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写了《1931年,红军连战连捷,胜利空前,毛主席却悲呼:堪恨大祸从天落》一文,讲的是毛主席在1931年的下半年指挥中央苏区的军民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空前,共歼敌军17个团,俘1.8万余人,缴获长短枪1.5万余支,机枪175挺,迫击炮55门,电台6部。
蒋介石狼狈不堪地收兵远去后,中央苏区在1931年11月1日至6日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史称“赣南会议”。
中央代表团成员在这次会议上将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的功劳记在以王明为首的几个中央领导人的头上,说这是在以王明为首的中央领导人的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绩”。
而真正的有功之臣毛主席,反被指责为“富农路线”、“狭隘的经验论”。
毛主席敏锐地感觉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9·18事变之后,势必会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中央代表团成员却一口咬定“日本占领东北主要是为了进攻苏联”,认为“帝国主义反苏战争即将爆发”,提出了“保卫苏联”的口号。
他们还说,“不作此估计就是右倾机会主义”。
接着,又沾沾自得地指称“国民党统治阶级已经从头烂到脚,我红军无比强大,当下要做的事,就是打出苏区,夺取中心城市,以一省带动几省,最终实现全面的胜利。”
针对这种不切实际的估量,毛主席据理力争,一再提醒他们:“红军还很弱小,有胜利的可能性,也有失败的可能性。当下只能在苏区摆战场,诱敌深入,绝不能脱离苏区去攻打大城市。”
中央代表于是又给毛主席扣上了“保守主义”、“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单纯防御和游击主义”等好几顶帽子。
最终,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从各方面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毛主席的中央局代理书记职务被撤,代替了他的职务的是项英。另外,王稼祥增补为中央委员,和任弼时共同主持中央局工作。
不过,到了12月底,周恩来从上海来到了中央苏区,担任苏区中央局书记。
1932年1月9日,以王明为首的临时中央做出《中央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要求红军抓紧占领南昌、抚州、吉州等中心城市。
周恩来原先在上海是主张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到了苏区后,聆听了毛主席的分析,改变了想法。
他在当天以苏区中央局书记的名义致电临时中央,坦言“中央苏区红军进攻中心城市很不现实”。
但临时中央复电要求“至少要在抚州、古安、赣州中选择一个城市攻占”。
周恩来无可奈何,只好召开苏区中央局会议进行讨论。
中央局多数领导人主张打赣州,理由是赣州处于苏区包围之中,比较容易攻取。
彭德怀也信心满满地说:“以现在红军的实力,是完全可以打下赣州城的。”
彭德怀给大家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只要我军攻占了赣州,就可以把赣江以西和赣江以东的苏区连成一片,为我们日后向赣东北方向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毛主席极力反对,说赣州是一块没有肉的骨头,要攻打下来固然不易,即使攻打下来了,也没有太多发展的空间。
苏区中央局和中革军委的一些领导人根本听不进毛主席的正确意见,讥笑毛主席“是对中心城市之夺取的过分恐惧而产生的右倾机会主义观念”。
最终,会议决定由中革军委副主席、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彭德怀为前敌总指挥,指挥红一方面军攻打赣州,
失去了军事指挥权的毛主席内心黯然,于1932年1月下旬向苏区中央局请了病假,带着贺子珍和他的警卫员一行13人,登上瑞金城郊的东华山养病去了。
彭德怀于1932年2月3日指挥部队把赣州了个水泄不通,开始了狂风暴雨式的攻打。
战局的发展正如毛主席事先预料的那样——我们并没有攻打下赣州的实力。
彭德怀挥军狂攻了四次,损失了3000多人,被俘1800多人,仍未能攻下赣州城。
反而,因为这大动作的攻打招来了蒋介石派出的大批援军。
其中,陈诚、罗卓英部所属之11师、14师、52师和两个独立旅,从吉安经遂川到达赣州外围的赤主岭。
来自广东的国民党敌军也北上到了大庾岭、九渡水一线。
彭德怀的作战部队顿时陷入了敌人的重兵包围之中。
这种形势下,攻打赣州已经不可能的,我军能做的,就是想办法撤军。
老覃在昨天写的《1931年,红军连战连捷,胜利空前,毛主席却悲呼:堪恨大祸从天落》一文中说了,两军交战,一方要想全身而退,没有很高明的军事艺术手段是做不到的。
此外,即使你有很高明的军事艺术手段,没有做策应和打掩护的部队也是白搭。
红一方面军已陷于敌人包围之中,又能去哪里找策应的部队?
有人提议去找毛主席,说毛主席一定有办法化解眼前的危局。
彭德怀只有苦笑。
经过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彭德怀对毛主席的军事指挥艺术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毛主席已经失去了军事指挥权,而且,红一方面军的主力部队都已陷于赣州城下,毛主席又没有“撒豆成兵”的本事,又怎么能化解得了眼前的危局?
但项英坚信毛主席有办法。
他带领一名警卫员,两人各乘一匹快马,风驰电掣地赶往东华山。
毛主席一听我军正被敌军包围,连夜冒雨赶往瑞金,找到了郭化若,往前线指挥部发了一份电报,建议起用红五军团。
这红五军团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冯玉祥的西北军第二方面军第五路军在中原大战后投奔了蒋介石,被改编为第二十六路军,孙连仲任指挥官,辖骑兵第4师,第25、27师。
1931年,孙连仲率部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三次围剿。
在该年6月,25、27师合编为17军,高树勋任军长。
第三次围剿结束后,第二十六路军屡吃败仗,士气低迷,军心不稳。而孙连仲牙疼赴南京就医,高树勋又私自离队远赴庐山,部队交由参谋长——我地下党员赵博生指挥。
该年12月14日,赵博生会同73旅旅长董振堂、74旅旅长季振同率两旅、路直属队及27师一部共1.7万人在宁都起义,开赴苏区加入红军,被编为红五军团。
对于赵博生等人的起义,中央代表团和苏区中央局的一部分领导人是心存疑虑的。
毛主席安排自己的得力助手萧劲光前去红五军团做指导工作时,一再叮嘱他要按照古田会议的精神,建立党的领导,加强政治思想的修养。
萧劲光悄悄对毛主席说:“很多人背后议论,说这支部队是假起义到苏区暂时过渡,不久就会反水去投靠广东的陈济棠的。”
毛主席不以为然,他要求萧劲光对起义人员以诚相待,奉行“来者欢迎,去者欢送”的原则。
此外,他又安排了宋任穷、朱良才、程子华、朱瑞、唐天际、赖传珠、高自立、李翔五、等一大批精英骨干到红五军团去工作。
好钢用在刀刃上,在这关键当口,该是起用红五军团的时候了。
红五军团火速开到赣州城下,恰逢敌军从城内出击,把红三军团挖地道的一个师层层包围,形势危急。
红五军团红十五军军长董振堂手提大刀,带领红十五军战士跑步加入混战,与敌人展开惨烈的肉搏,一下子就扭转了战局。
在红五军团的有力策应下,彭德怀带领红军突围至赣州城东面的江口地区及赣州以南的地区,脱离了险境。
毛主席雄才大略,气魄非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彭德怀不得不称赞毛主席真有“撒豆成兵”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