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世界邮政日
1969年万国邮联东京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0月9日确定为“万国邮联日”(1984年更名为“世界邮政日”)。
其实,邮政作为社会服务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有浓厚的保密属性。古代邮政曾与保密相伴相生,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的邮政工作为革命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雏形初现:邮驿、烽火台传信
邮政在中国古代主要表现为邮驿,即由官府设置驿站,利用马、车、船等传递官方文书,是世界上最早的邮政雏形。中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出自殷墟甲骨文:一段军情记述中(公元前1400年左右),有“来鼓”二字。经考证,“来鼓”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由他们传递紧急军情文书上达各级政府。与此同时,智慧的古人还发明了“声光”通信——烽火台。遇有敌情,白天点烟、晚上点火,台台相连、传递信息,是最古老的“土电报”。
崇山峻岭上的长城与连接的烽火台
但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一窥烽火台传信的弊端:其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
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周代逐步形成了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与烽火台互为补充。这时期,官府为了公文保密和辨别真伪,创立了公文的“封泥”与“用印”制度。
公文传递:想方设法保秘密
随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公文成为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最主要载体。在此背景下,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后,建立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并制订邮驿律令(中国最早的邮驿法),规定竹简捆好后,必须加封泥盖印以保密。汉代出现了公文密级,机密文书都由专人另行封送,还明确规定“依次传行”以缩小密件接触范围。
“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汉旧仪》,【东汉】卫宏
新疆民丰县出土的木牍上带有泥封
魏晋时期纸张逐渐成为公文载体,对信使的保密要求也愈发严格。在中国邮政“形象大使”——“驿使图”画像砖(魏晋时期)上,一名驿使手持通关证明策马急驰,形象再现了当时的公文传递。该画像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驿使脸上五官独独缺少嘴巴。有观点认为,这是强调其守口如瓶的保密职业使命。
到了战争频繁的宋代,朝廷专门创立军邮局,由士兵担任驿卒。同时,军事文书还采用暗号,备有常用短语,第三方即使截获也无从解密。元代则设置“急递铺”机构,专门负责朝廷机密紧要文件。
烽火硝烟:赤色邮政建奇功
中国历史进入近代,虽然北洋政府于1913年全部撤销驿站,宣告了邮驿制度的终结,但邮政与保密的故事仍在继续。
1896年光绪帝批准开办大清邮局,中国近代邮政诞生
烽火硝烟,战局紧张,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突破帝国主义和反动阶级对邮政的控制,满足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联系需要,在秘密状态下建立了党的地下交通。
地下交通员送信木箱
从那时起,无数地下交通员严守保密纪律、对党无限忠诚,承担起文件传递、护送干部、秘密接头、物资采购等重要工作,浴血奋战在党的隐蔽战线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普遍创办战时邮政,担负起根据地党政军民信件、包裹、书刊报纸等的传递任务,既方便了根据地军民的通信需求,也为对敌斗争提供了情报支持。
在原古田邮政代办所,红军书写的“保护邮局”标语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岁月见证了中国邮信传递数千年间从简牍、书信到信息时代的巨大转变。其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展现出一张宏伟的历史画卷。
而回顾“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革命历史中,先辈们留下的优良保密传统,更是对我们今日保密工作者的鞭策和激励。
一封封家书、信件,就让我们通过文字,去窥见一个不曾经历的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