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遗产分配不均,史学家柳诒徵先生的珍贵古籍藏书,或是纵火焚烧,或是撕成碎片……为救藏书曾经长跪不起的柳先生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中华民族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注重历史!”柳诒徵先生如是说。在他看来,老祖宗传下来的史书典籍就是历史,这些文字形成的文化财富价值无可估量!
柳诒徵是谁?这个我们不太熟悉的人物,却是民国年间人文28院士之一,与陈寅恪、胡适、傅斯年等文学大家齐名!
1880年,柳诒徵出生于镇江丹徒书香世家。幼年父亲病故,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其长大。柳诒徵也很争气,17岁年纪便考中秀才,被誉为当地“神童”。
1901年,学业有成的柳诒徵从老家镇江来到古都南京。凭借出众的才华,他在江楚编译局找到了一个编辑的工作。
时任编译局总编缪荃孙先生见孺子可教,便收柳诒徵为徒。在老师的指导下,柳诒徵用了一年时间编成《历代史略》,这本书成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历史教科书。
现代所用“历史”一词,便是源自“历代史略”的缩略,沿用至今百年不废。
柳诒徵先生长期执教于南京中央大学,30年代担任南京(首都)图书馆馆长,其学术声望一时无两。
为了方便向学的文人查阅资料,柳诒徵首创“住读制”。既允许读者住宿在图书馆里,其尊重学问之心,令人敬佩!
1934年,后世文史大家蔡尚思在此住读一年,写出历史巨著《中国思想史》。他曾感慨地称国学图书馆为“母校”,而视柳先生为“第一恩师”。
抗战期间,南京即将失陷。为了保护馆藏古籍,柳诒徵组织馆中员工将书籍整理装箱秘密藏于朝天宫地库中。
抗战胜利后,柳诒徵多次哭求接收大员,甚至“长跪以求”,最终寻回18万册古籍藏书。在保护和搜求书籍的整个过程中,柳诒徵两度中风,其辛苦一般人难以想象。
想想当年的历史坎坷,再看看当下后人嘴脸,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1956年,谦谦君子柳诒徵老先生因病逝世。平生节衣缩食,死后家无余财,仅留藏书10余箱。没成想,这些老先生视若珍宝的古籍,竟然落得如此下场!
破坏一件老物件很容易,就是一眨眼的事儿。可是把被毁坏的物件修复,却要用数月、甚至数年时间来完成。
统计数据显示,在2007年,全国专业古籍修复人士不足100人,此行业也被称为“濒危行业”。
自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共有9000余人参加过相关培训。然而,近万人的修复队伍与所需要修复的古籍相比,显得十分渺小。
按照专家估算,以现在人员配置,需要近千年时间才能勉强修复馆藏中的古籍。
古籍修复师谢龙龙平淡地说:“这是一个不需要讲话的工作,这也是一个必须耐得住寂寞的职业。挣钱不多,费心不少!”
对于古籍保护和古籍修复师这个职业,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