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是西晋末年一场由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政治动乱。从元康元年(291年)持续至光熙元年(306年),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内战,祸及全社会,造成了大量破坏,也加剧了西晋的统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乱期间,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反晋并建立割据政权,最终于建兴四年(316年)灭亡西晋,入驻中原。之后晋室遗族于南方建立王朝,史称东晋。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
中国古代史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因为东晋与十六国南北分裂的局面,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南北朝时期,直到589年隋灭陈之战后,中原地区才由隋朝再度统一。
晋元帝司马睿(276年-323年1月3日),东晋的第一代皇帝。字景文,为司马懿的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母为琅邪王妃夏侯光姬。
司马睿于太熙元年(290年)袭封琅邪王,曾经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的战役,但由于作战失利,司马睿离开洛阳,回到封国。晋怀帝即位后,司马睿被封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后来在王导的建议之下前往建康,并且极力结交江东大族。晋怀帝被俘遇害后,晋愍帝即位,后晋愍帝被俘,司马睿在晋朝贵族与江东大族的支持下于建武元年(317年)称晋王,建武二年(318年)即帝位,为晋元帝。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之乱爆发,晋元帝因忧郁过度而过世。
司马炽(284年-313年3月14日),字丰度,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西晋第三位皇帝(307年—311年在位),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晋惠帝司马衷异母弟,母为王媛姬。
晋怀帝天姿清劭,少著英猷,初为散骑常侍,封为豫章王。晋惠帝在位,拜镇北大将军,册为皇太弟。永嘉元年(306年),即位为帝,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在位期间,五胡乱华开始萌动,皇室权力斗争日渐严重。永嘉五年(311年),密诏苟晞讨伐司马越,导致东海王司马越病逝,太尉王衍为石勒败于宁平城。汉昭武帝刘聪趁势攻破洛阳,制造永嘉之乱,俘虏晋怀帝,以为仪同三司,封会稽郡公。
建兴元年(313年3月14日),为刘聪所毒杀,时年三十岁。
司马伦(?-301年4月13日),字子彝,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其中一王。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母柏夫人。魏嘉平间封安乐亭侯,后改封东安子,拜谏议大夫。
晋武帝司马炎建国后,封琅邪郡王。时坐使散骑将刘缉买工所将盗御裘,廷尉杜友正缉弃市,伦当与缉同罪。晋武帝以伦为血亲,下诏赦免。历任行东中郎将、宣威将军。咸宁中期,改封于赵,迁平北将军、督邺城守事,后进安北将军。元康初年,改任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守镇关中。因他刑赏不公引致氐羌反叛,于是被召回京,拜车骑将军太子太傅。深交皇后贾南风(晋惠帝皇后),为贾后所亲信。求录尚书、尚书令等职,但在大臣张华、裴頠反对下不可。
贾后谋害愍怀太子司马遹,使他失去太子之位。时伦领右军将军。有人企图策动政变废贾后复立太子,但司马伦怕太子复立后对付曾是贾后一派的他,他于是泄露此事,使政变失败,而更力劝贾后尽早谋害太子,以绝众望。
太子遇害后,伦发动政变,以为太子复仇为名,废贾后为庶人,幽禁于建始殿更把她运去金墉城。伦更矫诏自为使持节、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王如故,体制一如司马懿、司马昭辅魏之故事。例如其子司马馥封为前将军,封济阳王。另一子司马虔为黄门郎,封汝阴王。
淮南王司马允起兵讨伦失败后,司马伦加九锡,增封五万户。
司马伦矫诏晋惠帝禅位,自称皇帝,专惠帝为太上皇。改元建始。由于滥封爵位过甚,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
三月,齐王司马冏起兵反司马伦,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常山王司马乂等支持。司马伦兵败。初被困于金墉城,后被赐死。
司马越(?-311年4月23日),字元超,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是晋宣帝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高密文献王司马泰的长子。司马越是八王之乱中的最后一王东海王,他的死意味着八王之乱的终结。
司马越初任骑都尉,后迁散骑侍郎加侍中,历任散骑常侍、辅国将军、尚书右仆射等职,并因参与诛杀杨骏受封五千户侯,不久复任侍中,加奉车都尉,晋爵东海王。永康初年(300年)加中书令,又升任司空兼中书监。
在八王之乱后期,司马越先后击败了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诸王的势力开始掌控西晋政权,并在晋惠帝死后立太弟司马炽为皇帝,是为晋怀帝。司马越自任太傅辅佐朝政,辅政期间不思团结官员一致对外,反大权独揽,杀戮朝臣,弄得人人自危,各方纷纷起兵讨伐。司马越自请出征石勒,永嘉五年(311年)司马越在项城忧惧而死,至此八王之乱终结。东晋年间追谥孝献。以元帝之子司马冲袭封,
汝南王司马亮(?-291年),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其中一王,字子翼。晋宣帝司马懿第四子,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之弟、武帝司马炎之叔。八王之乱中首位登场的王。
司马亮初封万岁亭侯,后改封广阳乡侯、祈阳伯历任东中郎将、散骑常侍、镇西将军等职。西晋建立后,先封扶风王,后改封汝南王,先后担任骑司马、抚军将军、卫将军、宗师等。咸宁三年(277年),升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等要职,镇守一方。不久,司马亮入朝任太尉、录尚书事兼任太子太傅。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病重,有意托孤于司马亮,但在杨骏阻挠下并未成功。元康元年(291年),杨骏被杀后,司马亮入朝任太宰,与卫瓘分掌朝政,大肆封官却失去人心。不久,司马玮矫诏将司马亮杀死。司马玮被杀后,朝廷下诏给司马亮平反,赐谥号为文成。
齐王司马冏(?-302年),字景治,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其中一王。他是西晋宗室、大臣,晋文帝司马昭之孙,齐献王司马攸次子,晋武帝司马炎之侄“八王之乱”参与者之一。
其父司马攸死后,袭爵齐王,历任散骑常侍、左军将军、翊军校尉,联合赵王司马伦废杀皇后贾南风,为宠臣孙秀所排挤,出镇许昌。司马伦篡位后,拜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首倡大义,联络河间王司马颙等人讨灭司马伦,迎接晋惠帝复位,拜大司马、辅政大臣,加九锡。权倾朝野,骄奢淫逸,大失人心。
永宁二年(302年),拥立清河王司马覃为皇太子自领太子太师,打算长期专政,遭到司马颙和翊军校尉李含上表反对,后被长沙王司马乂所杀。皇太弟司马炽即位为晋怀帝后,对司马冏予以平反,追赠侍中、大司马、齐王,谥号武闵。
司马玮(271-291年7月26日),字彦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西晋宗室大臣,晋武帝司马炎第五子,晋惠帝司马衷异母弟,母为审美人。
咸宁三年(277年),司马玮初封始平王,起家屯骑校尉。太康十年(289年),册封楚王,出任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晋惠帝继位,司马玮迁卫将军、北军中候、侍中、太子少傅。
元康元年(291年7月26日),司马玮得知太宰司马亮、太保卫瓘建议返回封国,带兵发动叛乱,兵败被杀,时年二十一岁,获赠骠骑将军,谥号为隐。
封其子司马范为襄阳王,授任散骑常侍。后来,司马范被后赵皇帝石勒杀害。
司马颖(279年-306年),字章度,司州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他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其中王,晋武帝第十六子、晋惠帝及楚王司马玮之弟晋怀帝之兄、晋愍帝之叔父。
太康十年(289),他封为成都王。元康九年(299年),因结怨于贾谧,他外放为平北将军,镇守邺城。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后,他联合齐王司马冏传檄讨逆。太安元年(302年),面对齐王司马冏专权,他联合河间王司马颙起兵反对。
太安二年(303年),他联合司马颙合谋害长沙王司马乂,迫使东海王司马越退出,自领丞相、皇太弟,达到权力顶峰,遭到大将军王浚与司马腾讨伐,带着晋惠帝逃离冀州。太宰司马颙执政,废其皇太弟之位,遗回成都。
光熙元年(306年),兵败,他随顿丘太守冯嵩押入邺城,为范阳王司马虓、长史刘舆矫诏赐死,时年二十八岁。
司马乂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其中一王。永宁元年(301年),齐王司马冏等起兵讨伐篡位的司马伦,司马乂率军响应,因军功升任抚军大将军,复封长沙王。次年,司马颙起兵讨伐齐王,司马乂在洛阳将齐王捕杀。太安二年(303年),司马乂被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杀害,年仅28岁。
司马颙(?~306年),字文载,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三弟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太原烈王司马瑰之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堂兄弟,西晋宗室、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
司马颙初袭封父爵,咸宁三年(277年),改封河间王,少年时有名声,轻钱财厚待贤士。晋武帝赞叹其为藩王的表率。赵王司马伦篡位时,司马颙响应齐王司马冏起兵,因功授任侍中、太尉,加三锡之礼。
永宁二年(302年),李含假称受帝密诏说服司马颙讨伐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任太宰、大都督、雍州牧,后又废太子司马覃,立成都王司马颖为皇太弟。
永兴三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率义军讨伐司马颙,司马颙接连挫败,义军逐占据关中,司马颙保守孤城。同年,司马越以诏书征召司马颙入朝任司徒之职,司马越之弟南阳王司马模派将军梁臣将司马颙掐死,他的三个儿子也一同被杀。
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
其祖父陆逊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东吴大司马。陆云少聪颖,六岁即能文,被荐举时才十六岁。吴亡,不受重用,与其兄隐退故里,十年闭门勤学。
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陆机和陆云来到京城洛阳。初时由于谈吐有吴国乡音,受时人嘲弄,陆氏兄弟不气馁,访得太常张华,张华颂之:“伐吴之役,利获二俊。”,并介绍给刘道真,日后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
后陆云任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谏,经常批评吴王弊政,颇受司马晏礼遇,先后曾任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清河内史等职。
兄陆机死于“八王之乱”而被夷三族后,陆云也为之牵连入狱。尽管许多人上疏司马颖请求不要株连陆云,但他最终还是遇害了。时年四十二岁,无子,生有二女。由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司马宗(?-326年),字延祚,晋朝宗室,晋宣帝司马懿第四子汝南王司马亮第四子。
元康年间,司马宗被为封南顿县侯,再进爵为南顿公。他因讨伐刘乔有功,进封为南顿王,增邑五干户,加上以前的封邑进至万户,出任征虏将军。他
与三兄西阳王司马羕一同过江,两人与侄儿汝南王司马祐、琅琊王司马睿与及彭城王司马纮五位晋朝宗族王渡过长江,最后于建业(今南京)建立东晋而被称为“五马渡江”。他因拥戴晋元帝登基即位,成为东晋开国功臣,拜左卫将军。
平定王敦之乱后,他受到权臣庾亮排挤,迁骠骑将军,心有不悦,联合右卫将军虞胤图谋不轨,被御史中丞钟雅所奏,反抗抓捕,战败被杀。咸康年间,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