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黄埔军校在中国也算是声名赫赫,从这所校史不过六年的学校里,走出了中国二十世纪的众多名将,他们或是在沙场建功立业,或是在政坛搅弄风云。其中,国民党的中央军中,一些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被校长谁左膀右臂;共产党的队伍里,十大开国元帅,有五个都毕业于此。可见,黄埔军校究竟有多牛。
黄埔军校简介
黄埔军校的全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之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从1924年6月开学到1930年9月迁往南京,黄埔军校实际总共只有七期,而建校的时间也只有短短的六年多,其中在大革命失败前毕业的只有四期。后来,第五期、第六期于大革命失败前开学,第七期则是国共合作失败前开学。
足见,黄埔军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由孙中山先生在苏联的帮助下所建。所以,黄埔军校的教官、领导、学生,可算是多党化,既有国民党也有共产党,七期毕业的学生全部加在一起也只有12887人。之后,这些学生也成为了国共两党的中流砥柱。可是,为何黄埔军校能青史留名呢?
黄埔军校领导层
首先,就是黄埔军校的领导层牛人辈出。比较著名的有:校长蒋,主任周,还有李济深、邓演达、王柏龄、戴季陶等人任其他官职。而教官更是牛气,有何应钦、陈诚、聂荣臻、张治中、叶剑英、陈继承、陈果夫、严重、蒋鼎文、钱大钧、恽代英、张国焘、陈毅、等人。这样豪华的领导层和教官层,在当时的军校中可谓名列前茅,保定军校和云南讲武堂根本都不够看的。所以,教出厉害的学生自然是不为过了。可是,黄埔的学生都有哪些名人呢?
黄埔军校的学生
黄埔军校的学生中,更是名人辈出,国共双方的众多高级将领都出身于黄埔。
1,国军中的黄埔学生
其中,常凯申的中央军中的将领更是黄埔校友会,甚至还有了"黄埔系"一说。校长靠黄埔系起家,将黄埔系视为他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中坚力量,给予他们从职务、装备、后勤、作战等多方面的照拂。同时,黄埔系也依靠校长的支持在仕途上步步高升,因此对校长十分忠心。
因此,国民党高级将领中"黄埔系"算是将星如云。比如,1935年国民党在开展军衔整顿时,第一批一级将领中,何应钦是黄埔教官出身;二级上将中,刘峙、顾祝同、蒋鼎文三人也是黄埔教官出身。第一批中将中,不算陈诚等黄埔教官出身的人,仅仅是黄埔的学生就有胡宗南、李延年、李默庵、俞济时等三人。首批少将中,更是有桂永清、黄杰、李玉堂、黄维、霍揆彰、关麟征、宋希濂、陈琪、刘戡、王敬久、孙元良等多人。而当时距离这些学生从黄埔毕业,也不过十年的时间罢了,就已经有这么多人做到了少将、中将,升官的速度不得不让人震惊。
2,共军中的黄埔学生
同样,在共产党的队伍中,也有一大批出身黄埔的高级将领。新中国成立后,曾公布了一个对建国有重大贡献的军事家名单,名单中共有三十六人,其中十四位毕业于黄埔军校,所占比例比三分之一还要多。更让人震惊的是,在1955年授衔的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中,出自黄埔军校的有元帅五人,分别是: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彪;大将三人,分别是:陈赓、罗瑞卿、许光达。
除此以外,有上将八人,分别是:周士第、陈明仁、陈奇涵、张宗逊、杨至诚、宋时轮、陈伯钧、郭天民;有中将九人,分别是:阎揆要、彭明治、常乾坤、唐天际、曾泽生、倪志亮、郭化若、谭希林、王诤;还有少将八人,分别是:袁也烈、曹广化、李逸民、方之中、洪水、廖运周、张开荆、周文在。其中,还有担任部级以上领导数十名,加上战争年代英勇牺牲的,如左权、刘志丹、卢德铭等十数人也是黄埔出身。
黄埔军校的建校史只有短短六年,学生也不过七期,就已经为中国培养出了如此多的将领。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1930年以后的中国历史几乎就是黄埔师生联手上演的一出出风云激荡的大戏。不得不说是成就卓越,比之西方的西点军校、桑赫特军校或许也不逊色。但是,黄埔军校的学制却只有半年,属于短期培训性质,为何却能培育出如此多的大将呢?背后可有什么原因?
黄埔军校的师生素质较高
正如上文所列举的,黄埔军校的领导、教官都是十分出色的人才,其中不乏专业学校毕业的杰出军事人才,比如,当时著名的保定军官学校,以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精英。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既有充分的理论的知识,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由他们教出的学生,自然不会差。
同时,黄埔军校的学生也都是少年英才。他们就读黄埔军校,完全是抱着上文所说的"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的报国之心。因为,报考黄埔军校的条件十分严格,首先需要通过各省的初试,合格后再进入各大地区的复试,比如上海重庆等重大城市所设的复试。最后,才能进入黄埔军校的最后考试,而所考科目有作文、数学、历史、地理等科目,分笔试和口试两种。
如果走的是军队的报考途径,同样需要经过层层考核,如此,自然是保证了生源的优秀。更重要的是,但是报考的人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是专科学校毕业,这才当时绝对是属于高学历了,再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假以时日,自然会成为优秀的军事人才。
黄埔军校成立于战乱年代,给学生提供了天然的训练营
除了师生素质高以外,黄埔军校成立于战乱年代,也给学生提供了天然的训练营。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本就是孙中山先生为了北伐培养军事人才,而黄埔也的确圆满完成了这个使命,它刚开学典礼四个月,黄埔师生就和广州工团军、农团军和部分从韶关回师的北伐军一起,直接平定了广州商团暴乱,自此开始了实战演练的序幕。
后来,于1924年11月成立了教导团,直接成为第一次东征的主力军之一。并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全营385名士兵战后仅剩110人。而第一次东征胜利后,黄埔师生又参与到了平定杨希闵、刘震寰的滇桂军叛乱、第二次东征。后来,他们也参加了北伐,期间黄埔师生总人数达3.3万人,相当于2个军的数量。
黄埔师生的参与,使得北伐军的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都大大提高,包括北伐的胜利都与黄埔师生的努力分不开。但这也是黄埔师生用近三千人的牺牲换来的,占黄埔五期毕业生的百分十二十七。之后的第一次国公内战、八年抗战、解放战争等等,中国长时间的战争年代,让黄埔学生脱颖而出,得到了锻炼的机会。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十大开国元帅,有五个毕业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