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对不对?对,为何不成功?错,为何后世尊敬?

2022年07月01日19:56:08 历史 1634

诸葛亮的后半生,竭尽全力进行北伐战争,从公元227年到公元234年,八年中六出祁山,最后一次竟病死于军营之中,谱写了一曲壮志未酬的悲歌。

千百年来,人们在对诸葛亮表示不尽的慨叹和惋惜之余,也曾反思过: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对不对?如果对,为什么不能取得成功呢?如果不对,又为什么能赢得后人如此的尊敬与惋惜?

千秋功罪,留与后人评说。今天我也来评议一下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功与过。

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对不对?对,为何不成功?错,为何后世尊敬? - 天天要闻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首先,诸葛亮的北伐是势所必行,是由他的人格和志向所决定的。他和刘备有知遇之愚。作为一个士人,他的最高的政治目标当然是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他的最高的道德准绳则是感恩图报,坚守信义,士为知己者死。这两个方面都是与刘备发生联系。

刘备是有大志的英雄人物,又有皇室后代的名声,刘备对他是如此的礼遇和信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境遇呢?所以刘备活着的时候,他对刘备尽心竭力,帮着刘备创建帝业;刘备死了以后,托孤于他。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能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

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对不对?对,为何不成功?错,为何后世尊敬? - 天天要闻

其次,诸葛亮的北伐也为形势所逼。魏、蜀、吴三国,从地域和实力来看,魏据有中国北方这个广大地区,人力物力资源丰富,实力最雄厚。吴占据整个长江以南,实力仅次于魏,又有长江天堑作为屏障。蜀国虽然是天府之国,但毕竟偏处一隅,人口少,国力最弱。这从蜀、吴灭亡时开列的文簿也可以看出来:蜀国是28万户,94万人;吴国是52万多户,230万人。吴国比蜀国大多了。

正因为如此,蜀国迟早也是魏、吴的口中物。与其坐以待亡,不如以攻代守。诸葛亮采取的就是这个方针。他在《后出师表》中说: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坐以待毙,不符合诸葛亮的性格;主动进攻,才是他的志向。“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这就是他的世界观。而且,在进攻中,也许还能找到某种战胜敌人的契机,从根本上扭转局势。历史上也不乏先危而后安的例子。

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对不对?对,为何不成功?错,为何后世尊敬? - 天天要闻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固执地非要兵出祁山,而不选择另外一条进攻道路呢?

这个问题同样是由形势与决策人的个人性格相结合而决定。按诸葛亮的设想,原来是打算分两路合击,一路是从汉中秦川,占领长安,以向宛、洛,一路是由荆州,取襄阳而北上,径袭许昌,这的确是很高明的战略。可是,由于孙吴的背盟,关羽丢失了荆州。荆州一失,等于丧失了一个拳头。现在当然只有出汉中一条路了。

当然,即使是出汉中,也存在着两条路线:一是魏延在出师之始就提出的,以五千精兵,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北,奇袭长安。但是这个方案没有被诸葛亮采纳,诸葛亮认为这个计划太冒险。

其实,魏延这个计划虽然有点冒险,但不失为良策。就连司马懿也批评诸葛亮因过于谨慎,而失去了战机。司马懿在被起用领兵来与诸葛亮作战时,对先锋张邰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迳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恐有失,不肯弄险。”司马懿竟与魏延早先说得不谋而合。由此可见,诸葛亮坚持“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是他的军事个性决定的。

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对不对?对,为何不成功?错,为何后世尊敬? - 天天要闻

诸葛亮在回答众将问他为什么只攻祁山时说:“祁山乃长安之首也:陇西诸郡,徜有兵来,必经由此地;更兼前临渭滨,后靠斜谷,左出右入,可以伏兵,乃用武之地。吾故欲先取此地,得地利也。”

诸葛亮的选择并非是错误,但不一定是最佳方案,这是很显然的。

然而,诸葛亮的北伐注定了不能成功(实际上就是失败,不成功不过是一个委婉的说法),也是很显然的。这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遇到司马懿这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诸葛亮在首次出师之前,曾多次说,他早就想伐魏,只是顾虑司马懿。后来马谡跟他献了一个反间计,让魏君曹睿解除了司马懿的兵权,诸葛亮一接到这个情报,便出兵了。正如诸葛亮自己所说的:“平生所患者,独司马懿一人而已。”

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对不对?对,为何不成功?错,为何后世尊敬? - 天天要闻

可是,曹睿毕竟也是个聪明人,每当事情紧急时,他总是及时地起用司马懿,从而打破了诸葛亮的计划。首出祁山,双方争夺街亭,本是英雄所见略同,但由于诸葛亮错用马谡,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以后几次,各有胜负。虽然蜀兵胜利居多,但司马懿一到不利,便采取坚守策略。司马懿坚守,诸葛亮攻不破,只好退兵。

最后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从另一方面看,未尝不是司马懿的胜利。

其次,即使司马懿在葫芦谷真的被烧死了,诸葛亮也未必能攻占长安

二出祁山时,就因为魏国郝昭守住陈仓城,诸葛亮攻了20多天,始终未能攻下,最后因粮尽退兵。由此可见,魏国不乏人才,司马师司马昭邓艾钟会等层出不穷,而蜀国人才零落,到后来只有姜维在独力支撑。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成了贻笑后世的口实。

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对不对?对,为何不成功?错,为何后世尊敬? - 天天要闻

第三,兵力、粮食不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诸葛亮的北伐。

司马懿早就料定:蜀兵利在急战,如果一坚守,蜀兵必然粮乏退兵。二出祁山即因魏兵坚守,蜀兵缺粮,无功而返。五出祁山时,诸葛亮还率师跑到陇四装神做鬼去割小麦李严因军粮供应不上,制造谎言让诸葛亮撤兵,多少也反映了一点问题。

从兵力来看,魏是泱泱大国。出兵十几二十万不成问题。蜀是小国,难以肩负过重的军事负担。诸葛亮初出祁山,说是兵力30万,如果说,蜀国总人口不到一百万,那岂不是三人中有一人在当兵打仗?战争不可能不死人,蜀兵怎禁得起连年战争的消耗?所以在五出祁山时,诸葛亮不得不让该轮休的士兵留下来打仗。

第四,蜀国内部虚弱。

后主刘禅昏庸,重用宦官,贪图享乐。四出祁山时,司马懿用同样的反间计,离间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在蜀兵节节取胜的情况下,刘禅竟下诏将诸葛亮召回来。致使这次北伐又中途而废。诸葛亮到了后期,不得不事事躬亲,他自己也感到越来越心劳力拙,以至于呕血而死。

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对不对?对,为何不成功?错,为何后世尊敬? - 天天要闻

第五,蜀兵是孤军作战。

东吴赤壁之战以后,一直与蜀国存在着隔阂。关羽、刘备直接毁弃了吴、蜀同盟。刘备死后,诸葛亮虽然恢复了同盟,但东吴并不诚心。诸葛亮六出祁山,东吴多持观望态度,只有在第六次才出兵攻魏,但旋即遭受惨败。诸葛亮听到这消息,不由长叹一声,昏倒在地。他知道,他已经无能为力了。

综合上述情况,不难看到,诸葛亮的北伐,必然是难以成功的。即便有某种机遇(比如司马懿在葫芦谷被烧死了,或者说采用了魏延的方案)。侥幸地成了功,占领了长安,那就能灭魏吞吴吗?那肯定也是不可能的。

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对不对?对,为何不成功?错,为何后世尊敬? - 天天要闻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千秋万代,人们瞻仰崇拜、歌功颂德的只是诸葛亮呢?

这一方面取决于中国民众的胸怀和历史观:不以成败论英雄。民众的历史观与“胜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历史观是对立的。《三国演义》无疑体现的是中国民众的历史观。

另一方面在于诸葛亮所坚持的事业,即诸葛亮北伐所树立的旗帜:恢复中原,重兴汉室。这面旗帜显然只是一种象征意义。事实上,三国时代的人都已知道汉室的衰微是不可避免的。鲁肃初见孙权,给孙权分析形势,便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诸葛亮的隆中决策便是建立在鼎足三分的基础上的,难道诸葛亮、刘备自己真的是要将曹操除掉后,仍然扶着汉献帝当皇帝吗?恐怕不是那么回事吧。所以,“兴复汉室”只是刘备争取人心的一面旗帜。

同时,“兴复汉室”还是宋元时代汉民族的爱国精神的体现。宋元时期是三国故事广泛流传与《三国演义》成书的时期,因此,宋元时代汉民族反抗异族侵略的愿望便在小说中体现出来。陆游不就是高歌过“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吗?

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对不对?对,为何不成功?错,为何后世尊敬? - 天天要闻

第三个原因是诸葛亮的光辉人格。诸葛亮为了恢复中原,兴复汉室,做到了竭忠尽力,死而后已,这种精神体现为了一种正义事业,为了国家民族而不惜自我牺牲的伟大人格。诸葛亮在六出祁山中,做到了凭个人主观努力所能做到的一切,他发挥出极大的聪明才智:使战争成为一门绚丽多彩的艺术,创造了令人头眩目昏的光辉战例。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特别是他的悲壮的死,足以使后人血泪满襟。

杜甫有诗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唱出了天下后世缅怀诸葛亮的共同心情。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世界的稻作文明源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 天天要闻

世界的稻作文明源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你知道吗?世界的稻作文明其实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但背后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稻作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篇章,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正是这一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为稻谷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春秋篇—论生死管鲍之交30 - 天天要闻

春秋篇—论生死管鲍之交30

王室衰落,诸侯征伐,英雄五霸闹春秋。三家分晋,列国争强,战国七雄分天下。今日我们说齐国。主要人物:管仲、鲍叔牙先前管至父为收买人心,向公孙无知推荐了管仲。此人生得相貌伟岸,精神俊爽,有经天纬地之才。管仲有一挚友名鲍叔牙,二人同去行商,到分金
老债王格罗斯本周冲击美国邮票拍卖纪录 原因:年轻人不玩了 - 天天要闻

老债王格罗斯本周冲击美国邮票拍卖纪录 原因:年轻人不玩了

财联社6月11日讯(编辑 史正丞)曾被喻为美国“债券之王”的知名基金经理比尔·格罗斯(本名叫威廉·韩特·格罗斯)将在本周举行一场盛大的邮票收藏拍卖,有望将美国的邮票拍卖价格纪录翻一倍有余。在被问及为何要把珍贵的收藏投入拍卖市场时,老债王直言不讳地表示:现在的小孩已经不玩邮票了。冲击美国邮票价格纪录受到家...
八十年代的南昌人间烟火气,我们曾经的生活是这样的 - 天天要闻

八十年代的南昌人间烟火气,我们曾经的生活是这样的

这里是八十年代的南昌百货大楼内部的照片,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去百货大楼买东西时的样子吗?这里是八十年代南昌电视机厂生产调试线,当时谁家要是能有一台这样的电视机,那是很了不起的,四十多年后的我们现在几乎不再看电视了。
知县屡次遭到上级为难,皇帝得知这件事后,最后将知县连升数级 - 天天要闻

知县屡次遭到上级为难,皇帝得知这件事后,最后将知县连升数级

清朝时期,一知县总被上级打压,根本无法出头。不仅如此,他还总是被人陷害。但即便被人欺压,他也从没有屈服过。当乾隆得知这背后的真相后,直接“出击”,将这名被“欺负”的官员连升数级。直接高过了曾经欺负他的官员。实在解气!这名官员为何总是被欺负?
纵览热点|“辛追夫人”数字形象被网友质疑是复原专家按自己面容复刻,湖南博物院:已关注到网上讨论,感觉可笑 - 天天要闻

纵览热点|“辛追夫人”数字形象被网友质疑是复原专家按自己面容复刻,湖南博物院:已关注到网上讨论,感觉可笑

制作/王悦 纵览新闻见习记者 尹鑫  记者 尹鸣 近日,湖南博物院首次公开发布“辛追夫人”3D数字人形象。但有部分网友称,“辛追夫人”的面容尤其是鼻子与主导该项目的中国颅面复原专家袁中标极为相似,怀疑专家是按照自己面容对“辛追夫人”的面容进行的复原。11日上午,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
河北山海关:“百年山桥”道岔生产忙 - 天天要闻

河北山海关:“百年山桥”道岔生产忙

近日,随着国内一些重要铁路及地铁项目有序推进,承接铁路道岔生产任务的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工人们正保质保量加紧生产,助力中国铁路交通建设。中铁山桥始创于1894年,生产的道岔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6月11日,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人在道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