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的中国没有足以让自己站稳脚跟的经济实力,是先完成社会主义过渡?还是先进行工业化建设?这令中共中央的领导们发愁。
正当这时,毛主席果断做出了“一化三改”的决定,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过渡同步进行起来。
成立合作社的场景
但这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毛主席号召国内的科学家们聚集起来,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但是当时也有不少科学家远在苏联、美国、英国、日本等各个国家留学,甚至有可能定居。
这个时期不仅是对国家的考验,也是对科学家们的考验。要不要放弃国外优渥的科研条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搞建设?能不能避开敌视中国的国家的封锁,顺利的拿到签证回到国内?这些都是问题。
然而,在国家危难之际,总有人愿意挺身而出,跨越千难万险也要回到国内帮助祖国渡过难关。
核物理学家王承书就是这千万海外科学家中的其中一位。
一、物理学界的女天才
1900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将《物理学》一书引入中国,日本东洋学家藤田丰八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此后中国才有了物理学的概念。
1913年,北京大学了物理学门类,物理学自此才开始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
而王承书1930年进入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前身)的物理学系就读,当时的物理学在中国不过17年的时间。
王承书年轻时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评价王承书当初进入燕大物理学系的选择,那便是“勇气”二字。
被多数女性排斥的理科门类、在中国还尚处于襁褓之中的学科,怎么看,物理学都不该是王承书该有的归宿。但是18岁的她正是凭借着对于物理学的热爱,不顾家人和同学的非议,进入了物理学的殿堂。
同时王承书也成为了燕京大学入学的13名物理学新生中唯一的女性。
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
1934年,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从燕京大学毕业,并且在本校进行研究生的学习,两年后留校成为了物理学系的助教。
但是,物理学毕竟是从国外引入的学科,许多教学体系都还不完善,而且,当时国内处于抗日战争的混乱中,能够翻译外文文献的人有限,国内接收到的关于物理学的书籍也是少之又少。
渐渐地国内关于物理学的书籍已经不能满足王承书的需要,于是王承书开始申请海外留学的名额,希望能够更深一步的学习物理学,将中国的物理学科发扬过大。
王承书在燕京大学校园里
1941年,王承书的留学申请得到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同意,此后她便只身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但是这一去,竟是想回也回不来。
王承书在美国师从物理学家乌伦贝克,并且在美国的物理学界大展才华,她和她的老师开创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这个公式直到现在还在被使用。
乌伦贝克曾不止一次的夸赞王承书在物理学上的天赋,并且极力想要将她留在自己的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1946年王承书结束了自己博士后的攻读,担任了美国密歇根大学副研究员、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
王承书的丈夫张文裕为了支持妻子的工作,也来到美国和她一起生活。
这个时候的王承书,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物理学教授,住着研究所分配的高级洋房,开着汽车,生活已经算是非常优渥了。
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
但她最终还是选择放弃这一切。
二、艰难回国之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终于结束了内忧外患的处境,迎来了发展建设的契机,而王承书也到了发挥自己用武之地的时候。
她在美国听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激动的泪水流了下来,王承书决定回国,亲自参加到创造科研条件的行列。
她的决定获得了丈夫的支持,于是两人开始了申请回国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当时的新中国虽然已经成立,但却遭到了美国的嫉恨,美国对中国实行政治上打压、经济上封锁的政策,并且阻拦技术和人才向中国流入。
许多在美国留学的科学家都因为申请回国而受到美国政府的打压和监视。钱学森、王承书、潘锦功、李景均等等都是因回国而遭到美国敌视的科学家们。
钱学森
而王承书申请回国之路长达7年。从1949年王承书递交第一份申请到1956年,美国极尽各种手段对王承书进行监视,阻挠王承书回国,甚至非法扣留她。
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就曾经遭到美国政府的软禁,不到10天就被折磨的暴瘦20斤,美国政府甚至宣称:“就算枪毙了他也不能让他回国!”
钱学森
而王承书不仅遭到美国FBI的监视,还有周围各种舆论的压力。
当时王承书在美国的老师、同学都劝她留在美国,大家都不能理解为何王承书要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重新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但王承书心里清楚,国家这个时候需要他们。
于是,即便大家再怎么劝说,她都没有放弃,王承书的身边唯一支持她的就是他的丈夫张文裕。
王承书
7年的时间里,王承书和丈夫一直在筹备这回国,两人将在美国收集的300多份资料包装成普通的邮件一个一个的发回中国,资料回去了,人却没办法回去,他们只能一次又一次的递交签证。
回国心切的科学家们没有放弃,中国的领导人们也没有放弃。
自从美国开始用各种手段阻挠中国科学家回国之后,毛主席和周恩来就多次和美国进行交涉、谈条件,要求美方放人。
1955年周恩来总理以11个美军战俘为条件,换回了钱学森。
1956年,中国同样和美国开出了条件,才让王承书、张文裕、郭永怀等一批科学家回到了祖国。
三、接手新领域的研究工作
1956年,王承书终于回到阔别15年的祖国,站在机场门口,王承书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她使劲呼吸着祖国的空气,表达着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王承书等一批科学家的归来对于中国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王承书和同事们的合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陆续撤走了支援中国的物资和人才,使得中国陷入了极度尴尬的境地。
就在这时,毛主席果断的树立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旗,号召国内的科学家们聚集起来,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开展科研工作。
王承书回国后,先进入了北京大学的物理系教书。再次回到熟悉的校园,已是44岁的年纪,王承书感慨万分。
这20多年里,王承书在物理学领域的深耕已经达到了国内物理学的顶尖水平,她想要将最为先进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进步。
王承书
然而,在北大教书不到两年,组织就给王承书派遣了新的任务——热核聚变的研究。
1956年,中国和苏联签订了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随后便开始了原子弹的研制。但是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的援助专家和设备,使得中国的原子弹研究陷入尴尬的境地。
而热核聚变这项技术作为原子弹研发的关键技术,在国内却是一片空白。
但即便是在物理学领域已经拥有顶尖水平的王承书,对于这个领域也尚未涉足。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王承书或许要承担更加巨大的压力,可是王承书还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热核聚变的技术过于复杂,国内又没有相关的参考书籍借鉴,如果完全凭借试验进行研制,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才能够研制成功,为了以最快的方式熟悉热核聚变的核心,王承书决定前往苏联学习。
尽管中苏关系发生了变化,但是王承书在苏联的原子能研究所依然得到了苏联专家们的帮助。
当初苏联专家前往中国增援,中国给予了他们最高的礼遇,两国的专家们早已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苏联专家对于中国专家也充满了钦佩。
王承书在原子能研究所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学习,此后便回到国内继续研发热核聚变。
但王承书却突然有一天消失在公众的视野当中。
四、隐姓埋名潜心研制
1961年3月,王承书的同事钱三强找到王承书,并对她说:“承书,我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和你商量。咱们国家浓缩铀的研制遇到了问题,现在组织想要派遣你去兰州的504铀矿厂进行浓缩铀的研制工作。”
王承书甚至没有问理由,直接说了四个字:“我愿意去。”
中国核弹之父钱三强
但是前往兰州504厂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兰州504厂是中国建立的“五厂三矿”之一,被称为中国的绝密核禁地,去往那里的科学家们不能告诉身边任何人自己的位置,以及要做的事情。
兰州504厂
他们远离家人和朋友、隐姓埋名,在一个荒无人烟的核基地进行反复的研制和试验,还要承受着核辐射的风险,以及恶劣的环境条件。
面对如此艰巨的条件,王承书依然没有丝毫犹豫,她的报国之情是如此的纯粹且坚定。
就这样,王承书消失在了自己的学生、家人和同事的视野当中,就是国家领导人,也只有毛主席和周总理知道王承书的去向。
大家都不知道她去了哪里,而王承书只留下了一句:“我要出远差。”便再也没有见过她。
504厂
此后王承书便扎根戈壁滩,潜心研制铀-235的浓缩铀原料。
铀-235作为制造原子弹的主要原料,直接决定了原子弹能否制造出来。
但是由于自然界的铀矿石中,可裂变的铀-235只占0.711%,而用做核武器原料的浓缩铀,浓度更是必须达到90%以上。
因此要提炼出符合这一标准的浓缩铀,是一项极为艰巨的技术工程。从探矿、选矿、开采再到最后的提炼,需要通过上百道工序才能一步一步地提炼出浓缩铀。
504厂
王承书在兰州和一群科研工作者们扎根戈壁滩,共同解决着提炼浓缩铀面临的种种难题。
没有设备就要先研制和制作设备,没有工具就要造工具,这里的科研工作者们依靠的就是苏联专家提供的几本笔记,然后进行不断的反复试验。
经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1964年1月14日,铀-235终于被成功提炼。
王承书到现在还记得最后一次实验结果出来后大家欢呼雀跃的场景,经历了4年的研制,终于提取出了符合原子弹制造标准的浓缩铀,科研人员们将其取名为“铀-235”。
此次“铀-235”研制成功,标志着原子弹的研制过程完成了最为重要的一步。
随后中共中央获知消息后,便派邓小平前去兰州504厂考察。
邓小平
在一群科研工作者的簇拥下,邓小平进入了504厂,在人群里,邓小平突然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径直地朝王承书走去,惊讶地说道:“王承书教授,原来你在这里啊!”
众人纷纷投来惊诧的目光,王承书说道:“首长,您认识我?”
邓小平说道:“当初群英见面会上,谁不知道我们中国有个‘居里夫人’,我对你的印象很是深刻!”
王承书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他对邓小平说道:“没想到首长还记得我,谢谢首长的抬爱!”
兰州504厂先后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提供了合格的核燃料,被称为“中国浓缩铀工业的摇篮”,而王承书在这里发挥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语:
唐朝诗人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中有两句诗形容王承书教授特别恰当:“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用此句诗表达了为报国而“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即便是无法归家,仍然因能够报国而满腔自豪,这或许就是王承书当时的心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