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朋友圈就像咱们手机里的“线上生活广场”,人人都能在这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有人拿它当日记本,随手记录生活碎片;有人把它当展示台,分享自己的才艺和成就;还有人把它看作社交枢纽,通过点赞、评论和朋友互动。
在朋友圈发内容这件事上,网友们分成了两大阵营。爱记录、主张“想发就发”的人觉得,朋友圈就是自己的地盘,吃顿美食、拍个路边的花,哪怕半夜emo发点小感慨,都是在记录独一无二的生活。他们才不管什么“发吃喝没追求”“发感悟太矫情”的说法,甚至还会用分组可见、清理好友等方式,把那些爱指指点点的人“屏蔽”在外,潇洒地说:“想看就看,不想看就拉黑,观众没几个在意你的!”尤其年轻网友,还流行“发疯式”记录,用直白甚至带点“怼人”的话,尽情表达情绪。
另一拨选择减少分享的网友,心里的顾虑可不少。年纪稍大些的人,总担心发出去的内容被人误解,一句无心之言,被亲戚、同事过度解读,徒增烦恼;还有些人,因为工作单位有要求,或者职业性质特殊,不敢随意分享,生怕说错话丢了工作。性格内向的人也更倾向于“沉默”,他们觉得生活是自己的,没必要都摊开给别人看,更愿意把真实情绪藏在心里。
关于“朋友圈是否应该想发就发”的讨论,不同人群的态度和策略存在显著差异。有支持“想发就发”还有面对“发吃喝被嫌没追求”“发感悟被疑思想滑坡”等隐形规则,更多人选择打破束缚。通过技术手段如分组可见、定期清理好友等,过滤负面社交关系,强调“自信点,观众没想象中多”,甚至直言“不想看可屏蔽或删好友”。以及年轻用户偏好“发疯式”记录,用语直白甚至带有挑衅性;年长用户因“怕被误解”减少分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学教授徐双敏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想发就发”和“一言不发”与职业习惯与性格有很大关系,有的人因职业习惯不愿在朋友圈发表言论,可能是因为单位有明确纪律约束;有的人因为从事自由职业,如学生或务工人员没有约束,可以自由分享生活的点滴。
在性格方面也分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人格更愿意公开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内向型人格则不愿意流露自己的情感与生活行程。
在发布朋友圈时,需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避免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例如,不要发布他人的照片或涉及他人隐私的信息。
来源:经视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