明的前提下体悟自身文明的独特,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素材提供:李新伟,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综合整理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世界简史——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李新伟《我在玛雅做考古》(《人民日报》2017年5月25日,第12版)、《中国考古学家首次走进中美洲探求神秘古代文明》(《人民日报》2018年1月19日,第23版)、《科潘遗址考古:探寻失落的玛雅文明》(《光明日报》2016年8月1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