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开始,我们来聊《三十六计》,上两期分了多章篇幅聊了三国话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话题,各位看官可以帮忙点下关注到主页看下,记得帮忙点赞啊!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
为了便于我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取一个字,组成了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个字都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今天我们来聊《三十六计》中的第八计,暗渡陈仓。
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翻译:故意公开的向敌人显示假动作,向敌人某一方向进行佯攻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然后利用敌人已决定在这一方向固守的时机,暗中进行真正的行动,悄悄地迂回到另一地方进行偷袭。这就是《易·益》卦中所说的趁虚而入,出奇制胜。
此计出处:此计名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楚汉相争时,韩信攻打章邯,明面上修着从汉中到关中的栈道,暗地里集结军队从陈仓小路杀出,大败章邯平定三秦。
此计阐释:
暗渡陈仓,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当敌人被我军牵制而集结固守时,我军再悄悄地派出一支部队迂回到敌人后面或者侧面,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
此计与第六计声东击西有着相似的地方,两者都是虚张声势,制造假象迷惑敌人,隐蔽真实要进攻的意图和方向,然后在假象的掩盖下采取真实的行动。但两者也有很大的区别,暗渡陈仓是同时采取真伪两个行动,表面上采取一个对敌方没有大害的行动或采取让敌方觉得愚蠢的行动来麻木敌人,暗地里施行一个重大的真实动作以打击敌人。声东击西是一个打击行动,真伪两个目标,用假目标吸引住敌方,从而更好的实施真行动。如果混淆两个计谋的作用以及操作方法,就会招致灾祸,如姜维把暗渡陈仓弄成声东击西,而声东击西又被邓艾识破,结果邓艾先占据阵地,以逸待劳,给姜维以迎头打击,使姜维大败。
在现代职场里,那些城府极深的人都是用暗渡陈仓这一计的好手,表面上一副老实无争的样子,让人觉得他一点也没有野心,永远不在不重要的节点和任何人产生分歧争执,也不在无谓的地方浪费时间和精力,给人一种得过且过安于现状的形象,平时也不做那种没有实力的愤怒,而是养精蓄锐积累实力,只在关键的时刻爆发出一种让人完全预想不到的实力,一举成名。我们别被假象迷惑以为这些人是老好人没野心,他们只是不愿意浪费时间和精力,这些人只会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最关键的点上。
好比几个人共同竞选一个岗位,有些人就会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让你觉得这个人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他们会用这些假象来麻木其他竞争者,从而放松对他的防备,但这人暗地里却是动作不断,收买人心,只有在关键时刻,关键人物面前和关键点上,才会全力地表现自己。
楚汉相争之暗渡陈仓经典战例:
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大败章邯平定三秦。
按惯例一般我都是写三国时期的战争例子,但翻遍全书好像也没找到暗渡陈仓此计非常经典的战例,网上好多人都列举《三国演义》第107回,“邓士载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这个例子,但我觉得一点也不贴切,明显就是魏国兵分两路各自攻打蜀国而已,跟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兵分两路攻取咸阳一样。钟会这路在剑阁和姜维的主力大军相持着,邓艾那路找到了一条小路,暗渡阴平,凭借着两千人马在绵竹战胜并杀了诸葛瞻父子二人,名声威震华夏,逼迫刘禅不战而降。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个暗渡陈仓的战例。
所以,这次写个其他时期最为经典和贴切的战例,免得误导大家。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各路英雄豪杰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最先进入关中,攻取了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而后刘邦被项羽封到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去汉中时,把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掉,表示不再返回关中。但是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要攻回关中,击败项羽,与之争天下。
公元前206年,已经逐步强大的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并派他出兵东征。在出征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经被烧毁掉的栈道,摆出一副要从原来杀回去的架势,以此来误导敌方。关中守军闻讯,密切关注韩信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上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以备后面阻拦汉军的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这个行动果然奏效,吸引住了敌军的注意力,并把项羽的主力军引诱到栈道这一路。从而韩信立刻派出大军绕道到陈仓(进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了章邯,平定了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这就是历史上暗渡陈仓最为经典的战例,也是此计的出处。
喜欢的朋友可关注下我,记得帮忙点个赞,我会定期不断更新文章!已更新很多文章了,喜欢的朋友可进入我的主页翻楼看下其他文章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