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重远与乌鲁木齐

2022年10月09日17:14:13 历史 1514

杜重远与乌鲁木齐 - 天天要闻

杜重远(图片来自网络)

杜重远(1897年4月-1943年9月),吉林怀德人,中国实业家,知名抗日爱国人士。

1917年,他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东渡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专攻陶瓷制造专业。1923年冬杜重远毕业回国,为了实现其“实业救国”的理想,在沈阳创建了“肇新陶业公司”。1927年,杜重远被选为奉天省总商会副会长。从此,他以商会领袖的身份参加并领导了一系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活动。192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社会各界爱国民主人士为了“发展国货,抵制日货”,在上海举办了“全国国货展览”,杜重远参加了开幕式。他的这些爱国行动在全国实业界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杜重远的“实业救国”理想变成泡影。他悲愤地舍弃了苦心经营的陶瓷工厂,来到上海与邹韬奋同志并肩战斗,经常为《生活》周刊撰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1933年《生活》周刊被迫停刊后,杜重远挺身而出,于1934年创办《新生》周刊,继续战斗。1935年5月4日,由于刊登的《闲话皇帝》一文提到日本天皇,日本借机挑衅,国民党当局屈从日方的无理要求,勒令《新生》周刊停刊,并将杜重远逮捕入狱。在他被监禁期间,上海地下党组织给他送去马列主义书籍,向他介绍国内外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6年9月8日,杜重远出狱后即去西安促成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联合抗日。1937年“七七”事变后,杜重远冒险奔走于武汉、西北各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9月,在《抗战》三日刊上撰文第一个介绍了周恩来的生平并刊载了周恩来、徐向前等人的言论。抗战初期,杜重远还担任了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1938年6月,他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同年,在武汉、香港等地多次会见周恩来,逐步树立起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

抗日战争中,新疆不仅是抗战的大后方基地,也是当时国际救援(苏联援华物资)的重要交通要道。杜重远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重要作用和抗日的决心,看到了共产党在新疆的影响,看到了新疆的重要地位和希望所在,于是首先拿起笔集中宣传新疆。他先后撰写了《到新疆去》、《三度天山》两部长篇通讯等48篇文章。经过爱国名人邹韬奋先生的热情荐评和中共媒体的大力支持,他对新疆的宣传收到了强烈的社会效果,许多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青年纷纷奔赴新疆工作。

1938年10月,杜重远放弃了国际友人斯诺、艾黎邀他去美国进行工业合作的机会,在周恩来同志的指导和同意下,他毅然偕家人来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下同)工作,担任了新疆学院(今新疆大学,下同)院长,培养抗日人才。

迪化,他不顾个人安危,长途奔波往返于新疆与武汉、重庆、昆明、香港间,先后聘请了著名文学家茅盾、经济学家张仲实、抗日救国会成员萨空了、艺术家赵丹等到新疆工作,组成了一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军,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欢迎。同时,他还往返内地采购了三大卡车进步文化书刊和文化技术设备运往新疆。同时开辟了一条内地与新疆的书刊邮寄通道,从而保证地处偏远的新疆读者也能尽快读到好书,被誉为西部边陲的“文化列车”。

为了充实新疆学院的师资,他先后聘请了茅盾、萨空了、张仲实等同志到校任教,同时又增加了语文、理工、土木工程系,并增设了3个高中班,其中有一个民族班。杜重远还受周恩来的委托,开设了党的统一战线课,并亲自讲授。他在院刊《新芒》和《反帝战线》等刊物上发表文章,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八路军英勇抗战的光辉业绩。1939年夏,新疆学院组织了“暑期工作团”,杜重远带领100多名各族师生,到昌吉呼图壁奎屯精河乌苏伊犁等地进行社会考察并积极宣传抗日,每到一地召开群众大会,作抗日战争形势的演讲,由学生文艺团体表演节目,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欢迎。

任新疆学院院长期间,杜重远认真负责,积极工作,殚精竭虑,志在培养优秀的抗日人才。他确立了“团结、紧张、质朴、活泼”的校训,聘请许多专家、学者到校任教。他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八路军、新四军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抗战事迹。他时常怀念被日寇侵占的东北河山,他无限热爱祖国的每一块土地,他对子女说;“祖国就像这把伞,它能为你挡风遮雨,但你也要好好爱护它……”他经常用东北沦陷的历史,教育和激发学生的抗日爱国热情。他与在新疆学院工作的共产党员林基路等人一起,经常组织学生到基层群众中去开展抗日演讲、报告会、歌咏会等活动,宣传抗日,鼓舞学生的爱国热情,共同将一所旧式学校改造成为具有新血液、新精神、新面貌的新型学校,使新疆学院成了新疆各族爱国青年向往的中心。他们还利用杂志、话剧等形式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把宣传抗日救国的浪潮推向全疆,使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有了深入了解,大大激发了迪化及新疆各族人民支援抗日前线的热情。杜重远声名大振,民众中甚至有喊“杜重远万岁”者。
杜重远辛勤办学,积极宣传抗日,宣传民主,反对封建,赢得了迪化及新疆各界人士的尊敬和爱戴,却引起了盛世才的恐惧、嫉恨和蓄意迫害。杜重远于1939年10月28日被迫呈请辞职,31日,辞呈获准,从此他被软禁在家。

杜重远秉性耿直,敢于直言,又仗着与盛世才是同学、同乡关系,对盛世才的一些做法,写了一封六千字的长信进行批评,更加气恼了这个“新疆军阀”。盛世才决定向杜重远这个无党无派,没有政治背景和依靠的民主人士开刀,从而达到打击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的目的。盛世才蓄意炮制了所谓的“阴谋暴动案”,又称为“杜重远案”,声称此案是“以杜重远为首的,受奸党及汉奸所策动与组织的,带国际性的九一八阴谋暴动案……是别开生面与另有背景的企图分裂中国领土,树立伪政权,破坏抗战后方的阴谋组织。但其组织之严格与庞大,手段之毒辣,收买刺客之多,实令人为之惊心动魄。”捏造杜重远“汉奸”、“托派”、“秘密共产党员”等“莫须有”罪名。胡说杜重远的活动曾得到“口内各有关方面的同意和赞助”。所谓的“口内有关方面”就是指“延安”。1941年5月18日,杜重远在迪化家中被捕入狱。在杜重远遭受监禁、历经磨难期间,有乘飞机赴苏联治病,途经新疆迪化的周恩来亲自出面营救杜重远;有宋庆龄黄炎培、沈钧儒致电声援杜重远;更有高崇民、张季鸾(《大公报》主编)等愿意赴新疆以身抵押,欲换取杜重远自由。盛世才每次接到他们的声援、营救电报,只是迫于舆论压力,假惺惺地宴请杜重远,放他回家暂住,却从不给他自由。

杜重远的夫人侯御之曾经辛酸地回忆:“那是一个我终生难忘的边疆5月之夜,重远与我和孩子长别的那个夜晚。塞外的初夏仍然凉气袭人,再加这晚月黑星暗、雨凄风急。在我们晚饭时,盛世才杀人组织——‘侦缉队’,突然包围了我们的住宅,黑衣队员冲进了重远的书房和我们的卧室,翻箱倒柜并‘请’走了重远。我站在大街门外,望着囚车远去,直到雨水从发间流下,衣角也在渗水,我才惊觉在夜风冷雨中站得太久。回到满地狼藉的卧室,我跌坐在地,靠在新疆特别低矮的窗台上,就此浑浑噩噩。似乎窗外风雨已停,只有狗叫声,断断续续,时远时近。檐间积雨,漏得艰难,似簌簌泪、滴滴血。”杜重远的狱友王保民,事后叙述杜重远被迫害的惨况说:“重远受过26种酷刑,大骂达16天。最后盛世才亲自动刑,用沸油浇重远上身,刑名‘穿马甲’;用烈焰烧下半身,刑名‘烘山药’。可怜重远大片皮肤被浇烧得嘶嘶作响……”

在狱中,杜重远虽受尽了盛世才30余种酷刑的折磨,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丧心病狂的盛世才竟然命爪牙给杜重远注射了一种烈性毒药针剂,使他的五脏六肺溃烂,吐血便血不止……最后把奄奄一息的杜重远拖到丈余高的墙上,将其推下,并毁尸灭迹。1943年6月,杜重远就这样在迪化被秘密地杀害了,时年46岁。

杜重远殉难的消息两年后才传入内地。1945年7月24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称誉杜重远为“最热忱的爱国主义者和最坚决的民主战士”。全国解放后,中央曾派出考察团到新疆寻找杜重远的遗骨,但终未能找到。

1998年6月杜重远的夫人侯御之女士去世,12月其骨灰与杜重远的衣冠合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名人墓地”。

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杜重远殉难40周年纪念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四位烈士题词。邓小平给杜重远的题词是:“杜重远烈士永垂不朽!”邓颖超的题词是:“革命左派先驱,爱国拥党英烈”。王震的题词是:“杜重远烈士爱国主义精神永垂不朽!”胡愈之在纪念杜重远的大会上这样评价:“从‘新生事件’到‘西安事变’,从‘西安事变’到‘新疆事件’”,“他为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96年11月,张学良将军为杜重远1998年百年诞辰题字“大公无我”,对杜重远一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杜重远与乌鲁木齐 - 天天要闻

乌鲁木齐的新疆大学校史馆(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杜重远之女哀思慈母杜侯御之》光明网2005-01-27  作者:杜毅(杜重远之女);

2、《新疆简史》(第三册),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3、《那些难以忘却的记忆》,作者杜毅(杜重远之女),亚心网2013年09月27日;

4、《杜重远》红山网2011-03-30 ;

5、《杜重远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常希梅著,豆丁网, 2013年07月28日。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除了周总理,还有哪些名人出自于南开大学? - 天天要闻

除了周总理,还有哪些名人出自于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作为中国知名高等学府,培养了许多在政治、经济、科学、外交、数学、教育、历史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杰出校友,像周恩来、杨振宁、梁启超、竺可桢等世纪名人,就出自于该校。
1949 年9月18 日《沙市日报》发刊词:建设人民的新沙市 - 天天要闻

1949 年9月18 日《沙市日报》发刊词:建设人民的新沙市

1949 年 9 月 18 日《沙市日报》发刊词:建设人民的新沙市沙市解放已两个月了。一段充满苦难与黑暗的旧沙市历史已然终结,一个自由且光明的人民新沙市历史正式开启。我们不会忘记,国民党匪帮在沙市横征暴敛,疯狂抢掠拆迁,致使沙市遭受严重破坏
《通往奴役之路》七大核心 - 天天要闻

《通往奴役之路》七大核心

5月8日哈耶克诞辰126周年纪念日1899年5月8日-1992年3月23日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七大核心观点一文整理·深度阅读第一,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且较为理想的一种资源配置体制。
黄裕生:天空下,每一个人的苦难都是所有人的不幸 - 天天要闻

黄裕生:天空下,每一个人的苦难都是所有人的不幸

黄裕生,哲学家,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1愚蠢的人在苦难降临自己头上之前,永远都认为那是不幸者自己的问题,而永远看不到苦难的制造者,甚至还站在制造苦难的人一边,对那些批评苦难的制造者的人冷嘲热讽,恶语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