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出来的中国历史:雷同的事件重演、截然不同的历史结局

2021年08月17日15:47:02 历史 1265

本文开篇先列个小谜语:“历史上什么东西越削越大、越削越强?”答案其实就是“削藩”。

“削藩”自然是站在统治者角度而言,这可不像东北人动不动就来一句的“我削你”,因为这里说的“我”只是实施主体、未必就是实际的统治者;在各方都自认正统的多头局势下,相对应的敌方势力就是“藩”、我削你你削我甚是热闹,最终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削”出来的中国历史:雷同的事件重演、截然不同的历史结局 - 天天要闻

我国历史最神奇的地方莫过于非常有“韵律感”、存在着不断的“历史重演”;而雷同韵律下又总会在恰当的节点里产生点“变奏”,最终令我们的历史阶段完美地向前推进、从而形成了磅礴优美的“历史交响诗”。若说这交响诗的内容,直白地说就是“削”。很幸运地、我国历史总体上是“越削越大、越削越强”,这又是怎样的过程呢?

“交响诗”嘛,通常得分四个乐章;实际上我国社会制度的历史演变也确是分为四个部分、与简单粗暴的“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区别还是很大的!严格说,这四个篇章得是“封建-封建集权-中央集权-共和”,这过程中的确有过无数次“互削”式历史重演,然而任一个“间奏或变奏”的出现、却总会让历史朝向了正确方向,这才有了今日融洽的大一统局面。

“削”出来的中国历史:雷同的事件重演、截然不同的历史结局 - 天天要闻

封建时期:两次分封与集权制度的最初形成

由于我国有明文纪年的历史始于西周时期(即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这之前的“奴隶制”阶段确实难以归入“正史”,我们只是不能否认这过程的曾经存在罢了。从严谨的丹青角度上看,中国历史“一开始”就是封建社会、之前阶段仅为“史诗式”文化,跟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类似——所谓“史诗”,就是允许虚构的文学成分存在,当不得信史。

二千多年前,武王灭商后曾有过第一次分封,这时期分封的多是武王的亲属和功臣,当中又以“三监”(管叔蔡叔霍叔三位“皇叔”)势力最大。歌谣都有唱:“三个和尚没水喝”,很快、这“三监”就引发了动乱,继而有了周公东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再次分封时就留了心眼:姬姓宗室诸侯为主体“藩篱”、在封地划分上对功臣诸侯形成了制约,同时以《周礼》来维系宗室体系的稳定。西周王朝“削三监”带来了中原的一统,这就是“越削越大”。

“削”出来的中国历史:雷同的事件重演、截然不同的历史结局 - 天天要闻

分封诸侯,真正的“封建”时代

随着诸子百家思想的发展,后期的周王室日渐礼崩乐坏、“兵家诡道”开始占据上风,于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开始尔虞我诈相互竞争、周天子彻底成了傀儡。在数百年逐鹿中原的“互削”过程中,秦国这“间奏”成了最后的大赢家、这就是“越削越强”;秦始皇清楚“分封”为一切混乱的根源,于是破天荒地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以帝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初步诞生。

封建集权:中央集权与分封并存的时期

为何说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度仅是“集权制”的雏形呢?我相信秦始皇本人绝不这么认为、只是碍不住历史的车轮转得太快,秦王朝终“二世而亡”。接过秦烂摊子后的刘邦一时间难以消化暗流涌动的多方势力,只好无奈开“历史倒车”回到了分封上面,这就让秦时的集权制度仅是昙花一现、只能称之为“雏形”了。有句话可以证实刘邦的“无奈”,因为他心里清楚分封后会带来什么、竟在临终前留下了“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的神预言!

“削”出来的中国历史:雷同的事件重演、截然不同的历史结局 - 天天要闻

刘邦的“神预言”

果然正如刘邦所料,先有周勃诛灭诸吕、助代王刘恒登基为文帝;后有周亚夫汉景帝刘启平定削藩带来的七国之乱,以上就是汉朝初年削藩、给分封制“擦屁股”的首次历史重演。既说到”韵律感“,这样的历史重演自然就不会只有一次,至少得三拍或四拍重复过才能出现“变奏”、合格的音乐家们都这么做。

真正让集权制度跃升为主体的政策是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就是说、此后相当长的历史其实是“中央集权与分封并存”的时期,只是封地上的王侯不会再对中央政权产生较大威胁而已。许多时候,有些王侯被分封后都懒得到封地去,除非被贬下放;比如宋朝的“端王”赵佶(宋徽宗),他登基前的封地就在广东端州(肇庆市),但赵佶是不会有事没事千里迢迢跑到岭南去的,这跟从前分封的那种“藩王”有着体量和本质上的区别。

“削”出来的中国历史:雷同的事件重演、截然不同的历史结局 - 天天要闻

由于分封制不间断的局部存在,历史上确实也发生过不少侯王、藩王作乱事件,正如“历史重演”得至少三四拍才能出现“变奏”、最后的这个变奏就落在了明朝初年。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与刘邦类似,他也无奈地“开历史倒车”分封了藩王、将削藩和集权统一的任务留给了后人。这时候,继任的建文帝朱允炆就没有汉景帝那样的好运了,他的统治竟然被作为藩王的朱棣倾覆,奏响了历史上削藩事件的“变奏最强音”!——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汉景帝的成功削藩巩固了集权制度的根基,而朱棣“变奏”的成功则成功巩固了明朝初年的中国疆域;因为截然不同的历史结局、我国历史始终都在朝向好的一面发展;假若朱棣的“靖难之役”失败,就凭朱允炆那点才能、明朝北疆能不能保住还是未知数呢!

“削”出来的中国历史:雷同的事件重演、截然不同的历史结局 - 天天要闻

明成祖:“反削藩”形成的大一统政权

中央集权:塔尖上的权力巅峰

清王朝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因为自努尔哈赤起家开始、他们的政权在短短时间内就经历了“奴隶-封建-集权”的快速演变,最后定格在完完全全的“中央集权”之上、不再存在任何地方分封势力!尚在东北时,这帮金人还是农奴势力,进关后曾分封过“平西王平南王……”之类藩王;康熙帝削藩后,雍正帝最终以“军机处”将权力稳稳攥在了手里,此后的清朝步入专制统治的巅峰、史上再无其右。

不过,“塔尖上的权力巅峰”也绝非好事,因为高处不胜寒、一旦塔基烂了塌了,这样的孤家寡人也将再无处立足!清亡后的溥仪就因为失去了一切宗室势力,依仗外敌扶持的政权注定是站不住脚的。针对中央集权的“塔尖”特征,孙中山只需集中火力炮轰其塔基,最上头的统治就岌岌可危了;古语说就是“擒贼先擒王”、他对付的不再是含有分封势力的“九头蛇”。

“削”出来的中国历史:雷同的事件重演、截然不同的历史结局 - 天天要闻

在封建集权时期,一个政权就是具有集权主脑的多头势力体系,所以汉朝到宋朝之间难以出现刘邦式的政权颠覆者,因为这确实不好对付!朱元璋的成功,并非因为他自己就能“削”掉这样的多头势力、而是因为他幸运地站在了民心所向以及冷热兵器的交替时代(体系化的火枪运用最早出现在朱元璋军队里),从而最终获得了角逐的胜利。

真假共和:最适合中国的制度博弈

清亡后至今、我国的体制都属共和制,区别是基于议会制的共和还是基于全体人民的共和。在北洋政府时期,组成所谓议会的实际上就是各地军阀势力,这跟过去的藩王并无多大区别,后来的“北伐战争、改旗易帜”本质上就雷同于古时候的“削藩”,只是打着的旗号高大上了很多,蒋某人也因此被推上了总统宝座。

众所周知,“蒋家王朝”顾名思义地就是挂着共和羊头卖专制狗肉的独裁政权,这说明代表基于小圈圈地方势力的假共和是不适合我国的。即便在解放战争时期,蒋家王朝内部依旧存在体系不一的各方“藩王”势力,如“川军、滇军、桂军、西北军……”等等,他们都只是名义上归顺于蒋家王朝,跟过去的春秋诸侯并无多大差别。

“削”出来的中国历史:雷同的事件重演、截然不同的历史结局 - 天天要闻

本质上说,解放战争也是一次擒贼先擒王的“削藩”战争:通过三大战役打掉了老蒋的嫡系中央军,其他“藩王”也就无所依归、最后只能向我党投降、投诚。站在我方政权的角度、各派系军阀何尝不都是“藩”?毕竟他们都是基于共和体制的“分封”势力、同时也是“假共和”的铁证。

蒋家王朝崩塌了、“同志仍需努力”,中山先生的共和理念就由我党继续发扬光大。在近代这场“真假共和”的制度博弈中,历史重演的依旧是“削藩”表象的战争,然而这一次,进行“削藩”的却不再是作为主体统治者的一方,这也是历史几千年来的头一遭;如此创造性的结局成了几千年制度演变的注脚,难怪它成为了这首“历史交响诗”的完美终章!

“削”出来的中国历史:雷同的事件重演、截然不同的历史结局 - 天天要闻

不管是“削藩”还是削灭抵抗力量,共同目标还是削掉敌方势力,站在胜利者的角度、这自然就是“越削越大、越削越强”的一个历史过程。“谁削谁”的主体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走向必须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人民,所以当前的我国最该“削”谁?相信全体国人早有共识了吧!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本号将坚持文章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文化史论内容;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面对面丨这座“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楚国墓葬,主人竟是他? - 天天要闻

面对面丨这座“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楚国墓葬,主人竟是他?

椁分九室,面积超过400平方米,填土层层夯实,有台阶21级,如果加上墓园、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遗迹,整个墓园占地面积达2100多亩之广。2024年5月,持续近四年的考古发掘进入到关键阶段,迄今为止科学发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武王墩墓展露真容,墓室的规模和各类精美文物频频刷屏,引发无数惊叹。这...
曹髦之死:用生命将司马氏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 天天要闻

曹髦之死:用生命将司马氏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曹髦,字彦士,他是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王曹霖之子,是司马师拥立的曹魏第四位皇帝。 随着司马昭的权力越来越大,曹髦感受到的威胁也与日俱增,所以内心非常害怕,他曾写过一首诗: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
德国基尔运河年货运量9000万吨,中国京杭大运河是多少? - 天天要闻

德国基尔运河年货运量9000万吨,中国京杭大运河是多少?

京杭运河是举世闻名的伟大水利水运工程,在明清两代500多年的时间里,作为南北漕运的重要通道,对沟通南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到重要作用。清末民初的一段时期,由于铁路的兴建、黄河变迁及社会政治等原因,京河大运河全程的航运几乎完全中断。
为什么不再称呼东南亚为“南洋”? - 天天要闻

为什么不再称呼东南亚为“南洋”?

称呼东南亚为南洋主要源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这个名称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因为东南亚位于中国南部,且与中国隔着南海相望,所以被称为南洋。这个称呼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代表了中国与这一地区的紧密联系和历史渊源。
《庆余年2》被范闲扇飞的那只小虫,才是他必须冒死进宫的原因! - 天天要闻

《庆余年2》被范闲扇飞的那只小虫,才是他必须冒死进宫的原因!

范闲的死讯传到京城时,庆帝气得直跺脚,传召陈萍萍赶紧进宫,其目的应该是责问他保护不力或者是查看事情是否有蹊跷;陈萍萍得到消息后,先是惊得滚下轮椅,后来在面圣时,还想随时触动轮椅上的机关,让有关人员给范闲陪葬;名义上的父亲范建更是不顾君臣礼数,嚷嚷着要皇帝把儿子还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