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离开八道湾,为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2022年06月26日23:36:24 历史 1136

1921年9月,周建人离开了兄弟三家人共同居住的北京八道湾大宅子,只身到上海发展去了。

为什么才住进来不到两年就要走呢?多少有点无奈、被迫的意思。


不同于大哥鲁迅和二哥周作人,周建人是三人中最后一个来到北京这座大城市的。

他一直在绍兴老家陪伴着母亲。直到1919年底,才与周家其他人一并来到北京,搬进了八道湾11号宅院。

当时的鲁迅在教育部工作,周作人则在北大教书,此外,他们在各大学也有兼课,因此收入颇丰。

暂时没找到工作的周建人深感自己学历和学识不够,就到北大旁听社会哲学的课程去了,间或写些生物学和民俗学方面的文字,在《新青年》等处发表。

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离开八道湾,为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 天天要闻

当时的周建人已过而立之年,是三个孩子(长子早夭)的父亲。

他的妻子是二哥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的妹妹羽太芳子。她是1912年从东京来到绍兴,陪伴刚刚分娩完的姐姐的。

芳子当年15岁,而周建人24岁。

据说二人的婚事是由信子夫妇一手策划,“逼迫加诈骗成局”的(鲁迅语):先将周建人灌醉,然后将芳子推入其房间,造成既成事实。

简直是一场阴谋。

不过婚后,小两口倒也还算合得来,孩子们也接二连三地出生了。

然而事情在他们搬到北京后渐渐发生了变化。

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离开八道湾,为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 天天要闻



为何突然离开了八道湾?

周建人丢了绍兴的工作来到北京,在旁听课程的同时也阅读很多进步书籍,这是他在努力提升自我、向两个哥哥看齐的表现。

然而这样的举动在胸无半点墨的信子姐妹看来是无法理解的,她们这样抱怨道:“这么大年纪还要去上课,多丢人……”

眼看着鲁迅和周作人在北京文化界做得风生水起,赚得又多,芳子越来越觉得自己这个丈夫贫穷且无能,经常给他脸色看。

信子更是不给周建人一点面子,经常指使他做家务,动不动就训斥道:“慢得像虫爬”、“木乎乎,木手木脚的中国人!”

善良老实的周建人一直选择忍让与沉默。没想到两姐妹更是变本加厉起来。

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离开八道湾,为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 天天要闻

羽太信子

有一天,周作人夫妇和芳子要到郊外去游玩,周建人欲同行。

当他刚准备迈入汽车,芳子竟然斜着眼冷冷地说:“你也想去吗?钱呢?”坐在一旁的周作人不发一言。这让周建人顿感颜面扫地。

随着诸如此类的事情越来越多,周建人渐渐难以忍受,他央求大哥二哥给自己找份工作,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妻子孩子。

于是鲁迅给蔡元培写了两封信,请求其帮自己的弟弟找份工作。而周作人也给胡适写了信。

就这样,周建人收拾行囊出发了,这个年纪最小的弟弟,成为周家三兄弟中第一个离开八道湾的人。当时芳子怀着他们的第四个孩子,也就是后来的周丰三

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离开八道湾,为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 天天要闻

青年周建人

周作人先到杭州教了几年书,后来又去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

他原以为,离开那个令人窒息的家,自己又开始挣钱后,日子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他期望的那样明朗起来——在排挤走了自己后,羽太信子很快又将矛头指向了大哥鲁迅。

不到两年的时间,鲁迅也被迫离开了八道湾,而且与周作人彻底决裂了。

两年,仿佛是周家一个无法打破的时间魔咒。

至此,整个八道湾周宅只留下了一个中国人。

回想当年在日本留学时,鲁迅和周作人给在家留守的三弟许下诺言:有福同享,永不分离。

这事仿佛昨天才发生,而转眼间,蔷薇色的梦已经破碎,失去了色彩。

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离开八道湾,为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 天天要闻

后来,周建人与芳子的婚姻,也演变成了一出人间悲剧。

始于畸形的期盼,本就是黑色土壤中开出的花,又没有精心地培育,其强行结出的果实只会酸涩无比。


在上海另组家庭

周建人在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工作,所长是王云五。王的管理以严厉著称,他用国外进口的打卡机考勤,要是有人迟到,将被罚扣薪金,甚至开除。

周建人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着,还经常带稿子回家熬夜加班。

但是因为资历尚浅,他的薪水只有每月八十元。

他开始按月给家里寄去三十元,但芳子嫌不够,仍然不断催逼,他只有又增加二十元,每月寄去五十元。

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离开八道湾,为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 天天要闻

王云五

周建人给芳子写信,希望她带着孩子来上海与自己团聚,然而信子不让芳子去,劝她道:

你们几口子在北京,有大房子住,吃喝不愁,还有大伯二伯养着。上海物价高,周建人一个小职员薪水那么低,你们过去肯定不好过……

于是芳子动摇了,她不愿意去上海,任凭丈夫如何写信相邀。甚至都不去上海看望一下。

鲁母对此深感不满,曾多次在亲友面前说过:“女人出嫁,理应和丈夫一道过日子。哪有像三太太不跟丈夫却和姐姐在一起的道理。”

后来,周建人积劳成疾,身边又没人照顾,得了肺结核,仍然硬撑着去上班。

就这样一直拖到1925年,周建人与芳子的婚姻等于名存实亡了。

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离开八道湾,为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 天天要闻

在最无助的时候,周建人以前在绍兴的学生王蕴如出现了。二人逐渐产生感情,并结合了。

他们后来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周建人仍然每月给北京家中寄去生活费,因此他和王蕴如过得非常拮据。

好在大哥鲁迅知道他生活困难,经常给他资助。如鲁迅日记记载,1926年9月11日:“上午托伏园往中国银行汇泉二百于三弟”;1927年1月8日:“汇寄三弟泉百”。

1927年10月3日,鲁迅携许广平抵达上海,打算定居下来。这样也好和周建人家互相有个照应。

他们一开始分开住,后来搬进了同一间宅子,直到中日“一·二八”事变爆发,宅子毁于战火,才又分开来住。

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离开八道湾,为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 天天要闻

前排右起:鲁迅、许广平、周建人 摄于上海

这段时期直到鲁迅逝世,周建人得到了大哥的诸多关照:

鲁迅经常给周建人钱,用于给孩子们交学费或生活上的补贴等等;战事摧毁了商务印书馆,周建人失业,鲁迅又托许寿裳和蔡元培出面,请求王云五继续聘用周建人。

而周建人一家也给了鲁迅家很多照顾。鲁迅和许广平刚到上海,就是他们帮忙一起找的房子;许广平生下周海婴后,由于缺乏育儿经验,王蕴如也给了很多帮助。

鲁迅生命的最后这些年,确实感受到了“兄弟怡怡”之温情,这也适当抚恤了他因周作人而备受伤害的心吧。

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离开八道湾,为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 天天要闻


与八道湾的家人断绝关系

1936年,也就是鲁迅去世那年的12月,是周家老母鲁瑞的八十大寿。因丧失长子而悲痛万分的鲁瑞特别希望小儿子能回北京看看自己。

于是周建人带着王蕴如第一次回到了北京。他们也想借着这个机会,宣布二人的婚姻之实,同时也结束与芳子那不幸的婚姻。

然而寿宴却不在鲁母住的西三条举办,而是在八道湾。于是王蕴如没有出席,只有周建人一人去了。

没想到却发生了非常惊险的一幕:

当周建人向母亲祝寿致礼时,他与芳子生的次子周丰二突然从屋内冲了出来,手持一把军刀。

一边口称为母抱不平,一边向周建人砍去,还好众亲友立刻夺下了他手中的刀,才平息了这一“血案”。

从那以后,周建人才狠心切断了与八道湾那个家的一切关系,并不再寄钱回去。

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离开八道湾,为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 天天要闻

周建人与王蕴如

对于兄弟二人都另娶的情况,周作人是非常生气的。他痛切地称之为“家风不正”,认为他们是在纳妾,而且还将沉重的负担丢给了自己。

朱安还好,鲁迅会寄生活费给她;而芳子和她的三个孩子,却几乎都是周作人一人在养活着。

他曾写信给周建人,指责他遗弃羽太芳子而和王蕴如同居:

“王女士在你看得甚高,但别人自只能作妾看,你所说的自由恋爱只能应用于女子能独立生活之社会里,在中国倒还是上海男女工人搿姘头勉强可以拉来相比,若在女子靠男人蓄养的社会则仍是蓄妾,无论有什么理论作根据。”

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离开八道湾,为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 天天要闻

抗战时期,出任伪职的周作人依仗日寇的势力,让北平的日本使馆通知上海领事馆,向王云五下令,从周建人的薪水中扣出一半来,直接汇付给周作人。

这是周海婴记录在自己回忆录中的事情。

周建人五口之家,生活更是艰辛不已。但他始终保有着民族气节,在日寇的种种威逼利诱下,始终不愿意与之合作。

他积极参加救亡运动,多次在救亡运动上签名。尽管他生活困难,身体又多病,需要钱,但他坚决不为日本人做事。

孩子遇到生病,若非重症,决不去医院。

他们一家子,就是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中支撑着。据资料记载,自从周作人背叛民族后,周建人就与他断绝了联系。

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离开八道湾,为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 天天要闻

许广平携周海婴与周建人一家



在新中国,兄弟二人境遇天差地别

1941年,对于周建人来说是个悲痛的年份。因为他的小儿子周丰三开枪自尽了。

据周海婴说,周丰三是个很有正义感的孩子,始终关心着国家安危。

他眼看自己的二伯背叛国家背叛民族,心里非常着急。经常苦苦相劝,二伯都听不进去。最终他只有以死相谏,白白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而也有学者持不同的观点。倪墨炎在《中国的叛徒与隐士:周作人》中明确地表示,丰三的自杀大部分原因来自家庭纠纷。

他从小缺乏父爱,想不通父母为何会闹到今天这一步,父亲为何要与他们断绝关系。

无论怎样,这都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他没有罪过。他是父母悲剧婚姻的牺牲品。

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离开八道湾,为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后,周作人与周建人的境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沦为阶下囚,一个重获新生。

1949年8月,出狱后的周作人回到了北京八道湾。但他没有获得公民权,不能出头露面。

政府念他精通多种外语,请他翻译外国书,但发表时不能用自己的名字,只能用大家不熟悉的笔名,如“周遐寿” “周启明”等。

由于家里人口众多又年老多病,从1949年11月-1952年3月这两年多的日子里,67岁的周作人竟写了908篇文章,以赚取稿费养家。

但收入仍然很少,而且不稳定。晚年国内自然灾害时,他不得不给香港友人写信,乞求食物和药品,活脱脱一个悲哀的老年“乞食者”。

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离开八道湾,为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 天天要闻

老年周作人与小孙子

而周建人呢,在建国后地位一跃而上,先后出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浙江省省长等职,还当选为中央委员。

1965年,周建人当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978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副国级干部。

在新中国,兄弟两同在一城,却没有来往。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出周建人帮助过周作人,或周作人寻求过周建人的帮助。他们就像路人一样。

可悲的周作人,一生竟然跟两个亲兄弟都闹到决裂的地步。

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离开八道湾,为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 天天要闻

老年周建人



结局

周建人在晚年撰写了一本《鲁迅与周作人》一文,谈起过自己和周作人的一次偶遇:

“全国解放后不久,有一次,我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突然面对面地碰到周作人。我们都不由自主地停了脚步。

他苍老了,当然,我也如此。只见他颇凄凉地说:‘你曾写信劝我到上海。’‘是的,我曾这样希望过。’我回答。

‘我豢养他们,他们却这样对待我。’

我听这话,知道他还不明白,还以为他自己是八道湾的主人,而不明白,其实他早已只是一名奴隶。

这一切都太晚了,往事无法追回了。”

可能这就是兄弟二人有生之年的最后一次对话,如此耐人寻味,又有些悲哀。

历史就是这么的无情,人的命运就是这样的难测

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离开八道湾,为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 天天要闻

最后说说周建人悲剧婚姻里主角们的结局吧。

他的第一位夫人羽太芳子(建国后法院判二人离婚成立)一直和姐姐信子住在北京八道湾,病逝于1964年。

他的次子周丰二,后来在中学当数学老师,与妻子有一继女周玲,女婿是梁启超之孙梁任堪。

他与父亲断绝关系后,终生都不再与之往来,与母亲和二伯一家一起生活,于1992年病逝。

他的长女周鞠子,当年没有参与声讨父亲的活动。因此周建人后来一直偷偷给她往祖母那里寄生活费。她一直跟母亲生活,学的是音乐。

结婚后跟丈夫到唐山定居,不幸死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离开八道湾,为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 天天要闻

右:周鞠子(也叫马理)



若不是因为善良,周建人不会任人摆布结下非自己所愿的婚姻;若不是因为善良,周建人不会选择忍让,放弃提升自我的机会,默默离开八道湾去外地拼命工作;若不是因为善良,周建人不会允许妻子和孩子不来自己身边生活,从而酿下后来一系列的悲剧……

再反观鲁迅与周作人呢?似乎更甚:一个被赶出家门,与兄弟决裂,含恨早逝;一个被当作赚钱工具,最后犹豫变节,成为民族叛徒。

三兄弟都为被过度透支的善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只留给后人无限的感叹与唏嘘。

善良,本是人所应具有的美好品质,但我们不能让它被恶人利用,并过度透支。我想,这是值得每个人去思考的问题。

(全文完)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雪梨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非常感谢!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被过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离开八道湾,为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四人赛题库-隋朝 - 天天要闻

四人赛题库-隋朝

隋朝(581年—618年),创建者是隋文帝杨坚,建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第二任皇帝隋炀帝杨广迁都洛阳。隋朝仅仅持续了38年,虽然统一了全国,疆土也扩大了不少,但大事不多,存在感不强。隋朝虽然年数不多,但皇帝不少,前后经历了五个皇帝,比较出名的是两个皇帝,杨坚和他的儿子杨广。
古代人都“卖身葬父”,为什么不自己挖坑埋了?背后其实大有原因 - 天天要闻

古代人都“卖身葬父”,为什么不自己挖坑埋了?背后其实大有原因

文丨微生晓芸编辑丨微生晓芸前言估计大家在电视剧里都看到过一个很奇怪的场景,那就是“卖身葬父”。有些人都是因为要钱处理家人的后事,所以就签订了“卖身契”,成为了丫鬟仆人。但是这也让人觉得奇怪,只是挖个坑而已,为什么不自己动手挖一挖?实际上背后大有原因。为何“卖身葬父”?
孙亮之死: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 天天要闻

孙亮之死: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于是孙亮就推断出是小黄门陷害保管员,小黄门不服,孙亮说:“如果这粒老鼠屎是早就在蜂蜜里,那么内外肯定全都是湿的,那就证明是保管员保管不善;如果是新放进去的,肯定是外湿内干,那就说明是被人新放进去的!”
看看2023年广州考古有啥新发现 - 天天要闻

看看2023年广州考古有啥新发现

5月17日,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局)指导,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主办的“寻迹羊城——2023年广州考古新发现”展览在南汉二陵博物馆正式开展。“寻迹羊城”系列原创性考古新发现展,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加强考古出土文物...
学历史、制作蚕丝扇,小学生探索唐代服饰文化 - 天天要闻

学历史、制作蚕丝扇,小学生探索唐代服饰文化

极目新闻记者 王媛通讯员 曾偲偲 饶思行 何苗5月17日,在武汉市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学校的唐代服饰文化体验活动上,一二年级的学生们学习唐代服饰的历史文化,通过亲身实践,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和劳动创造的美好。学生们通过一场精心设计的行前一课,跟随研学导师的引导,穿越时空,回到了盛唐时期。通过多媒体展示和生...
邓通被相师预测贫困饿死,汉文帝不信邪,结果却助推这个结果 - 天天要闻

邓通被相师预测贫困饿死,汉文帝不信邪,结果却助推这个结果

我们提到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时,总是绕不开文景时期民间积累的财富。尽管汉文帝确实在自己的生活上比较节俭,但他在某些人身上也是很奢侈的,比如他宠幸的邓通。1.受到赏识邓通是蜀郡南安县人,因为会持棹摇船在宫中当“黄头郎”,即管理船只的小吏,因头戴黄帽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