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余之人,心狠手辣,自古然也。
在封建社会当中,皇室官员成为了社会的统治和管控者,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对于百姓的管制,并非易事。
毕竟那时的人们,并没有很高的法律意识,为了一己私欲,很有可能走错路。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明文律法,也就是“丑话说在前”的做法,将所犯的恶对应其所应该承担的罪责,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终止犯罪。
所以这样的管制方式延续至今,不过,也有一些改进和不同的地方。
比如,对于大奸大恶之人,这些人所犯的罪孽早已超越法律的底线,无法给予他们悔过的机会,被定为死囚犯。
但我国的死囚一般是在特定的封闭场所,由执行官员枪毙,而古代的死囚会在人潮聚集的集市,被处以极刑。
时间点更是掌握的精确,定在午时三刻,为何一定要选在这个时间点呢,究竟有什么讲究?
古人对时间的把握
时间对很多人来说都很重要,在这转瞬即逝的时间里,可以完成很多有意义的事,通过规划时间制定计划,也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如今的我们,想要看时间有各种各样的方式。
比如手表、手机、电脑显示屏,随处可见,而且精确到秒。
但这都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古代社会并没有电,如今,我们看时间的方式,在那时是万万行不通的。
可这并没有阻止古人探索时间的欲望。
由于那时的作息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他们开始通过判断太阳光的强度,来估摸大致的时间。
因此发明了日晷、圭表,通过太阳所照射形成的影子,判断时间,此时有了工具比纯靠日光更加准确。
后来又有了铜壶滴漏,利用沙漏的原理,虽然在精确度上,肯定是不及现代的,可这也是老祖宗们的瑰宝。
若有一天,人类脱离了电,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判断时间,不至于变成无头苍蝇。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各类仪器的出现,人们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中又有三刻,对应成现在的时间,大概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一刻又是15分钟。
而时辰的命名是通过天干地支,为的就是方便一说出在哪个时辰,大家就知道此刻所对应的时间。
从此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天干地支中的名称也有很大的考究,每个字加上时辰也有很足的意境。
恶人不配转世
午时就是太阳光照最足的时刻,对应到如今大概指的就是12点,如果用12个时辰来看,那就是11点到13点之间。
由此可见,午时三刻就是12点45分,这个时间点究竟有什么特殊呢?
古代社会信奉鬼神之说,他们会潜心信佛为神明续香火钱,也会因为做了亏心事或者本身心理胆小,而对鬼魂畏手畏脚。
在他们眼中,人死后,肉体虽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腐烂,但灵魂会在亡尽那一刻抽离肉身,漂泊在世间,为所欲为。
人类并没有法力对抗鬼魂,再加上本身就害怕,所以在他们面前也是十分弱小可欺。
那些被斩首的死囚犯,本身就是大奸大恶之人,生前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孽,令人无比畏惧。
死后若立刻生成鬼魂,那么心思歹毒的他们,肯定会利用拥有的法力向周围的人发怒。
刽子手在人间可以无所畏惧,但面对鬼魂,那又能怎么办呢,心中必然是惧怕无比的,那如此一来,又有谁会去做刽子手呢?
而太阳光照最足的时刻,会产生诸多阳气,而这些阳气能够很好的镇压邪祟,无论那些鬼魂有多么厉害,也逃不过烈日的灼烧。
是信奉这些,蒲松龄才会在《聊斋》中写到,即便是没有做过错事的女鬼,思逃到了人间,也需要打着伞,否则,在阳光之下会被燃烧殆尽。
即便是那些死囚成为鬼魂后,不会再为祸人间,但是生前所犯的罪孽本身就不可饶恕,死后定然不会得到宽容。
他们若安然的过了奈何桥喝下孟婆汤,忘却了前尘往事,投胎重新做人,也无法改变罪恶形成的影响。
如果真的因为一死就抵消了这些罪孽,是否过于轻松呢?
所以为了防止那些死囚能够安然转世,选在午时三刻行刑,可以断绝其投胎之路。
这样也能更好的给予世人警示,即便是为了以后能够转世,在生前也不能犯下太多罪孽。
不过,只是古代人的信奉,如今在科学思想沐浴下的我们,已经知道这些是没有根据的说法。
君主震慑世人的手段
君主仅一人之力,是无法管控这庞大的社会,也无法保证其能够成功运转,因此有了朝廷、官员和律法的辅助。
即便是在律法严明之下,还是会有一些穷凶极恶之人。
他们或许已经犯下了诸多罪孽,因此变成亡命之徒后,更加肆无忌惮。
为了防止这样事情的发生,一定是要给世人警示。
午时三刻,烈日炎炎,但却是市井上人最多的时候。
毕竟,在他们眼中晒太阳是很健康的一种方式,一些妇人为了准备晚饭,会提早来到市井选购食材。
若此刻有人被斩首,君主必然是想要达到震慑世人的效果,可以选择放在市井中心,人潮最集中的地方。
那时处于死刑犯的方式有些残忍,将他们手脚捆绑,跪在案板前,刽子手手起刀落,人头落地。
场景不用多说,想想就很残忍恐怖。
当然,也有一些死刑犯会在下午问斩,遵循日落而息的百姓,此刻已经放下手中的农活回到家里。
因此会汇集人群,也能够达到震慑世人的手段。
结语
死刑犯选在午时三刻问斩,有君主震慑世人的手段,也有遏制鬼魂的说法在。
只不过放在如今来看,会不会过于残忍了。
和现代化社会和古代调换,想必那时的君主,也不会选择在世人面前这样处死死刑犯。
毕竟此刻,我们作为百姓已经得到了较高的教育,不需要通过此等方式让其遵守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