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2022年10月10日19:52:08 历史 1111

1986年3月26日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在北京病逝。在他去世后,追悼会要采用什么样的规格,就成了家人最头疼的一个问题。

其实,陈永贵临终前就曾经嘱咐他们葬礼一切从简,但由于他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一职,如果追悼会的规格太低难免会引起别人恶意的揣测。如果举办得太隆重,又会被批评不遵守制度,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大家最不想看到的结果。

就在众人进退两难之际邓小平的一句话为他们指明了方向陈永贵同志的追悼会应该按照副总理的规格进行。

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 天天要闻

陈永贵

这位农民副总理的追悼会为什么会招致大众的非议?一切还要从陈永贵本人的经历说起。

1915年,陈永贵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石山村的一户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全家人只能靠几亩薄田艰难度日,尽管父亲每天都勤勤恳恳地到田里干活,但还是养活不了那么多人。

他们的生活本就十分艰难,谁知屋漏偏逢连阴雨,山西突然遭遇了一场大旱,农民种下的庄稼颗粒无收,许多人来不及逃难就被活生生地饿死。

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 天天要闻

旱灾

陈永贵的父亲为了从地主手里换取一些粮食,只好忍痛卖掉了自己的妻子和大女儿。

在那个蒙昧的年代,女人根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尽管她们并不想和亲人分离,但还是摆脱不了被抛弃的命运。

最终,陈永贵的母亲被卖到了隔壁县,他的姐姐则是被卖到了昔阳县的另一个村,成为了别人的童养媳,这让陈永贵第一次意识到了粮食的重要性。

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 天天要闻

丰收的粮食

即使如此,陈永贵家里的状况也没有得到丝毫改善,随着旱灾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很多人被迫逃离了家乡,后来,陈永贵的父亲就带着年仅五岁的他逃到了大寨村,自此以后,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在大寨村安了家。

虽然离开了家乡,但陈永贵的父亲从未忘记,自己为了活命狠心抛弃了妻子和女儿,在良心的谴责下,他最终决定通过自杀来寻求解脱。父亲去世后,11岁的陈永贵就此成了孤儿。

为了活下来,小小年纪的陈永贵只能通过替人放羊来换取一点吃的。

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 天天要闻

放羊的孩子

生活的苦难并没有摧毁陈永贵求生的渴望。虽然他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但由于陈永贵吃苦耐劳,干农活也是一把好手,不久之后,他就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位贵人。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普遍实行的是农村合作社制度,每个村民都要靠自己的劳动换取工分,工分越多,分到的粮食就越多。

大寨村的村民贾进才十分同情陈永贵的身世,也看中了这个年轻人踏实能干,就主动邀请他加入了自己的互助劳动小组。

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 天天要闻

人民公社遗址

加入小组之后,陈永贵就逐渐显示出了自己的能力。为了提高村民们的生产效率,陈永贵就主动和组员商量工作分配计划,确保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生产计划。

在他的带领下,互助劳动小组发展得越来越好,随着组员人数的不断增加,贾进才就提议让他另外成立新的劳动小组。

组建了自己的团队之后,陈永贵就更加卖力地劳动,他每天都在想方设法提高土地的产量。就这样,陈永贵凭着出色的能力,在大寨村打出了自己的名声。

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 天天要闻

陈永贵

1948年,在贾进才的推荐下,陈永贵成功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贾进才看中了陈永贵身上的潜力,他就极力推荐陈永贵担任大寨村支部书记

陈永贵上任之后,就肩负起了带着大家共同致富的重任。

他一边带着村民开垦荒地,研究提高粮食产量的做法,一边组织大家修建水渠,创新了灌溉农田的方法。

在陈永贵的带领下,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大寨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

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 天天要闻

大寨村

就在他带着大家齐心协力搞生产的时候,老天爷却给陈永贵出了一道难题。

1963年,大寨村接连遭遇了洪水、风灾、干旱和泥石流灾害,大家辛苦劳作的成果全都被毁于一旦,陈永贵根本顾不上难过,为了挽回大家的损失,他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劳动经验,不仅带领村民将一个斜挂的山坡改造成了梯田,还把一大片铺满了乱石的土地开垦成了良田。

在他的带领下,大寨村不仅熬过了接连不断的天灾,还向国家上缴了价值高达二十四万的商品粮,这个消息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注意。随后,不少农民专门到大寨村向陈永贵请教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

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 天天要闻

陈永贵在成功改造了梯田之后,就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他在对全村的荒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最终向村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在狼窝掌制造人工梯田

狼窝掌总面积87912平方米,是大寨村里荒废已久的一条干河沟,它不仅地势陡峭,而且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难以种植庄稼。

但这些问题在陈永贵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他坚信人定胜天,为了充分利用这片广袤的土地,陈永贵带领村民一心投入到了制造人工梯田的大工程上,全村人三年造田150亩,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果。

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 天天要闻

狼窝掌大坝

为了保证这片土地可以收获庄稼,陈永贵又带着大家修建大坝,但却两次都被洪水冲垮,直到1957年,大寨村民再次合作修筑大坝,还灌注了厚厚的石灰浆,终于修建了一条冲不垮的大坝。

凭着这些新增的土地,陈永贵带领全村实现了亩产量从130斤到800斤的巨大飞跃。

后来,毛主席偶然间得知了他带着村民开垦荒地战胜天灾的事迹,为了表示自己对他的欣赏,毛主席不仅邀请陈永贵到北京做农业生产的专项报告,就连生日宴上也让他坐在自己的身边,这是别人梦寐以求的殊荣。

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 天天要闻

陈永贵与毛主席合照

在中央的赏识下,陈永贵的仕途越来越顺,他从大寨村一个小小的村支书,一步步坐上了山西省委书记的位置。

或许陈永贵自己也想不到,他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却受到了国家如此的重用。更让他意外的是,省委书记这个职位并不是他人生的终点。

1975年1月,周总理特地找到陈永贵,告诉了他一个重磅消息:中央决定让陈永贵担任副总理,分管农业生产工作,希望能借助他的经验,帮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 天天要闻

工作中的陈永贵

陈永贵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就极力推托,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知识都存在很大不足,并不能胜任这个职位,但在毛主席的劝说下,陈永贵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扛起了这个重担。

1975年9月,经毛主席提议,中央政治局决定,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举行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陈永贵与邓小平有了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 天天要闻

农业学大寨运动

邓小平作为中央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不仅高度评价了大寨的生产运动,还提出了学习大寨生产经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大寨,请大家注意,不要只看到粮食产量。要研究大寨、昔阳的一些具体政策。”他的这次讲话让陈永贵备受鼓舞。

会议结束之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邓小平,与陈永贵密切配合,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据资料记载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全国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每年递增110万公顷,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 天天要闻

灌溉农田

就在邓小平支持陈永贵抓紧生产运动的同时,一场有预谋的政治运动却让邓小平陷入了艰难的处境。

在当时一边倒的舆论风向中,陈永贵始终坚定不移地尊重和支持邓小平,尽管他自己也因此受到了排挤,但陈永贵却从未动摇过自己的立场。

风波平息之后,对于是否支持邓小平复出主持工作这个问题,陈永贵认为:毛主席周总理百年之后,能够支撑中国这个大厦的,只有邓小平。因此,他坚定地投出了赞成票,在邓小平成功复出之后,两人在工作上的配合也更加默契。

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 天天要闻

邓小平与陈永贵合照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符合生产实际的劳动模式迅速得到了中央的支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民公社制度解体,依托公社制度而生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因此被终止

与此同时,接近尾声的昔阳西水东调工程也被迫中止,陈永贵对此十分痛心,因为一旦工程修建完成,就可以彻底解决昔阳水源匮乏的问题。

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还没来得及向中央请求重启昔阳的工程,社会上就突然出现了一大批对他的诽谤和污蔑,昔阳的一些干部因此受到了排挤,这让陈永贵十分自责,认为是自己连累到了他们。

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 天天要闻

陈永贵到乡村视察

更让陈永贵心寒的是,当他陷入舆论的压力之后,一些曾经被他提拔的官员居然趁机落井下石,编造各种“揭发”信件向中央举报他在工作中的问题。

邓小平得知了这个情况之后,就当着陈永贵的面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学大寨没有错,我有机会还要去大寨,他们骂他们的,我去我的,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对大寨……尽管当时陈永贵一言不发,但他的内心也因此得到了安慰。

1980年9月,陈永贵主动向中央请求辞去国务院副总理一职,中央再三挽留也没能改变他的想法,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

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 天天要闻

晚年的陈永贵

陈永贵辞职之后,邓小平特意和他畅谈了两个小时,尽管当时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大寨运动表示质疑的声音,但不久之后,邓小平就对农业学大寨运动做了深入客观的总结。在他的影响下,舆论界对陈永贵的评价逐步走向了公正。

在对陈永贵辞职后的生活安排上,邓小平坚持保留陈永贵之前的待遇不变,不仅每个月照常发给他数目不菲的生活费,还安排组织上把他和家人的户口转入北京。

陈永贵一生质朴,他感恩中央对自己和家人的照顾,但在辞职之后,陈永贵就坚持搬离了担任副总理时居住的房子,他还把家人的户口重新迁回了老家。

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 天天要闻

陈永贵故居

1985年,陈永贵被确诊为肺癌晚期,邓小平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就立即安排最好的医疗团队进行会诊,还时常派身边的工作人员前去探望他。

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他在临终前特意叮嘱家人,葬礼一切从简,随后便溘然长逝,享年71岁。

陈永贵逝世的消息一经公开,就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老百姓感念他曾经对农业生产的奉献,都对这位农民副总理的离去感到痛心。

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 天天要闻

陈永贵追悼会

在举办追悼会的时候,陈永贵的家人又犯了难:虽说要一切从简,但如果太冷清的话,难免会招来好事者的冷嘲热讽,如果举办得太隆重,又会被人指责不遵守规格。

邓小平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仅用一句话就替他们做出了决定:陈永贵同志的追悼会应该按照副总理的规格进行。

虽然陈永贵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全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始终牵挂着人民,这位农民出身的好总理,将会永远活在大家心中。

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 天天要闻

陈永贵在大寨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