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金秋送爽,书香润心。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人民日报出版社新媒体推出“书里的党史故事”栏目,和读者、网友一起,翻开那一本本有温度的图书,品味那一段段有情怀的故事……
巨款支持南昌起义
这是一张收条和一封回信,泛黄的纸张上“总理遗嘱”四个大字和大段的“孙中山遗嘱”分外醒目。这两份文物的正文均为毛笔手书,两侧还印有“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等字样。正是这两件文物,引出“南昌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一段细节故事。
收条与回信,一级文物,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藏
雪中送炭的捐款
1927年8月1日凌晨,由周恩来、叶挺、贺龙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由于准备充分,组织得当,加上起义军将士们的顽强战斗,起义只用四个小时就取得了胜利。第二天,工农商学兵各界群众五万多人,会集到市区东边皇殿侧的公共体育场上,参加庆祝革命委员会成立和军民联欢大会,庆祝南昌起义的伟大胜利,整个南昌城沉浸在一片胜利的喜悦中。
8月3日早晨,一位叫朱大帧的人来到党部,将一万银圆捐给了起义部队。朱大帧是江西民众慰劳前敌革命将士委员会的负责人,是国民党左派人士。江西民众慰劳前敌革命将士委员会成立于1927年6月,是一个群众性组织。
为起义部队代收慰问金的,是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委黄道和罗石冰。他们收到捐款后,给朱大帧写下了这份收条:“今收到贵会慰劳革命将士捐款壹万元正。”这时的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是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国共合作组织,黄道早年参加革命活动,是中共江西省党组织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罗石冰也是江西省早期共产党员,南昌起义后担任新成立的革命委员会财务委员会委员,负责筹备组织数万群众的庆祝大会,征集民众捐款慰问南昌起义军。
第二天,黄道和罗石冰将这笔捐款交到了起义军中。随后,他们给朱大帧写了一封信:“迳启者昨日收存贵会转来之慰劳捐款已由本会黄道罗石冰两常委分别送交十一军与二十军两政治(部)主任领收代为分发矣。”回信后面盖着“中国国民党江西省执行委员会”的方形公章。
这笔钱对起义军来说可谓雪中送炭。当时,全国金融紊乱、物价飞涨,纸票购买力低下。叶挺、贺龙从武汉带过来的国库券以及起义部队接管江西省银行所得的纸币,都已大打折扣。而且,起义部队正准备南下,沿途纸币使用困难,这一万银圆,正好可以供起义部队在南下途中使用。
黄道
罗石冰
“回信和收条”反映了当时南昌人民踊跃支援起义军的历史,也反映了党员干部办事认真细致、有始有终的工作作风。朱大帧一直将收条和回信妥善保管着,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南昌市筹建八一起义纪念馆时,他才拿出来并向来访的同志介绍了这件事。
不幸遭遇特务下毒
“收条与回信”的两位主要当事人黄道和罗石冰后来去了哪里呢?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后,黄道遭到国民党反动派通缉,悄悄潜回老家,与方志敏一起在赣东北从事革命活动。1930 年,他与方志敏、邵士平等人利用中原大战的有利时机,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不久,赣东北根据地与闽北根据地合并,成立了赣东北省委和赣东北苏维埃政府(后改为闽浙赣省委和闽浙赣苏维埃政府)。1931 年 7 月,黄道调任中共闽北分区区委书记,1934 年 1 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
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
中央红军长征后,黄道奉命留在闽北,领导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经过谈判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布于江南各省的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1937 年底,黄道领导的游击队在江西铅山石塘镇集中,闽北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闽东游击队改编为第三支队第六团,一道奔赴江南抗日前线。黄道随后转赴南昌,
主持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工作。
1939年3月,日寇大举进攻南昌。黄道在爱国人士和广大群众的协助下,将办事处安全地撤离南昌,迁往吉水县的吉水滩。5 月,办事处决定前往上饶。在途经铅山河口时,黄道因病住进当地的大同旅社。然而,不幸的事情就在此时发生了。
国民党上饶集中营特务黄玉成、吕鹤年等人买通为黄道治病的医生,趁看病之机给黄道注射了致命的毒药……
黄道遇害后,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掩人耳目,对外宣称“黄道病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务黄玉成被逮捕,经过长达八个月的调查与审讯,黄道的死因真相才水落石出。1950 年 11 月,黄玉成被判处死刑,在横峰县城郊被处决。其他几名特务也都陆续落网,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英名永载史册
当起义军南下时,“收条与回信”的另一位当事人罗石冰随军转移,在广东潮汕地区不幸被俘。不过,由于他的机智勇敢,被俘后又逃脱。1928年,罗石冰到上海治病,被组织送往苏联莫斯科学习,1930年回国后担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
他在青岛工作期间,重建了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市委领导机构,先后建立了各产业工会,加强了党对青岛工人运动的组织领导,使青岛的工人运动面貌一新,得到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高度评价。
1931年1月17日,罗石冰来到上海,准备参加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林育南召集的党的会议。当日下午1时左右,当他来到开会地点东方旅社时,万万没想到这竟然是个圈套,租界巡捕早已包围了东方旅社,逮捕了林育南等7位与会同志,现在正埋伏在旅社里等着其他参会人员自投罗网。罗石冰一走进东方旅社的房间就被逮捕了。
虽然罗石冰化名为苏玉清,而且编造了早已准备好的一套说辞,但敌人早已从内部获知真情,认定他是“共党要犯”,和另外30多名被捕的同志一同被押往位于龙华的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
罗石冰在监狱里遭到敌人严刑拷打,已奄奄一息。但他始终没有说出自己的身份。党组织专门成立了营救委员会,设法营救罗石冰等人。他们利用家属送饭的机会,将写有营救计划的秘信夹在食品中带给狱中的同志们,但营救最终还是未能成功。
1931年2月深夜,罗石冰和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柔石、龙大道等24名革命同志被押往刑场秘密杀害。由于当时罗石冰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人们并不知道他牺牲的确切时间和地点,直到20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才确定了罗石冰是24位死难烈士中的一员,他的名字被刻在了“龙华二十四烈士”纪念碑上。
延伸阅读
黄道(1900—1939)
江西横峰人。原名瑞章,别号一鸣。早年入南昌二中、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南昌起义,后任中共闽浙赣省委组织部长、闽浙赣省军委政治部主任、闽北特委书记、闽赣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等。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抗战爆发后,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江西省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兼统战部长。1939年5月23日在江西铅山河口镇被国民党特务暗害。
罗石冰(1896—1931)
江西吉安人,又名石彬,号子实。1919年毕业于南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到江西,曾任中共江西地委书记、江西区委委员兼吉安地委书记、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常委兼组织部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财务委员。1928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1931年1月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2月7日在上海龙华就义。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出版社
《自从有了党:文物背后的家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