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
耿飚副委员长究竟说了什么话?什么样的话能让小平同志勃然大怒?
事情要从中英双方在香港问题谈判中激烈争论的一件事情说起。
英方强词夺理:中方没必要在香港驻军。
1984年9月26日,中英双方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到这个时候,经过22轮磋商、历时两年的谈判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
殊不知,就在草签“联合声明”之前,中英双方还在为一个问题激烈争论,英方强词夺理,中方则坚守底线、寸步不让。
这个问题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要不要在香港驻军?
中方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在香港驻军,理由是: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中国既然要收回香港主权,解放军当然要进驻香港,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是,英国方面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以各种借口阻扰我方在香港驻军。
不过,他们能够找到的借口非常有限,说法也非常搞笑。
比如,英方谈判代表对我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周南说:“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如果你们在香港驻军,香港市民会因此而感到恐惧。”
周南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子弟兵,中国香港的市民怎么会惧怕自己的子弟兵?真是天大的笑话!”
英方谈判代表又说:“你们如果在香港驻军,势必会造成大量香港市民离开香港,移民到英国等国家去。”
周南说:“你们凭什么下这样的结论?依据何在?”
英方代表一时拿不出有说服力的依据来,只好强词夺理地说:“香港离深圳、广州不远,你们的军队驻扎在那里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定驻扎在香港。”
周南反问道:“要不要驻军,在哪里驻军,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周南最后向英方明确表示:“这个问题已经谈了多次,你们反对我们驻军的理由不能成立,也毫无道理”。
“我方负责香港的防务,驻军将有利于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不管你方同不同意,我们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让步。”
周南希望英方采取“务实、合作”的态度,不要再在这件事情上枉费心机、无理取闹了。
中国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异常坚决,丝毫不给英国方面讨价还价的机会,这让英方谈判代表心灰意冷,因而失去了继续争论下去的信心。
就在这个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这件事情让一时中方陷入被动之中,却让英方喜出望外,似乎又看到了希望。
耿飚
女记者“围追堵截”,耿飚副委员长不胜其扰,一不小心“祸从口出”。
1984年5月,“人大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球各主要媒体的记者齐聚北京,追踪报道会议新闻。
这个时候正是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最敏感的时期,也是香港媒体记者最活跃的时期。
据周南回忆,“香港一些大的传媒派了一些女孩子来当记者。这些女孩子很难缠,有的还是奉命来‘摸底’的。”
摸什么底?
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是什么样的态度?中方的“底线”在哪里?这就是那些香港记者想要摸的“底”。
为了抓到第一手新闻,香港记者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只要盯上他们感兴趣的采访对象,他们就会穷追不舍、劈头盖脸地提问题。
他们提的问题大都很敏感,可以这么说,越是敏感的问题,他们追问的“强度”就越大。
5月25日是大会闭幕日,早上8点不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耿飚按时赶到人民大会堂。
刚一下车,耿飚副委员长就遭到了一群港澳记者的“围追堵截”。
警卫参谋史全波当时与耿飚一起前往人民大会堂,看到耿飚副委员长被围,史全波快步走上前去,想要开出一条路,护送耿飚副委员长进入人民大会堂。
可是,这些港澳记者围成了一堵“人墙”,把史全波和耿飚副委员长严严实实堵了起来。
史全波急了,为了保证耿飚副委员长的安全,他必须果断采取措施,以确保耿飚副委员长的安全。
史全波一边护着耿飚副委员长,一边拨开人群往前挤。
史全波人高马大、孔武有力,再加上训练有素,经验丰富,那道“人墙”很快就被史全波冲破了。
因为离人民大会堂还有一段距离,那些记者没有放弃最后的机会,他们“且战且退”,他们把三、四只话筒齐刷刷地杵到耿飚面前,接二连三地提出一个个刁钻的问题。
有一个香港女记者问耿飚副委员长:“据我所知,香港市民对驻军问题有顾虑,请问中央政府是否一定要在香港驻军?”
耿飚副委员长一边往前走,一边象征性地应付上几句,听到那位女记者的提问,耿飚副委员长没有多加思考,随口回答道:“我们可能不一定在香港驻军吧。”
又是“可能”,又是“不一定”,看得出来,耿飚副委员长这句话回答得非常含糊。
没想到,这句话却让那位女记者如获至宝,随即盯住这句话想要继续追问下去。
好在史全波及时拦住了这位女记者,他连声说着“首长现在不接受采访,今天不接受采访”,奋力分开记者,护送耿飚进入了人民大会堂。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耿飚的话是“非正式的”,然而,那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却凭此大作文章。
耿飚副委员长没有想到,他含糊其辞的一句话居然在香港掀起了滔天巨浪。
几个小时之后,耿飚的名字出现在香港几大媒体在头版头条上,他们用大字标题登出一则消息:
“来自北京的最新消息,耿飚副委员长(原国防部长)公开表示,香港恢复以后,中央政府将不派军队进驻香港。”
很多报纸声还评论称:“中国一位领导说香港不必驻军”、“中国在驻军一事上有所犹豫”、“中国在驻军问题上已经做出了让步”等等。
邓小平同志
邓小平“辟谣”-“耿飙讲这个是胡说八道,你们给我辟个谣”。
上午的会议结束之后,耿飚副委员长坐车赶往万寿宾馆,按照预先确定好的计划,他将在这里会见外宾,并陪同外宾一起用餐。
耿飚乘坐的汽车刚刚到达万寿宾馆,彭真委员长就给耿飚打来电话,要他“放下手里的任何事情”,立刻赶回人民大会堂。
在人民大会堂西南门,耿飚见到了脸色严峻的彭真委员长。
彭真委员长问耿飚:“你接受记者采访了吗?你跟记者说什么了?”
耿飚说:“我没有参加记者招待会啊。”
“你再想想”,彭真委员长说:“你对记者说的话都在香港报纸上发表了,香港媒体在报纸、电视上大肆炒作这件事,闹得不亦乐乎。”
紧接着,彭真委员长把香港报纸的标题和主要内容一一告诉了耿飚。
耿飚坦率地承认,在被港澳记者“围追堵截”的时候,自己确实说了那么几句话。
耿飚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顿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果然,彭真委员长后面的话印证了耿飚的预感,彭真委员长告诉耿飚,“你在香港驻军这件事上的言论‘出格’了,小平同志发火了”。
彭真委员长告诉耿飚,香港报纸刊登那条“消息”之后,小平同志很快就得知了那条消息的全部内容。
小平同志当时很生气,有一位主管香港事务的领导插话说:“说这个话的还有黄华副委员长”。
邓小平勃然大怒道:“胡说八道,他们有什么权利说这个话,岂有此理!”
随后,在接见参加两会的港澳代表和委员时,小平同志突然对拍完照准备离开的媒体记者说:“你们等一等,我还有话要讲”。
小平同志说:“你们回去给我辟个谣,所谓的‘将来不在香港驻军’不是中央的意见。”
小平同志一字一顿地说:“既然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不能驻军!没有驻军这个权力,还叫什么中国的领土!”
彭真委员长最后对耿飚说:“你要严肃对待这件事情,这几天就不要安排其他工作了。”
周南
英方借题发挥,周南寸步不让。
第二天一早,香港的各大媒体刊登了小平同志的“辟谣”讲话,各大报纸给这条消息加了一个特别显眼的标题-邓小平宣布在香港驻军。
看到这样的消息,周南一直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
没想到,周南刚到办公室,英国驻华大使伊文思的电话就打了进来。
伊文思请求紧急约见,说是“奉英国政府之命”,有重要的事情要跟周南面谈。
周南猜想,伊文思急着要跟自己面谈,应该是跟香港媒体报道的这个事情有关系。
果然,伊文思要谈的就是这个事情。
周南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伊文思当时很紧张,说话都不那么利落。”
伊文思说:“听说邓小平先生昨天在人民大会堂发火了,我方对此很关注。”
伊文思试探着对周南说:“我们担心这个问题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还有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希望中方再次慎重考虑在香港驻军的问题。”
周南说:“这个问题不是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吗?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就必须要在香港驻军,这就是我们最后的态度。”
伊文思尴尬地说:“我这也是奉命行事,国内要求我来表示我们的态度,希望你能够理解。”
周南说:“你可以这样回复他们,中国对驻军问题的立场是不会改变的,这件事情没有谈判的余地。”
回到大使馆之后,伊文思把周南的话原原本本传回了英国,从此以后,英国政府再也没有提过这件事情。
事实上,对驻军这个问题,小平同志的态度始终都十分坚决。
小平同志说过两句比较有名的话,这两句话分别是:
“驻军这个事情必须要坚持,绝对不能让步”;
“在香港驻军还有一个作用,可以防止动乱。那些想搞动乱的人,知道香港有中国军队,他就要有所考虑了。即使发生了动乱,也能及时解决。”
黄华
黄华副委员长“无辜躺枪”,小平同志:我冤枉他了。
在这次事件中,黄华副委员长属于“无辜躺枪”、被冤枉的人。
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发火”的时候,黄华副委员长的秘书当时正好在现场。
事后,秘书立即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黄华副委员长。
当天晚上,黄华副委员长给小平同志的秘书王瑞林同志打去电话,请他转报小平同志,“我以党性担保,我绝对没有说过类似的话”。
黄华副委员长说:“1982年9月24日,我陪同小平同志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亲眼见证了小平同志与撒切尔夫人寸步不让、针锋相对的谈话场面”。
小平同志会见撒切尔夫人
黄华副委员长说:“我当时还是外交部长,我非常清楚小平同志对香港问题的态度,在驻军这种大事上,我怎么可能作出那样的表态呢?”
好在小平同志很快就知道了实情,第二天,小平同志在接见香港船王包玉刚先生时说:“在‘香港回归后不驻军’这件事情上,黄华同志是无辜的,是我错怪黄华同志了”。
接见结束之后,包玉刚先生就向黄华副委员长转告了小平同志的原话。
再来说说无心惹祸却“祸从口出”的耿飚副委员长。
事发之后,耿飚副委员长仔细回忆了当天的情形,随后写下了一份态度诚恳的检查书。
他在检查书里诚恳地表明了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小平同志对我的批评是正确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小平同志在几天后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说:“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大家以后不必再提。”
结语
1992年10月,刘华清上将向小平同志递交了一份“解放军接防香港方案”。
看完这个方案,小平同志显然不太满意,在这份方案的最后一页上,小平同志写上了两个大大的字:软了。
什么意思?
小平同志觉得,解放军不应该只考虑“和平接收香港”一个方式,还要准备“武力接收香港”的方式;
香港必须在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比如英方借故拖延时间,或者拒绝配合),解放军必须准时开进香港,而且要分秒不差。
可以这么说,在香港回归这件事情上,小平同志保持了他“举重若轻”、“抓大放小”的行事特点。
什么是大事?与国家主权有关和国家安全有关的事情都是大事。
在这一类事情上,小平同志看得清清楚楚,说得斩钉截铁,不带半点含糊!
解放军驻港部队进驻香港
小平同志晚年跟黄华说过自己的两个愿望,一是想去西藏看一看,他说:“哪怕是仅仅到拉萨机场,用脚踏一下西藏的土地即返航。”
小平同志说:“医生和中央坚决不让我去,说对我是很危险的,我只好认命。”
小平同志还说:“我还想去的一个地方就是香港,我个人生活中也就这两个愿望。”
黄华说:“第二个愿望总没有问题吧。”
小平同志说:“谁晓得呢。”
解放军驻港部队进行升旗仪式
遗憾的是,1997年2月19日,小平同志不幸在北京病逝,他没能等到香港回归的那一天,更没能到香港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如今的香港经济正在逐步复苏,经历那次动荡之后,随着“国安法”在香港的正式实施,香港的社会秩序也变得越来越稳定。
假以时日,香港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香港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小平同志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