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躺在病床上,气若游丝,她希望见丈夫一面,可护士却以夜深为由,拒绝了她,并安抚她好好睡觉,但谁也没想到,她在凌晨就离开了人世。
这个女人,就是用了大半生为国效力的,民国才女林徽因。
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16岁时跟随早年留学日本的父亲,前往欧洲游历。
或许因为年纪轻轻,就见过了世界的模样,她的成就也让人仰望。
她是才女。
16岁享誉诗坛,有很多代表作,其中以写给儿子梁从诫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出名。
她是建筑师。
20岁考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毕业后跟随丈夫梁思成一起前往欧洲考察建筑,回国后便进入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
她更是古建筑领域开山鼻祖一般的人物。
从1930年到1945年,林徽因跟随丈夫梁思成一起,冒着战火的威胁,走遍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00多处古建筑物。
她和丈夫梁思成一起,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也有建筑史,也有无数需要被记录和保护的古建筑。
1.人生最后的高光
1950年,林徽因参加了国徽图案的设计工作。
一次次地构思、一幅幅地描摹、一版版的推翻……
汇报、讲解、听取意见、更改完善……
而此时,她的身体已经无法负担沉重的工作。
林徽因的身体不好,20多岁就患有肺病。日军侵华时,无数友人邀请她出国避难,可她却坚定和祖国站在一起,共赴国难。
她在李庄避难,可这里条件艰苦,连维持病情的药物也时常短缺。
抗战时的艰难,留给林徽因的,是毕生的苦痛。
设计国徽时,林徽因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她吃得很少,入睡很难,每天都要靠着药物才能勉强安睡。
每到寒冬,她的病情就愈加严重,到了后期,药物都无法缓解她的痛苦。
为了让妻子更好受,梁思成承担起了维持居室的温度的重任。
每年入秋之际,梁思成都会用牛皮纸,将房间的墙壁、天花板全都糊起来。
一个火炉也是不够用的,每一天,屋子里都必须同时点好几个火炉供暖。
可即使是这样周全的保护,也只能让林徽因喘得不那么厉害而已。
国徽设计结束后没多久,林徽因又接到了设计制作景泰蓝等工艺品的任务。
她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或者说,她更愿意用工作来使自己忘记疼痛和虚弱。
她开始实地走访景泰蓝的制作,而在走访过程中,老艺人哭着对她说:“求你,救救景泰蓝吧!”
原来,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加上设备和材料简陋、销售不畅,正濒临停业失传。
林徽因不忍心,便带着学生,为景泰蓝设计了一批新的图案,助力景泰蓝工艺突破瓶颈,与时代结合。
她还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主要承担了设计碑座饰纹和花环浮雕的任务。
此时的林徽因,已经病得下不来床。
但她不敢休息,像个上满发条的钟表,逼着自己继续发光发热。
下不来床,她就在卧室安放了两张绘图桌。
提不动笔,她就找来建筑系应届毕业生做助手。
她为碑座和碑身设计了全套饰纹,每一处的设计,都藏着她对祖国的祝福和对英雄的悼念。
这一年,她的儿子梁从诫19岁。在他的回忆中,母亲的床边总有数不尽的纸片,上面刻画着灵感袭来的每一份纹饰,就像音乐家们匆匆记下的几个音符、一句旋律。
可遗憾的是,这终究是一支未能完成的乐曲。
林徽因完成了自己的设计,却终究没有见到1958年建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2.带着遗憾离开
1954年8月,林徽因突然接到了女儿梁再冰的电话,她以为女儿出了事,可女儿却只是和母亲闲话家常。
此时的梁再冰,怀着身孕,关心着母亲的身体,而林徽因也殚精竭虑地算着女儿的预产期。
挂断电话,林徽因突然懊悔起来。
她想起来这天是女儿26岁生日,本想打回去,却又被耽搁,后就忘得一干二净。
林徽因察觉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记忆力也大幅下降,可她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连躺在床榻上也固执地和病魔较量。
但这年秋天,林徽因就病倒了,瘦骨嶙峋,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53岁的梁思成,寸步不离守着妻子,可一阵流感袭来,两人同时患上肺结核,也几乎同时住进了同仁医院。
他们的病床在隔壁房间。
梁思成的身体底子好,很快就康复出院了,可林徽因这一倒下,就再也没能起床。
女儿梁再冰生产在即,更无法陪在父母身边。
换言之,林徽因生命最后的时光,绝大多数都是独自安静地躺在病床之上。
1955年3月下旬,梁再冰出了月子,到同仁医院看望父母。
林徽因很开心,还拉着护士炫耀道:“你们快看我的女儿,她的身体和脸色多好啊!”
她为女儿的健康感到由衷地高兴。
可梁再冰却从母亲苍白的面容上触摸到了离别的凉意。
她很自责,为什么没有早一点意识到母亲病情的严重程度?
她忽然想到,母亲还没有见过外孙的模样,便忍住眼泪,匆忙回家与丈夫于杭抱着刚出生的儿子晓东赶往医院,想让林徽因看看健康可爱的外孙。
可无论梁再冰如何哀求,护士都不让婴儿进入病房。
肺结核是传染病,就算父母许可,医院也不敢拿孩子开玩笑。
最后,梁再冰带着孩子扎进了路边的照相馆,想给孩子拍个照,再拿给母亲看。
可洗照片的速度太慢,追不上林徽因生命流逝的速度。
女儿梁再冰还没拿到孩子的照片,就听到了母亲病危的消息。
这一年3月31日深夜,一直处于弥留状态的林徽因,突然用微弱的声音对护士说:“我想见见梁思成,我有话对他说。”
可护士却想也不想就回答:“夜深了,有话明天再谈吧。”
可谁也没想到,这竟是诀别。
林徽因再也没有力气等待了,这天凌晨,她就悄无声息离开了人间。
这一年,她51岁,弥留时的最后愿望,是看一看自己的爱人。
可终究,她没有等来最想见的人,最想说的话也再无人知晓。
而这件事,也成了梁思成生命中最难熬的遗憾。
3. 林先生千古
世人熟知的林徽因,是那个在爱情中游走的民国才女。
16岁时,她和诗人徐志摩相恋;24岁时,她嫁给了才子梁思成;人到中年,她迷倒了哲学大师金岳霖……
她被冠以“茶媛”、“交际花”等污名,却不知,这一切都是她去世7年后,梁思成续娶的林洙故意散播的谣言。
作家,是林徽因最不值一提的身份。
在此之外,她是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学系的奠基人,能够熟练运用中英双语创作,能绘制出建筑书上最精确的图案,同时为古建筑配上最有诗意的解说文字。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林徽因以女性的坚韧和柔软,活出了不逊色于同时代男人的成就。
她值得我们尊敬。
她的人生是成功的,年少母亲不受宠,她靠着自己得到了父亲的宠爱;她嫁给了青梅竹马的梁思成,得到了一生的陪伴和爱重。
她事业有成,横跨建筑学和文学,成就至今让人仰望。
她的孩子都很有出息,女儿梁再冰为新华社高级记者,儿子梁从诫是历史学家、环保人士。
月明风清里,花港观鱼的她,在怡人的光影中,披着风露所赠予的层层色彩,生动活泼,衣袂飘飘,如一切都未发生般轻灵与邈远。
无论如何,我很庆幸,我比绯闻先认识她。
林先生,千古。
作者:许尤希&灵笙
责编:灵笙
校对: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