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数千名建军少将中,李德生是最有成就的一位,他曾担任两个军区的指挥官。晚年也进入政治局,成为常委。除了李德生之外,我们今天要讲的开国大将汪东兴也很有势力。被当选为副主席,与叶帅平起平坐。不幸的是,汪东兴的一生经历了跌宕起伏。
汪东兴早年从事卫生工作,曾任野战医院政委、卫生部政治部副主任。如果这种发展继续下去,也许他不会取得很大成就。但在1947年,汪东兴的生活迎来了一个重大转折点,他被派去主席那里负责安全工作。
当时,国军大规模进攻陕北,中央政府决定从延安撤军,一路上非常危险。汪东兴冷静应对,多次成功完成警戒任务。危急关头,汪东兴为了掩护领队撤退,甚至亲自带队拦住追击者,与敌人展开激战。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毛主席对汪东兴表示赞赏和信任,一直都由他负责自己的安保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9岁的汪东兴成为开国大将军,主管中央安全局,被称为“中南海管家”。汪东兴指挥的士兵虽然不多,但都是精英,地位不亚于军事指挥员。不仅如此,汪东兴晚年的生活也是平步青云,成就斐然。
197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三位伟人相继去世,接着是一场无形的斗争。汪东兴作为“中南海管家”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年,汪东兴开始崛起。他与叶帅一起当选副主席,并进入政治局,成为常委。创始大将军中,正国级将领只有三人,可见汪东兴功绩斐然。
然而,山顶往往都是寒冷的,做了三年副主席后,汪东兴主动请辞,此后在家养养花种种草,日子也算悠闲。在此期间,四名副国家级干部相继离职。他们分别是谁?让我们往下看。曾执掌三军的陈锡联,陈锡联的革命生涯一帆风顺,一路飙升。
20岁时任红军师长,34岁时任军司令,40岁时被授予开国将军军衔,是典型的年轻有为的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锡联也受到了我党的重用。他先后担任沈阳军区和北京军区司令员,后来担任副总理。
1976年2月,春节将至,一份任命书将陈锡联推到了风暴的最前线。主席建议他来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在此之前,叶帅曾主管三军,这一调动引起了人们的讨论。甚至有“陈锡联掌权”的传言。
叶帅对此也很不高兴,准备离开北京去广州休息休息。陈锡联上台不久,就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没有足够的资历胜任这个职位,于是主动辞职。1980年,他退休到二线并开始了半退休生活。
第二个是“农民副总理”陈永贵,与上述两人相比,陈永贵的一生更具传奇色彩。早年,他是一个贫穷的农民。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还在大寨村做农活。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民陈永贵翻身农奴把歌唱,一跃成为国家干部。
由于在大寨村的事迹,陈永贵逐渐成名。1975年,在主席的提议下,他作为主管国家农业的副总理来到北京。但是好景不长,1980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让曾经久负盛名的“大寨”已经成为过去。
陈永贵的工作自此无法开展,因此他要求儿子写一封辞职信,该信也得到了该组织的批准。陈永贵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农民身份。晚年,他仍在经营土地,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品质,这是令人钦佩的。
第三位是副国家级官员吴德,吴德早年从事工人运动。他没有在革命时代带兵打过仗,正因为如此,他也没有参加1955年举行的授衔仪式。但是,尽管吴德没有取得军事成就,但他对地方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任唐山市委书记、平原省委书记、天津市市长。
但他的巅峰时期,远不止于此,晚年的吴德,担任北京市委书记兼北京军区政委,还两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但在1980年,67岁的他选择退休到第二线,过着平静的老年生活。
第四位是年轻有为的纪登奎,相比之下,纪登奎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一代。他生于1923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参加革命工作。纪登奎虽然年轻,但能力很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许昌市宣传部长。当时他才二十多岁。此后,纪登奎抓住机遇,出色地向毛主席汇报工作,受到大家的赞赏和重用。
结语
在毛主席的支持下,纪登奎的仕途一路飙升。短短20年,他的一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地委书记到省委书记,再到副总理。1980年,也辞去了职务。与汪东兴等人相比,纪登奎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他很年轻,请辞时只有五十多岁,组织上安排他到农村研发中心工作,待遇也非常好,不幸的是,纪登奎早逝,享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