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近些年来,我一直十分关注与吴伯箫先生有关的人和事,哪怕是一页小小的纸片,抑或与吴伯箫有关联的一个名字,也不肯放过。
年末岁初,文友“砚田清波”收藏的一张与吴伯箫有关的“贺年明信片”,又促发了我的好奇之心。
此纸张约为小32开尺寸,质地比当今流行的明信片稍软,有点像现今旅游景点的门票用纸。纸张的正面是一幅风景画,反面白页上竖版行文,用毛笔小楷从右至左工整地写道:“梅兆荣同志:新年快乐 吴伯箫敬贺”字样。
梅兆荣乃何许人也?吴伯箫与他有什么关系?又缘何以贺卡形式祝其“新年快乐”?一系列问题促使着我去寻找“所以然”。
查资料知,梅兆荣,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人,生于1934年2月,北京外国语学院肄业。1951年1月参加工作,195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民主德国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系学习。1956年后,历任驻民主德国大使馆随员,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副处长,驻民主德国大使馆、联邦德国大使馆二等秘书,外交部西欧司处长、副司长、司长。1988年6月至1997年1月任中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1992年起擢升为副部长级。1997年至2003年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兼党组书记。2023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9岁。
很显然,梅兆荣一生大部分时间的学习和工作都在国外,尤其是德国。查寻吴伯箫的一生经历,恰巧也有一段在德国参加学术会议的“过往”。
因此前曾翻译过英文版的德国诗人海涅的诗集《波罗的海》,并在延安《解放日报》等报纸上发表过其中的一些篇章,多有影响,1956年10月8日,已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担任副社长、副总编的吴伯箫,应邀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魏玛参加海涅学术会议,并在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与正在该校任教的中国学者赵瑞蕻、杨苡夫妇会面。一系列活动结束后,吴伯箫有感而发,写下了《记海涅学术会议》一文,刊载于《诗刊》1957年第1期。文中写道:“海涅学术会议的名称,直译应当是学术性的海涅会议。会议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魏玛举行。魏玛是世界文化名城,是诗的城市。那里有伟大的诗人歌德和伟大的戏剧家席勒的故居。今年(1956年)是诗人海涅逝世100周年,在魏玛举行会议讨论他的作品和思想是很有意义的。”“会议从1956年10月8日到13日,一共开了5天。”
从这些叙述中不难想象,虽然会议只开了5天,但前前后后,一系列的出国、返程手续,肯定是相对繁琐的,也是需要我国驻民主德国大使馆协助办理的。而这个时期的梅兆荣,恰好在民主德国大使馆工作。缘分应该就因此结成。作为使馆工作人员,20多岁的小伙子梅兆荣,在来自国内的已届知天命之年的人教社领导吴伯箫面前,肯定是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而归国之后,吴伯箫大约也不会忘记在德国期间梅兆荣的迎来送往和周到服务,感情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并且有了一定的书信来往。或许,正是因为这次德国之行,才促成了吴伯箫译著海涅诗集《波罗的海》的快速出版。转过年来的1957年4月,《波罗的海》由新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不知吴伯箫有没有将该书签赠邮寄给远在德国工作的梅兆荣。
吴伯箫在《波罗的海》的《追记》中谦逊地称:“这是业余劳动,译笔粗糙是当然的。”从相关叙述中可以获知,《波罗的海》的具体翻译时间是1942年左右,当时吴伯箫尚在延安工作。吴伯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也学过德文,由他根据艾思奇所藏的英译海涅诗集转译、艾思奇又参照德文版校阅过的该译著,应该是有一定的权威性的。在该译著的最后,吴伯箫还特意附录了一篇《谈海涅》,简约叙述了海涅的生平,并重点分析了这本诗集中的作品,对读者了解和认知海涅,有着很大的帮助。若当时梅兆荣收悉由吴伯箫题签的此书,一定会非常珍惜的。
此张问候梅兆荣“新年快乐”的“贺年片”上,没有收件人地址,也没有盖邮戳。据收藏者“砚田清波”分析,“这应该是随信夹寄的。从纸张的质地来看,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东西。此物应该是梅兆荣生前所藏,是在其去世后才流向社会流于市场的。至于吴老当时书此贺卡时是什么状态,又是从哪里寄往哪里的,因当事人皆已过世,贺卡与书信分离,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砚田清波”的分析很有道理。但仅据“吴伯箫1982年8月10日病逝于北京”这一条,我们便能推测出吴老写此贺年卡的大致时段。透过此卡,我们不难看出吴老与梅兆荣之间长久的忘年交情谊,以及老一辈人对友谊的珍视与珍惜。
作者:李皓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