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买菜到下厨,这届年轻人为何迷上自制“漂亮饭”?

你知道什么是“漂亮饭”吗?
“漂亮饭”是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
兴起的一种餐饮文化现象
指通过高颜值摆盘或创意设计
提升用餐仪式感的餐饮形式
不过,比起去网红餐厅打卡“漂亮饭”
越来越多年轻人
选择自己买菜和做饭
细心品尝生活的甘味

图片由ai生成。

做一顿好饭

成为日常的一环

26岁的木青
已经连续三年记录自己做饭
相册里有近千张做饭照片
从家常的蒸蛋,到自调的酒水
各式各样的好菜都有
如今做一顿好饭
成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不知从何时开始
90后郑旭
不再喜欢去外面交际应酬
而是喜欢待在家沉浸式做饭
“五月初的时候
我第一次尝试做了松饼
口感松软,吃的时候十分满足”
从选菜品到加工处理
从做饭、吃饭到收拾厨房
她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治愈感

郑旭亲手做的松饼有模有样。受访者供图

和郑旭类似
今年一月开始独居生活之后
大学老师高黎思经常踏入厨房
并且迷上了自己买菜做饭:
“一开始我做饭还有些不稳定
经常是味道咸了、肉炒得太老
状况百出
时间长了,厨艺就稳定了
她挑战家常小炒
技艺纯熟以后
又试着给自己上难度
来一道红烧鱼或煲仔饭
“我原本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
候刷外卖软件
现在变成了刷做饭帖子
想着第二天做什么
安排什么食材”

社交平台上有许多网友自发分享“漂亮饭”制作教程。网络截图

在蔬菜迷宫

体会生活的实感

做饭的乐趣在哪里?
“当然是去菜市场买菜”
24岁的罗荣彦脱口而出
第一次走进
浦东新区的上钢集贸市场
她有种走入蔬菜迷宫般的错觉
“蔬菜不只是
我在线上看到的待选图片
或是用保鲜膜裹着的商品
它和自然相连接”
超市崛起的当下
菜市场正成为一个有烟火气的地方
吸引着许多年轻人
成为“菜市场漫游者”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高黎思如此形容小区附近的菜场
有一阵子,她沉迷于买菜
每天不带点东西回家就不舒服

逛菜场让热爱做饭的年轻人找到了不少乐趣。受访者供图

尽管叫外卖也很方便
郑旭却更愿意自己去菜市场:
“线上货比三家十分耗精气神
而且为了免配送费
不知不觉间就陷入了消费陷阱
到了线下的菜市场
购买食材成了件更自在的事
“菜市场里
很多摊贩愿意和人聊天
聊着聊着,就会送点葱或辣椒
熟悉以后,还会推荐品质好的蔬菜”
她说
和菜摊老板面对面聊天、沟通
收获的不仅是蔬菜
还有丰富的人情味

在烹饪间

他们感受世界韵味

“一罐150克的蓝莓酱要15元

于是我自己买了两盒15元的蓝莓

不仅没有添加剂,也更加实惠”

郑旭说

将蓝莓和白糖拌在一起碾压

放入不粘锅中

用小火慢熬、收汁

把果实变成热气腾腾的果酱

她觉得很有意义:

“以前喜欢拍照找‘漂亮饭’吃

久而久之发现意义不大

何必为了出片而出片?

我自己也可以完成”

郑旭熬制的蓝莓酱。受访者供图

平日里
高黎思需要面对繁忙的科研工作
而在做饭这段时间
她完全沉浸其中
缓解了自己的压力
罗荣彦也有相同感受
她的工作需要和很多人对接
这让她的工作时间
通常变成被切割的碎片
下班回家后只要得闲
她很愿意放下手机
走进菜场,回到厨房

将全身心交给锅碗瓢盆

用一顿饭

掌控人生最小单位

买菜做饭是琐碎日常的一部分
但去完成它的意义
不仅是为了吃
“对我而言
做饭使我感受到了对人生的掌控感
一次认真而具体的做饭过程
就是掌控人生的最小单位”
木青认真地说
生活有时令她焦躁和情绪化
在厨房里
却能感受到扎根于具体生活的力量
“在我发现自己做饭做得不错后
我也越来越有成就感
就像在完成闯关游戏”
高黎思说
每天安排自己吃什么
像是在玩过家家
没人评价和干涉
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来
让她觉得很开心

木青自制的饮料。受访者供图

而食物的这种美好
还会随着个人的流动而传递
郑旭带着自己做的蓝莓酱
分给办公室的同事
她悄声述说其中的“小心机”:
“分享美食
也是拉近和他人关系的契机
给年轻的同事,关系会更融洽
给年长的同事,更好请教工作”
罗荣彦将做饭归结于“我的个人史”
“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里
马赛尔以一片玛德琳蛋糕
回忆起旧日往事
此刻的我也是一样
今日帆布包里
被我带回家烹饪和品尝的食物
终将成为多年后我自己的一部分

木青亲手烹饪的菜饭引人食欲大开。受访者供图

通过做饭这种方式
这群年轻人和生活连接起来
去感受自己的存在
屏幕前的你
喜欢自己做饭吗?
有哪些得意大作?
评论区带图聊聊吧~

责任编辑:连翊辰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