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2019年09月12日22:52:46 历史 1366

我之前吐槽过《大宋宫词》中宋真宗的龙袍:明明有流传下来的宋朝皇帝常服画像作为参考,可是为什么偏偏要“自立门户”“自主创新”搞出一套四不像呢?

其实啊,在我仔细思考之后,我个人觉得,这事儿导演得负一半责任,另一半责任,还是得清朝人来负。

你可能会会有点惊讶:《大宋宫词》中的龙袍搞错了,为什么要清朝人负一半的责任呢?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宋朝龙袍和其他朝代龙袍不同:它不奢华,样式也和其他朝代区别较大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皇帝们,我们最为熟悉的是身穿衮冕服的形象。比如,我最近一直在给大家推荐唐朝阎立本的名画《历代帝王图》,在这幅图里面,中国早期的皇帝们几乎穿的都是衮冕服: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历代帝王图》局部

所以,我们在影视剧中所见到的秦皇汉武,包括后来的刘备、曹操、孙权甚至是刘禅等皇帝,都是一副衮冕服的形象。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影视剧中的秦始皇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老版《三国》中的刘禅

另一种是以唐朝和明朝为主的圆领团龙龙袍。这种龙袍的主要特色是:第一,领口是圆的;第二,龙袍上绣有龙纹;第三,一般还会搭配上黑色幞头(头顶的帽子)。

比如,现收藏于台北故宫的《唐太宗画像立轴》,就是这样一幅形象: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唐太宗画像立轴》

我们更加熟悉的是明朝历代皇帝的形象,比如同样收藏于台北故宫的明英宗朱瞻基就有一副这样的画像: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朱瞻基画像

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其实也都有类似的画像存世: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朱元璋(右)和朱棣(左)

唐明之间的龙袍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很大。包括明朝中后期的龙袍,也没有脱离明初的规制,只是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十二章纹。

另一种我们最为常见的龙袍就是满清的黄色龙袍。这种龙袍其实也是继承了明朝龙袍的样式,但在领口上改动较大,帽子也从幞头改为了红色的“天坛”帽: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康熙画像

我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在我们的印象中,龙袍要么就是黑色的衮冕服,要么就是绣了龙的衮龙袍。

但是,宋朝皇帝的龙袍和历史上的其他朝代完全不同:它更加朴素,没有任何修饰,朴素到和大臣之间的服饰几乎一模一样。皇帝的帽子也非常奇怪,长长的两个“硬脚”将皇帝的帽子塑造成了“飞机头”。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宋朝皇帝画像

宋朝还有另一种龙袍:皇帝身穿方心曲领的红色龙袍,头戴通天冠。

这种服饰和其他朝代的龙袍相比,也很奇怪。从地位上来说,它的地位接近于其他朝代的衮冕服,一般在比较重大的场合皇帝才会穿;但是从样式上来说,这种服饰的样式和其他朝代的衮冕又完全不同: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宋朝皇帝的通天冠服

因此,宋朝历史剧是“重灾区”,龙袍频频出错是常态

我在上文放出的两章图片,估计大家看了都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奇怪呢?因为很少见。

确实,我见得也不多。比如,在《大宋皇帝赵匡胤》这部电视剧中,赵匡胤穿的龙袍是这样的: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大宋皇帝赵匡胤》剧照

我在之前的很多篇文章里面都说过宋朝皇帝会穿什么样的衣服,大家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这部剧中赵匡胤的龙袍真的是错得离谱。

在《问君能有几多愁》这部电视剧当中,为了剧情需要,唐后主李煜的龙袍以黄、白等明亮的颜色为主,而赵匡胤则穿上了黑色龙袍: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问君能有几多愁》剧照

这部剧的龙袍设计不算差,虽然不符合史实,但是最起码在样式上很好看。这在以前影视剧不注重服饰的年代,已经算是比较良心的设计了。

那有没有即设计良心,又比较贴近史实的呢?

当然是有的。比如前些年被大家吐槽比较多的黄晓明主演的《精忠岳飞》里边,其实宋高宗赵构所穿的服饰就比较契合历史: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精忠岳飞》剧照

老版《水浒》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老版《水浒》剧照

当然了,这两部剧的龙袍都是有瑕疵的。比如,身上的龙袍上有龙纹,这其实是错误的。

老版《水浒》宋徽宗的衣服上也少了一个方心曲领。

那有没有完全契合历史的呢?也有,但是还没有上映——这部剧我已经花了好几篇文章对它进行称赞了,它的名字叫《孤城闭》: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孤城闭》剧照

现代影视剧当中宋朝龙袍频频出错,归根结底,这锅清朝人得背一半

为什么宋朝的龙袍会经常出错呢?我刚才也已经说了:因为相比于其他朝代,宋朝的龙袍有点特殊。

但是,其实啊,清朝人也给我们当代人在拍关于宋朝历史剧的时候造成了不少困扰。

比如在《精忠岳飞》里面,赵构的服饰除了刚才的通天冠服,还有衮龙服: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精忠岳飞》剧照

这种龙袍在唐朝和明朝比较流行,但是宋朝皇帝一般是没有这种龙袍的。

我之前也提过,只有的徽宗朝和南宋后期,宋朝皇室才会在衣服上绣一些花纹。一般情况下,宋朝人是不在衣服上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的。

为什么呢?因为宋朝崇尚简约,衣服上搞这些东西,太俗。

但是,为什么这部剧的导演连通天冠服这种难得一见的服饰都能搞得出来,偏偏在皇帝日常的服饰上出了问题呢?因为清朝人!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赵匡胤画像

比如,这幅画其实就是古代人画的,不是当代人画的。在这幅画中,宋太祖赵匡胤身上穿的就是有龙纹的团龙龙袍,或者你可以叫它衮龙袍。

显然,如果把这幅画当做参考的话,那《精忠岳飞》这部剧中赵构的服饰就是对的。

可是这里许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这幅画虽然是古代人画的,可是是宋朝人画的吗?

非也。许多类似的画,都是清朝人画的。例如,对于宋真宗来说,我们最为熟悉的画像是现收藏于台北故宫的《宋真宗御容》: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宋真宗画像

在这幅画里,宋真宗和其他大多数宋朝皇帝一样,头戴方顶幞头,身穿红色龙袍。

但是,在许多图书里,作者在介绍宋真宗的时候,引用的都是这幅画: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清人画的宋真宗

这两幅画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的龙袍上没有任何修饰,后者的龙袍上分别在双肩、胸口多了一些龙纹饰。这幅画就是典型的清人作品。

当然了,不仅仅是皇帝们的服饰被清朝人搞错了,其实很多宋朝文臣的服饰也被清朝人给搞错了。比如,影视剧中的包拯形象是这样的: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包拯

在这里,包拯身穿金纹蟒袍,看起来十分霸气。这种形象现在也深入人心,成为很多人的记忆。

这种形象其实来自于京剧的包拯形象: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京剧中的包拯

所以,实际上,这种形象也是清朝人塑造的。

在清朝人塑造的包拯形象中,包拯永远是身穿蟒袍的,其他文臣武将或皇帝,不论是哪个朝代,只要是清朝人给他作画,那一般也都是身穿蟒袍或者衮龙服。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对清朝人来说,汉家服饰由于消失已久,脑海中仅存的记忆也只是明朝服饰了。

唐宋相隔过于久远,服饰到底如何,对清朝人来说很难考证。而明清易代,更是让中华服饰断层。清朝人文人画家所能做的,只能是以仅有的记忆将它们赋予到“古人”的画像何戏曲形象当中了。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新版《包拯》服饰也是错误的

我们在读历史和看剧的时候,懂得简单的考证和区分很重要

清朝的绘画给许多人在还原古代服饰,造成了不少困扰。

但是,我刚才其实也替大家总结了一些清朝绘画的特色:第一,清朝人如果画宋朝皇帝或文武大臣的画像,那他们的衣服上一定是有十分显耀的纹饰的。这种纹饰一般取材于明代服饰。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赵匡胤画像

所以,赵匡胤的这幅画像也是错误的。

其次,清朝人画的“古人”,帽子上往往也会有帽正。比如,朱元璋的这幅画就百分百是清朝人画的: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朱元璋画像

我们懂得分辨这些有什么用呢?说没用,当然也没用。说有用,自然也有用。

我觉得这种分辨能力,代表一种文化修为,代表一种审美观。如果你掌握了这种审美观,你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当你发现了一些错误的时候,其实你就可以跟你的孩子或者朋友说出其中的道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的事。久而久之,我们身边就会有更多懂文化、懂历史的人。

不过最近我还是遇到了很多“杠精”。比如在上一篇关于《大宋宫词》的文章中,许多人看了个标题就来评论: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为何《大宋宫词》等剧龙袍频频出错?刨根问底,这事和清朝人有关 - 天天要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大到国家的改革,小到个人或者小到一件小事,当我们在追及进步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不仅选择原地踏步,还在极力阻挠他人进步。

当一些人仰望星空、企盼更美好的未来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在旁边冷冷一笑:“闲着没事干!”

我们虽然现在是在看一部剧,是在探讨一些对我们生活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无关紧要的服饰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国人的思维、观念甚至是心态如果想获得进步,避免做井底之蛙,我们就应该从小事做起。

从小的改变做起。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红场阅兵推动历史的车轮,有遗憾的和平胜利更珍贵 - 天天要闻

红场阅兵推动历史的车轮,有遗憾的和平胜利更珍贵

5月9日,莫斯科红场上的胜利日大阅兵,举世关注。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式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军事表演。当铁甲洪流碾过克里姆林宫墙下的方石,当军靴铿锵声,震荡着圣瓦西里大教堂的穹顶,这场跨越时空的军事仪式,总在....
中国在2400米高原建大坝!耗时十年后首次蓄水 - 天天要闻

中国在2400米高原建大坝!耗时十年后首次蓄水

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双江口水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高大坝。据相关媒体报道,该水电站已于5月1日开始蓄水,其开发商称,这距离正式投入运行又近了一步。这座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耗资360亿元人民币的项目已耗时近十年,主要用于发电和防洪。
淮南三叛助力司马氏加速夺取曹魏大权 - 天天要闻

淮南三叛助力司马氏加速夺取曹魏大权

曹魏后期,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控曹魏大权,从此时起,司马氏开始夺政专权,此举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他们分别是王凌之叛,毌丘俭文钦之叛,诸葛诞之叛。这三次叛乱都是被司马氏平定的,同时也助力司马氏加速夺取曹魏
当文物普查来到新疆 无人机飞跃无人区 - 天天要闻

当文物普查来到新疆 无人机飞跃无人区

“前段时间,我们在文物普查时遇到了沙尘暴,后来安全撤到了塔中镇。”新疆和田地区文旅局文博科科长、普查队长买提卡斯木·吐米尔说。当时全队的给养只剩下两箱矿泉水,在普查队距离塔中加油站还有50公里时,汽车指示灯亮起,提示燃油即将耗尽。
冉闵,是民族英雄?还是杀人恶魔? - 天天要闻

冉闵,是民族英雄?还是杀人恶魔?

今天,我们说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行为和决策引发了后世无尽的争论。欣赏他的人尊他为拯救汉族于水火的民族英雄,讨厌他的人斥其为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恶魔,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悼天王冉闵!冉闵,字永曾,小名棘奴,出生于公元 3
鲁慕迅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鲁慕迅同志逝世

湖北省文联鲁慕迅同志治丧小组5月9日发布讣告,湖北省文联离休干部、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一级美术师鲁慕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8日凌晨2时在深圳不幸逝世,享年98 岁。
上海话在香港地位高,跟他们密切相关! - 天天要闻

上海话在香港地位高,跟他们密切相关!

文 | 极耳在香港娱乐圈摸爬滚打近六十年的汪明荃早已成为粤语流行音乐代表性人物之一,不过侬晓得伐,伊原来还是地地道道上海人。五一假期在上海举办“DIVA演唱会”的阿姐,一张嘴就是地道上海话。而这也是78岁的她首次回到家乡上海举办个人演唱会。当天的演唱会,阿姐诚意十足,除了换造型,全程没有下场。她唱了《勇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