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牙山东麓的英灵山胶东革命烈士陵园里,巍然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纪念碑正面“为党的教育事业而牺牲的洪国治同志永垂不朽”几个大字清晰地印刻其上,也深深印刻在胶东抗大师生的心里。他是胶东烈士陵园埋葬的唯一一位抗大教员,也是为抗大教学积劳成疾、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教员。
洪国治,1916年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下水阁村,父亲早逝,母亲将其抚育成人。1933年洪国治高小毕业,依靠舅父资助,进入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了小学教员。洪国治推崇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毕业任教后即办农民夜校,开农民信用贷款合作社,苦心经营,不遗余力。
七七事变的发生,激起了他强烈的抗日救国热情,同时也打破了他乡村建设的梦想,他辗转数千里奔赴陕北,进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任中国问题研究室研究员。同年冬,陕北公学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合并。之后抗日军政大学派出几队人员到地方根据地火线办学,洪国治被编入抗大一分校,任政治教员。1941年5月,他随胶东抗大进入牙山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主任政治教员、营主任教员、政治指导员、营副教导员等职。
洪国治工作肯干、细致,教学敬业认真,由于长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1944年夏天,病情已很严重,讲课时经常咳嗽吐血,但他仍与同志们投入紧张的“六月突击运动月”中。炊事班给他做了病号饭,他悄悄地叫通讯员送给别的病号吃,自己和大家一样吃粗粮、野菜。
随着病情加重,他时常咳血,别人害怕,他便讲:“没关系,干革命就是要流血牺牲,吐点血怕什么!”他还嘱咐身边同志保密。他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听取学员意见,精心备课,改进教学。学员担心他站着讲课累,便把两个背包垛起来,请他坐着讲,他却说:“先生站着讲,便于手势,能增强授课效果;学生坐着听,便于记录,有助于知识的记忆。”
1944年秋,洪国治已经病得坐不起来了,但第四期学员即将毕业,他顾不得休息,顾不上自身病痛,仍然坚持工作。最后实在支撑不下去了,他就躺在地铺上听取学员的思想总结,直到把这批学员送走,才入院治疗。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加之送医太晚,医生已无回天之力。1945年2月,洪国治与世长辞,年仅29岁。
洪国治去世后,熟悉他的同志和他的学生都非常悲痛。胶东抗大政治总教员李书厢痛惜地说:“国治同志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是累死的啊!他是我们教育战线上的榜样,我们大家都要像他那样,言传身教,发扬抗大精神。”
YMG全媒体记者 秦菲
责任编辑:纪春艳
审校: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