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美国阿肯色州出生了一个女孩,取名为雪莉·伍德。她出身优渥,从小就接受了极好的教育,读书的学校一向是当地最好的。
雪莉的母亲道逊夫人是世界和平委员会成员,与美国著名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相交甚好。1938年,这位好友出版了《西行漫记》,并给喜欢文学的雪莉送了一本。
这是一本纪实文学,讲的是安娜走访延安的见闻。因为《西行漫记》,雪莉第一次了解到中国,知道了延安这个地方,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吴雪莉
于是在之后的几年里,雪莉又找来各种关于中国的书籍,陆续接触到关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资料。随着了解的深入,雪莉慢慢被中国的民族精神所震撼,对那个神奇的国度越来越好奇。
并暗下决心,有机会了一定要去中国,她要亲眼看看那个神秘的国度。
17岁那年,雪莉考上密歇根州立农学院,青春靓丽的美国姑娘,在大学里邂逅了中国留学生黄元波。
黄元波是广西壮族人,长得高高大大,一副明显的东方长相。初见黄元波,雪莉就觉得这个人很特别,想方设法找机会相处。
黄元波
对这个长相漂亮、活泼开朗的美国姑娘,黄元波很难不产生好感!
可那个年代很保守的,几乎没有美国人与中国人谈恋爱,因此身边各种流言蜚语满天飞。为了躲避流言,黄元波起初拒绝过。
可雪莉不放弃,在她锲而不舍的追求下,黄元波终究心动了。
两人开始一起吃饭,一起学习,一起约会。黄元波是个传统的男人,既然处对象了,那肯定是奔着结婚去的。作为男朋友,他会省吃俭用,然后攒下生活费给雪莉买礼物,或者带她去吃大餐。
1945年的美国
哪怕没钱的时候多,黄元波依旧尽己所能,逗雪莉开心。比如说,突然出现的玫瑰,各种有意思的手工制品,或者是一些小礼物。东西不贵,但心意难得。
1945年12月25日,这一天是圣诞节,美国最隆重的节日,也是雪莉终身难忘的一天。那一天,黄元波迈着深情步伐,单膝跪地,向雪莉求婚了。
雪莉是既惊讶又欣喜,紧接着就在亲友的见证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吴雪莉和黄元波
婚后的两人更是如胶似漆,每一天都过得很开心。时光飞逝,黄元波毕业了。作为公费留学生,国家出钱供他读书,他肯定要回去报效祖国的。可雪莉怎么办?
1946年的一天,黄元波欲言又止地看着雪莉。他不知道怎么开口,他必须回国,可也不愿意和雪莉分开,雪莉会和自己一起走吗?
黄元波不敢确定。最后雪莉等急了,焦急地询问,黄元波这才将压在心头已久的问题抛出来。
雪莉一听放下心来,还以为什么事呢,丈夫那么为难。这个问题雪莉早就想清楚了中国不仅是丈夫的故乡,也是她向往已久的地方,她自然要一起去的。
黄元波听后感动不已,雪莉为他做的牺牲实在太大了。
1946年的中国
于是,雪莉在21岁这年,跟着黄元波的步伐,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见到了那个憧憬已久的地方。为了入乡随俗,她还给自己取了中国名——吴雪莉。
下了轮船后,夫妻俩先在上海休整几天,然后一起到西安西北农学院报到。
这个工作早就联系好了,黄元波任该校畜牧兽医系主任,雪莉这个高学历人才,工作自然也不难解决,成了该校外语系副教授。
与此同时,雪莉发现了黄元波的一个秘密,这人对自己说谎了。当初黄元波说他29岁,但因为一起工作的原因,雪莉偶然发现丈夫是35岁。
1946年的中国
隐瞒了整整六岁,雪莉顿时气愤不已。她气的不是年龄问题,而是黄元波的欺骗。黄元波自知理亏,放下身段软磨硬泡,终是让雪莉心软了,两人重归于好。
1947年5月,两人生下了爱的结晶——长子黄礼民。
孩子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去欢乐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少麻烦事。尤其当时时局混乱,两人任教的西安西北农学院,在1948年被迫关闭了。
雪莉和长子
失去工作的夫妻俩,只能带着孩子,千里迢迢地去了上海。因为有知识有文化,黄元波去了南通大学当教授。
雪莉则一边带娃,一边自由撰稿,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讲述对中国的新奇认知。
1949年,新中国要成立了。为了庆祝这场盛事,上海家家户户都开始在家门口挂五星红旗,雪莉家自然不例外。
可买东西的人多,商店库存不够啊!雪莉排队排了好久,才终于在9月30日买到国旗。
1949新中国成立
那时候的国旗做工比较粗糙,就是用一块合乎规格的红色棉布,挖五个五角星一样的洞,然后用黄色的布缝上。
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一面国旗,雪莉却保存了一辈子。每到国庆节的时候,她就挂起来。国庆节一过去,就赶紧珍藏起。
有一次记者来采访,国旗被院子里的刺玫扎了个小洞,雪莉当即心疼不已。
那么大年纪了,还拿个针一点一点地补,补了整整半天。此事过后,雪莉就很少拿这面国旗出来了,甚至连家人都不让碰。
雪莉和她的国旗
1950年,黄元波带着筹建生物制药厂的任务,携妻儿来到河南开封。开封是一座古城,有很多中国传统建筑。
雪莉一到这里,就被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迷住了。尤其是她即将任教的河南大学,有着回廊、庭院、青砖、绿瓦,实在让她喜欢。
1957年,雪莉受聘于河南大学,成为一名英文外教,也是新中国第一批外教。
她的教学十分有意思,她会把课堂搬到校园、食堂,或者图书馆,让学生用英语介绍眼前的一切,花草树木、馒头面条,或者用英语借书、还书等等。
图文无关
雪莉还把国外的童话,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的故事,改变成英语剧本,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角色表演。
别出心裁的教育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向学热情因此她的课堂总是十分热闹。
虽说如此,但学生们依旧很怕这位靓丽的外教,因为雪莉太严厉了。
对于论文,雪莉制定了极为严格的规定,差一点都不给过。有时其他老师看着不忍心,就劝雪莉,修改了这么多次,学生也怪不容易的,差不多就过了吧!
但雪莉不肯,她是个较真的人,规矩既然定下了,那就要执行到底。而且严格要求也是对学生好,会让他们受益无穷。
雪莉(右2)
久而久之,也就没人向雪莉求情了,她严厉的名声也传遍了整个英文系。
1958年,雪莉在伦敦出版了《中国一条街》。
这部小说是雪莉初到中国时的见闻,讲述了她一个西方人,在成为中国妻子后的亲身经历。通过这本书,雪莉向英国人解开了中国普通百姓的神秘面纱。
六十年代的时候,雪莉由于独特优势,被外文出版社看上,翻译了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
之后相继出版了《英美文学批评史话》、《实用英语教程》等等,她还为英国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翻译了45万字的材料,人民日报称她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红娘”。
雪莉与黄元波一家
雪莉与黄元波共孕育了六个孩子,不算是哪个年代,想养育六个孩子都不是容易事。
尤其是黄元波还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离家。所以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务,基本都是雪莉一个人承担的。不管是洗衣做饭,还是储存冬菜煤球,都要靠她自己。
由于工资不够用,雪莉上完课后会再接些手工活。哪怕她尽了最大的努力,日子依旧过得捉襟见肘。在最艰难的岁月里,美国的亲友给了雪莉极大安慰。
有一次雪莉给同学写信,说了生活的艰难,没多久就收到同学寄来的一小桶白面粉。对当时的中国来说,面粉是极稀少的。
1962年,雪莉的母亲道逊夫人也来中国了。
吴雪莉
因为道逊夫人和平理事会委员的身份,她还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接待。来到开封后,道逊夫人终于见到了阔别17年的女儿。
领略过中国的风情后,道逊夫人决定留下来,和女儿一起生活。
道逊夫人知识渊博,随后也成了河南大学的外教,与女儿一起上班。由于道逊夫人身份特殊,周总理还多次致电问候。
1975年,道逊夫人去世,雪莉想将母亲的骨灰送回美国,但由于外籍身份,她不管去哪个城市,都要多次申请报备,十分麻烦。
周总理知道后,就给雪莉特批了一张中国绿卡。拿到绿卡的那天,雪莉高兴且激动。
吴雪莉
20年了,她在中国生活了20年,终于成为了中国公民。从此就可以自豪地告诉别人,我是中国人。
从1979年起,雪莉每隔几年就会回一趟美国,向亲友介绍中国的一切,历史、风景、教育等等,还会在美国媒体上撰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和有趣故事。
雪莉一生送走毕业生3000多人,培养出300多名硕士,2名博士,还搭建了中美留学生的桥梁。2014年,雪莉被评为“全国十大功勋外教”,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了一生。
雪莉和她的学生
雪莉的6个孩子,后来5个都去美国发展了。
但雪莉不愿意去,哪怕那是她的故乡,哪怕她的丈夫在1984年去世了,她依旧要留在中国。因为“我爱这个伟大的国家,我爱这里的人民。”
2022年4月7日,雪莉因病逝世,享年9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