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张灵甫妻子来到孟良崮祭拜,得知丈夫墓址:也给我留一个位置

2022年10月11日03:39:05 历史 1610

2007年4月,年近八旬的王玉龄接受粟裕大将侄子粟刚兵的邀请,来到山东省临沂市孟良崮祭奠殒命于此的亡夫张灵甫

张灵甫,蒋介石爱将,曾任被誉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党整编第74师师长。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整编第74师被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全歼,张灵甫亦被我军击毙于孟良崮一山洞处。

07年张灵甫妻子来到孟良崮祭拜,得知丈夫墓址:也给我留一个位置 - 天天要闻

王玉龄来到张灵甫殒命的那处山洞后,在山洞中放上了一束鲜花,然后怔怔地站立在那里许久,眼前朝着前方望去,未曾有过半点挪动,面露忧伤神色,眼含热泪。

此时,在场所有人都不知道她的内心到底在经历着什么,又再回想着什么。

但是,从她那无时无刻流露出的,抬头便可见的悲伤的神情中,可以看出此刻的她很悲痛,内心正在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

当得知张灵甫的墓将被建在他殒命的山洞上时,王玉龄向身旁工作人员提出:“也给我留一个位置”,希望组织能在张灵甫墓的旁边给她留一个位置,待到百年之后和丈夫合葬。

王玉龄与张灵甫的婚姻只有短短三年,而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一年。

然而这段无比短暂的婚姻,却是王玉龄一生中最美好,最深刻的回忆,她至死都没有忘记张灵甫,没有忘记他陪伴在自己身边那短短不到一年的点点滴滴。

07年张灵甫妻子来到孟良崮祭拜,得知丈夫墓址:也给我留一个位置 - 天天要闻

在了解王玉龄与张灵甫的感情前,曾有人这样问过我:

“是不是人真的可以依靠回忆活一辈子,在无尽的思念和永无止境的孤单中,告诉自己,我不害怕,我心里还有他?”

那时的我不知该如何回答,在时间长河中,人类这长则八九十年,短则四五十年的一辈子看似很短暂,可对于渺小如尘埃的人类来说,这却也很长很长,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一辈子只思念一个人呢?直到看到王玉龄,我这才知道,原来世间真的有一辈子只思念一个人的爱情。

三年的婚姻,一世剪不断的思念与牵挂。

张灵甫死后,王玉龄终生未嫁,为他守寡70余年。

……

07年张灵甫妻子来到孟良崮祭拜,得知丈夫墓址:也给我留一个位置 - 天天要闻

理发店初识张灵甫

王玉龄祖籍安徽舒城,1928年6月出生于湖南长沙。

她的父母都是名门望族出生的富家子弟:

王家是当地首屈一指的望族,良田千顷,钱财无数,与当地军政高层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时任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乘坐的第一辆轿车就是王家捐赠的。

她的父亲王树南是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的高材生,虽说后来因为家庭原因,他没有从政从军,而是继承父业回家经商,但他在国民党军政高层中的影响力却也不容小觑。

保定军校第六期可以说是将星云集的一期,顾祝同王东原钱大钧王伯龄、上官云相等等都出自保定军校第六期,借着同学之谊,王树南在国民党军高层也能说上几句话。

王玉龄的母族罗家,相比于父族王家也不逊色半分。

罗家是清朝官宦世家,曾出过好几任封疆大吏和朝中重臣,出过尚书、两江总督、地方总兵等高官,譬如王玉龄的外祖父罗孝连就担任过清朝正二品贵州总兵。

同时,罗家与晚清重臣曾国荃、左宗棠家族还有姻亲关系,王玉龄舅外公的两个女儿就分别嫁到了曾国荃和左宗棠的后辈为妾。

07年张灵甫妻子来到孟良崮祭拜,得知丈夫墓址:也给我留一个位置 - 天天要闻

世家出生的千金大小姐,王玉龄享受的生活待遇、教育资源等自然不是寻常人家能比拟的。

自懂事起,她就在外祖父的指导下学习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也在外祖母的教育下学习琴棋书画、缝纫刺绣。

在家人的谆谆教导和正确引导下,王玉龄虽是千金大小姐,可并没有成为像孔二小姐那样胡作非为的纨绔子弟,而是知性温柔、单纯善良、知书达礼、落落大方的大家闺秀。

全面抗战爆发后,战火蔓延到湖南长沙,为躲避战乱,王玉龄和家人踏上了逃难的旅途,四处转移,当时她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业几乎是在逃难中完成的,纷飞的战火、流离失所的日子在王玉龄的记忆里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就在王玉龄和家人辗转逃难时,远在淞沪战场的张灵甫正率305团与日寇浴血奋战,激战过程中,面对武器装备要远远优于中国军队的日寇,张灵甫悍不畏死,杀红了眼的他甩掉军服,抱着机关枪跳出战壕,带领百余名英勇无畏的敢死队员,连续打退了日寇数次飞机加大炮的疯狂进攻,毙敌百余人。

南京保卫战中,张灵甫又亲率305团在淳化构建新阵地,阻击日军掩护王耀武部退入南京。

07年张灵甫妻子来到孟良崮祭拜,得知丈夫墓址:也给我留一个位置 - 天天要闻

自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张灵甫参加了数次与日寇的会战,始终率部站在抗日的最前线,与日寇血战:

1941年上高会战,张灵甫率58师与友军围攻敌34师团,打出了被何应钦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的大胜仗;

1942年6月浙赣会战,张灵甫率58师在衢州外围与日寇血战3日,并成功收复被日寇攻占的瓮安;1942年11月常德会战,张灵甫率58师收复黄石、九溪;

1944年5月第四次长沙会战,张灵甫率58师在湘乡邵阳一线与敌40师团鏖战,阻止其支援长沙敌军。

整个抗战,张灵甫立下赫赫战功,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失为“抗日名将”。

也因在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张灵甫在军中职务一日比一日高,地位一日也比一日显赫。

1945年6月,日寇投降前2个月,张灵甫已是第74军少将副军长,此时他才41岁,如若没有意外,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他日后的成就不可限量。

07年张灵甫妻子来到孟良崮祭拜,得知丈夫墓址:也给我留一个位置 - 天天要闻

就在张灵甫的前途璀璨之时,他也迎来了自己又一段新的爱情,这段爱情让他收获了一个对他矢志不渝的妻子,她就是王玉龄。

张灵甫与王玉龄相识于长沙一家颇负盛名的,名叫“一乐也”的理发厅。

1944年初,一位姓张的处长见自己的老领导张灵甫现在都41岁还未续弦,生活上也没有人照顾,当然也存有拍马屁的意思,便想着给他再找一个能相伴其一生的伴侣。

经过多方面的寻找,张处长找到了无论是家世、相貌,还是性格、学识都是无可挑剔的王玉龄,之后他便把王玉龄的基本情况告知张灵甫。

在给张灵甫的信中,张处长用尽一生所学将一个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张灵甫的面前,极尽赞美,把王玉龄描述成一个可遇不可求的贤妻。

信中的描述,让张灵甫对这位未曾谋面的佳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万分想要一窥真容。

如此,就有了长沙“一乐也”理发店的那次相遇。

07年张灵甫妻子来到孟良崮祭拜,得知丈夫墓址:也给我留一个位置 - 天天要闻

1945年的一天,王玉龄在张处长夫人的邀请下,前往“一乐也”理发店烫发,在她去理发店前,张处长早几日便将王玉龄的行程提前告知了张灵甫,让他赶紧来长沙促成这次偶遇。

那一天,王玉龄刚进理发店没多久,张灵甫和张处长便出现在了理发店门口。

王玉龄坐在镜子前任由造型师摆弄头发时,张灵甫就站在镜子后面,双眼紧盯着那个镜子中年轻貌美的王玉龄,观察着她的相貌言行。

王玉龄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一例外都让张灵甫倾心不已。

这次见面,张灵甫对她是一见钟情。

与张灵甫的一见钟情不同,王玉龄对张灵甫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内心深处觉得他就是一个登徒浪子:

“从镜子的反射中,我看到他走进理发店,走到我身后,站着不动,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我。我从来没被一个男人这么看着,有些生气,便横了他一眼。”

07年张灵甫妻子来到孟良崮祭拜,得知丈夫墓址:也给我留一个位置 - 天天要闻

火车上度过新婚夜

自理发店那一面,张灵甫对王玉龄展开了猛烈的追求,而在张灵甫近乎狂热的追求下,原本对张灵甫印象并不好的王玉龄逐渐消除对他的戒心和成见,并渐渐沦陷在了他的怀中。

张灵甫看重王玉龄的青春靓丽,而王玉龄则看重张灵甫的博学多才。

张灵甫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生,也是黄埔四期毕业生,既能排兵布阵,也能舞文弄墨,他在书画艺术方面造诣极高,书法成就在陕西直逼于右任,是说国民党军中少有的儒将。

既英俊魁梧,又英勇善战,还文武双全,这样的男人没有几个女子能抵挡得住。

郎有情妾有意,就这样不久,张灵甫和王玉龄很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成为了一对让人很是羡慕的郎才女貌的伴侣。

交往了一两个月后,张灵甫和王玉龄准备走进婚姻的殿堂。

当王玉龄把要和张灵甫结婚的消息告知母亲时,王母对这桩即将成行的婚姻却十分不满意,毕竟王玉龄当时才十七八岁,而张灵甫却早已是不惑之年,两人相差二十几岁,且张灵甫此前有杀妻这样的劣迹,她实在是不放心把自己的女儿交给张灵甫。

然而,王玉龄对张灵甫却是死心塌地,纵使母亲不同意,她宁愿以绝食抗争也要让母亲同意自己与张灵甫结婚,最终王母没有办法,也只能是同意她与张灵甫结婚。

当然,王玉龄的母亲也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由省政府主席程潜保媒方可答应他们成婚,而她这么做的目的,大概就是为了给王玉龄一个婚姻保障。

对于寻常人家而言,要想请动省政府主席来为自己保媒,这实在是一件难于登天的事。

然而,对于张灵甫来说这却是一件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事情,作为蒋介石的爱将,程潜对张灵甫还是会给些面子的,毕竟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

在程潜的保媒下,王家终于是同意了这桩婚事,于是两人随即开始紧张筹备自己的婚礼,预备在上海最豪华的金门饭店举行婚礼。

07年张灵甫妻子来到孟良崮祭拜,得知丈夫墓址:也给我留一个位置 - 天天要闻

两人的婚礼总体很顺利,当然也发生了一些小曲折。

婚礼筹备阶段,张灵甫恰好升任七十四军中将军长兼南京警备司令,一娶娇妻二升要职,可以说是双喜临门,张灵甫好不得意。

然而,升职的同时,张灵甫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属于自己的单独时间也越来越少,常常是忙得夜不归宿,有时甚至都饭都顾不上吃一口,故而他与王玉龄的婚期是一推再推,迟迟不能把婚期定下,王玉龄的心中多少有些忧伤。

后来,张灵甫见王玉龄的脸色越发不好起来,为了不让王玉龄继续失望下去,张灵甫一咬牙把所有事情都推了,总算是把婚期定了下来。

婚期定下来后,按照当时京沪上流社会风俗习惯,两人的婚礼自然定在当时上海最豪华的金门饭店举行。

婚期和婚礼地点确定后,张灵甫携王玉龄登上了从南京飞往上海的飞机,此时两人都满怀期待,也是满脸幸福,期盼着即将举行的婚礼。

然而,就在飞机即将起飞,两人都兴冲冲地等待着婚礼的到来时,一通电话却又打乱了他们的计划,这通电话是蒋介石打来的:有紧急公务要找他处理,需要他立刻赶来。

于是乎,张灵甫和王玉龄只能赶紧下飞机,之后直到婚礼当天才赶到上海。

07年张灵甫妻子来到孟良崮祭拜,得知丈夫墓址:也给我留一个位置 - 天天要闻

按照原计划,张灵甫和王玉龄需要提前一天到上海,这样也方便准备第二天的婚礼。

可是,因为公务,张灵甫在婚礼当天才带着王玉龄来上海,原计划自然就被打乱,原定的婚礼礼服需要再过几日才能完成。

因为是人工制作的关系,期间需要多次修改方能合身,仓促之下,礼服裁缝师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去修改,这就导致张灵甫和王玉龄的礼服都不合身,张灵甫太小,王玉龄太大。

王玉龄倒是好解决,连夜加班改小就可以,但张灵甫的西装却再怎样也改不到合身的,小是不能变大的。

如若没有西装,那么这场西式婚礼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难不成一个穿婚纱,另一个穿寻常衣服。

婚期不能改,西装又太小,无奈之下,张灵甫只能在婚礼现场找了一个宾客向他借了套西装,穿着借来的西装完成了这场婚礼。

然而,婚礼还没有彻底结束,张灵甫却又再次接到国民党总统府侍从室打来的电话,告诉他:“速返南京,明天一早,蒋委员长召见。”

军务紧急,张灵甫也不敢耽搁,只能撇开一众亲朋好友,连夜带着自己的妻子王玉龄坐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

就这样,张灵甫和王玉龄在火车上度过了自己的新婚之夜:

“一个在上铺,一个在下铺,度过了新婚之夜。”

07年张灵甫妻子来到孟良崮祭拜,得知丈夫墓址:也给我留一个位置 - 天天要闻

阴阳两隔

婚后,张灵甫与王玉龄如胶似漆,十分恩爱。

在南京的岁月,为不让妻子感到孤独,纵使军务繁忙,张灵甫也要忙里偷闲,挤出时间赶回家中陪伴王玉龄。

1947年,王玉龄与张灵甫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唯一一个孩子,即张道宇

然而,张灵甫却没能看到张道宇降生的那一刻,在两人满心欢喜地期盼着新生命的降临时,张灵甫跟着蒋介石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1947年5月,张灵甫率领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在孟良崮战役中被我军全歼,张灵甫本人也殒命于此,从此两人阴阳两隔。

王玉龄后来回忆说:

“张灵甫在即将被围歼的最后时刻,首先给蒋介石发电报,汇报战况,接着打电话向老上级王耀武告别,最后给我写了遗书,交给参谋杨占春,命他转交给我。”

张灵甫被我军包围之际,深知败亡已成定局,抱着一死之心的他给王玉龄写下了一封绝笔信,张灵甫在信中这样写道:

“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待之,幼子望养育之。玉龄吾妻,今永诀矣。”

07年张灵甫妻子来到孟良崮祭拜,得知丈夫墓址:也给我留一个位置 - 天天要闻

消息传来,王玉龄悲痛欲绝,几度昏厥,又几度想要自杀随丈夫而去,但是看着怀中还未满周岁的儿子张道宇,王玉龄却只能坚强地活下去,她需要替丈夫养育好两人的儿子。

之后,她为亡夫写了一首诗,在诗中她追念与张灵甫由相识、相恋、相知到最后永别的日子,诗云:“当年有幸识夫君,没齿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

后来,王玉龄重游与张灵甫经常去的莫愁湖,这里见证了她与张灵甫最幸福的岁月,故而她又写了一首怀念与张灵甫在一起岁月的诗,诗云:

“楼在人亡空有恨,相思无尽染伤痕。依栏回忆从前事,不怨忘情累自身。”

回到祖国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王玉龄先去了台湾,后王玉龄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环境,也为了充实自己,她于1952年远赴美国,进入美国纽约大学财会专业深造。

期间,为了解决在美国的生活问题,王玉龄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日子过得很是艰辛。

曾经的千金大小姐,现在要为生计奔波,若是放在旁人的身上可能早已茫然无措,甚至是自甘堕落,但是王玉龄没有,她迅速融入新角色,为了家人,为了孩子,她拼尽全力去工作,去学习,而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给家人,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07年张灵甫妻子来到孟良崮祭拜,得知丈夫墓址:也给我留一个位置 - 天天要闻

1958年,王玉龄以十分优异的成绩从纽约大学毕业。

毕业后,王玉龄先是在一家医院任会计2年,后又在一家五星级饭店工作了3年,最后她进入了美国航空公司工作,一干就是21年,直到退休。

期间,王玉龄身边从不缺追求者,既有公司老板,也有知识分子,可无论那个追求者是谁,是什么身份,有多少钱,地位如何,她却从不接受他们的追求,她的心里始终只有张灵甫一人,其他人再也进入不了她的内心。

在美国,她除了工作,除了照顾家人,剩下的时间她多数是在热心于公益事业,曾两届连任华美学会的主席。

华美学会是自发组织的华人团体,主要工作就是济助那些生活在美国的贫困与残疾华人。

当然,纵使王玉龄在美国的生活过得很充实,也很优越,但是她的心中始终留有一些遗憾。

每当深夜到来时,她总是会深情地怀念祖国和故土,每至此时总是泪眼朦胧,她真的很思念祖国,真的很想再踏上故土。

07年张灵甫妻子来到孟良崮祭拜,得知丈夫墓址:也给我留一个位置 - 天天要闻

回到祖国的这个心愿,王玉龄最终没有落空,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她实现了回到祖国的愿望。

1973年,周恩来得知王玉龄在美国的情况,知道她经常与旁人说起自己思念祖国,于是便让当时在联合国担任安全理事会代表的黄华设法找到王玉龄,邀请她回国。

接到邀请的王玉龄有些犹豫,毕竟她的丈夫是张灵甫,但是在周恩来和黄华诚挚的邀请下,王玉龄最终打消了种种顾虑,欣然接受了回国的邀请。

不久,王玉龄回到了阔别二十余年的祖国。

王玉龄回国后,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她。交谈中,周恩来真诚地说道:

“我曾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张灵甫是我的学生,我们没有把他争取过来,我有责任。”

之后,周恩来还表示只要王玉龄想要回大陆,来去自由,不会有任何阻扰。

07年张灵甫妻子来到孟良崮祭拜,得知丈夫墓址:也给我留一个位置 - 天天要闻

1992年,因王玉龄母亲思念祖国,王玉龄一家便回到湖南长沙定居,自此再未离开祖国,安享晚年。

王玉龄的儿子张道宇现在是一位十分干练的企业家,拥有好几家大型的跨国企业,生意十分兴隆,遍布菲律宾缅甸柬埔寨等国。

晚年的王玉龄平时除了读书,有时还会协助儿子处理公司事务,日子过得很充实,很幸福。

除此,每当去中国台湾,王玉龄都会尽力做一些有利于两岸统一的事情,她时常跟外界说:

“希望中国能够早日实现完全统一,两岸人民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得以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2007年,王玉龄接受粟裕大将侄子粟刚兵的邀请,前往孟良崮祭奠亡夫张灵甫。

2021年10月9日晩上10时30分,王玉龄在上海家中安详离世,享年94岁。

“历尽风霜志不磨,崎岖道上令人歌。梅花雪海香犹烈,孝女心田若大河。”

这正是王玉龄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今天是个大日子,而多数人将注定错失眼前大机遇 - 天天要闻

今天是个大日子,而多数人将注定错失眼前大机遇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25年5月12日下午三点,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签署的这份联合声明,在以后的历史中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很可能是新旧两个大国兴衰的标志性事件。深度赞同巴老的这段描述:我的成功有赖于我生在了1930年代世界最强大的
山西贾寨遗址发现庙底沟二期文化房址 - 天天要闻

山西贾寨遗址发现庙底沟二期文化房址

中新社太原5月12日电 (记者 杨静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2日对外发布山西阳城贾寨遗址发掘资料,该遗址发现庙底沟二期文化房址,出土圈足杯、玉环等遗物,是晋东南地区首次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与庙底沟二期文化交流互动的直接证据。 贾寨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芹池镇贾寨村,南临芦苇河,地形北高南低。芦苇河支流...
极目政情丨杨阳,女,拟任苏木镇党委副职,生于1998年 - 天天要闻

极目政情丨杨阳,女,拟任苏木镇党委副职,生于1998年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委组织部发布拟任干部进行公示。其中,现任查干淖尔镇一级科员杨阳拟任苏木镇党委副职。另据澎湃新闻5月12日报道,杨阳,女,汉族,1998年2月生,大学,管理学学士,中共党员。资料图杨阳系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选调生,于2021年1月参加工作。她长期在锡林郭勒盟工作,曾任阿巴嘎旗查干...
铁岭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学校开展红色文化传承实践活动 - 天天要闻

铁岭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学校开展红色文化传承实践活动

2025年5月11日,铁岭县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组织师生代表赴铁岭县任辅臣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追寻先烈足迹赓续红色血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沉浸式参观学习,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任辅臣同志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领袖、无产阶级革命
和众汇富交了1980是智商税?交的是课程,买的是服务 - 天天要闻

和众汇富交了1980是智商税?交的是课程,买的是服务

最近有人在网上问:和众汇富收1980这事儿是不是智商税?我第一反应是,这种问题吧,问出来基本就已经在骂人了。但细想也不是没道理,毕竟花钱买服务,大家都想搞清楚到底图个啥。 先撇开服务质量不谈,我们看公司背景。和众汇富不是啥野鸡机构,2000年成立,2002年拿到投资咨询牌照,在证监会官网都查得到,编号ZX0155。现...
陕西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三秦工匠表彰大会举行 - 天天要闻

陕西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三秦工匠表彰大会举行

陕西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三秦工匠表彰大会举行赵一德讲话 赵刚主持 邢善萍出席4月29日,我省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三秦工匠表彰大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
肯尼迪遇刺案解密:暗杀背后的三股暗流 - 天天要闻

肯尼迪遇刺案解密:暗杀背后的三股暗流

1963年11月22日中午12点30分,达拉斯迪利广场的枪声让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化作一具血淋淋的尸体。六十年后的今天,当特朗普政府解密最后一箱档案时,人们赫然发现:那颗穿过肯尼迪脖颈的子弹,可能裹挟着三大利益集团的滔天怒火。您要问这些利
17年了,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致敬重生 - 天天要闻

17年了,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致敬重生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撕裂了土地、摧毁了山川,让千万个幸福家庭支离破碎,无数生命在灾难中戛然而止。17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清晰地记得瓦砾堆中伸出的求援之手,记得八方驰援的感人身影,记得废墟上重新燃起的希望之光。今天的汶川,早已在伤痛中涅槃重生,一栋栋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