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全省制造业数字化“链式改造”交流会在中山召开。会议透露,通过创新探索从“单点突破”到“链式改造”的实践模式,广东累计已推动4.4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过程中,广东将中小企业作为主力军和主战场,着力推动试点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全省已推动广州、深圳、东莞、中山四个地市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广州、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梅州、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湛江、茂名、肇庆、揭阳等14个省级试点城市建设。
不少试点城市先行一步,探索出适合本地实际的路子,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会上,中山市、广州市、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深圳市宝安区相关负责人先后就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交流发言,分享各自做法经验。
中山:50亿元真金白银打出政策“组合拳”
中山是制造业大市,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接近50%,家电、灯饰、五金、家具、纺织等传统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近70%。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7450亿元,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高端装备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新能源、灯饰、板式家具、五金制品、海洋工程、纺织服装等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近年来,中山市坚持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表示,通过积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中山成功入选国家、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规上企业转型率81%,排珠三角首位,加快推动打造“全屋智能”中国典范。在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中,中山主要呈现“四高”特点。
一是高度重视政策扶持。中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工作,2022年市政府1号文出台《中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今年又出台“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政策,市财政5年拿出50亿元,全力打造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组合拳”。
二是高分入选国家试点。2023年,中山市以优异成绩入选广东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在此基础上,2024年中山再接再厉,以全国总分第一的成绩成功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三是高速推动数字化转型。优化服务,不断提升企业改造意愿。累计推动规上数字化转型企业4200家,规上转型率81%,排珠三角首位,是2021年规上转型率的2.3倍,平均每年提升15个百分点。
四是高标杆带动双链转型。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从车间、工厂、企业三个层面,系统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示范项目,引领带动供应链纵行、产业链横向改造提升。目前全市拥有世界级“灯塔工厂”1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31个,市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86个,带动超1万家企业上云用平台。
广州:以“大四化”政策矩阵推动转型提速
广州产业基础厚实、转型生态良好,是中国软件名城、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全球“定制之都”案例城市,2024年中国数字经济城市百强排名第3,拥有3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和15个专业特色平台(数量均居全国前4),形成了以赛意信息、树根互联、致景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服务商集群,累计打造3家全球灯塔工厂、10家国家级智能制造工厂、10家国家级5G工厂。
“近年来,广州探索实施‘四化’赋能专项行动等改革创新举措,成功争取首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等一批试点示范。”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江智涛表示,广州正以“四化”赋能行动和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打造“大四化”转型政策矩阵,加速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在推动“点”上个性化改造方面,通过“一企一方案”,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首创“诊断+改造”的“四化”赋能转型模式,遴选“四化”赋能重点平台和“四化”诊断评估机构,为企业“把脉问诊”,找准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形成供给侧服务力量。
在推动“链”上低成本、快速化转型方面,通过“一库一平台”,立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加强“小快轻准”产品供给,打造“1清单1平台1适配库”,减轻企业转型负担。构建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的供应链模式、以平台为牵引的产业链模式,形成“1+1+N”服务生态,遴选明珞装备、欧派家居等数字化牵引单位,联合数字化服务商,发掘意向改造企业。
在推动“面”上产业协同整体升级方面,通过“一行一策”率先采用揭榜挂帅方式,面向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等五大产业集群,推动建设致景科技纺织服装平台等五个行业特色数字化转型公共平台。以产业集群为抓手,面向服装、化妆品等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行业特色数字化转型公共平台,聚焦研发、生产、经营等环节,提供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东莞松山湖:近半数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形成了以重点企业为龙头的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近年来,松山湖紧紧依托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优势及龙头企业先进数字技术资源,积极探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链式改造’,累计推动151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已近50%。”东莞市松山湖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阳表示,在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带动下,2024年园区GDP突破千亿,规上工业总产值近五千亿,同比增长25.2%,全国高新区排名首次跃居前20名。
杨阳透露,在具体落实上,松山湖主要有四大措施:
一是突出链主带动,牵引产业链各环节质效提升。依托重点企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链主企业、平台型企业的作用,围绕产业链典型场景和共性需求,开发低成本SaaS(软件即服务)化应用,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一揽子轻量化、快速化、精准化的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二是突出载体赋能,构建数字化服务集成生态。联合华为打造全球首个开发者村,支持生态企业与开发者构建以华为云技术为代表的自主可控技术产品和服务,通过引入华为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诊断、方案设计、开发、集成交付、运维运营等端到端数字化咨询服务,目前已吸引20家数据生态服务商落户,链接企业100余家。
三是突出政策支撑,激发中小企业转型动力。结合东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针对中小企业对转型难、成本高的顾虑,出台实施《华为(松山湖)开发者创新中心开发者资源及服务申报指南》《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集群试点培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针对性政策,累计补贴园区企业超4600万元。
四是突出供需对接,形成高效的资源链接机制。积极发挥全市遴选的数字化牵引服务单位、有关行业协会作用,建立“政府—数字化牵引单位—企业”高效协同机制,通过组织一系列数字化转型工作研讨会、供需交流会等活动,全面梳理企业转型难点与需求,推动资源配置高效整合、供需双方精准对接。
深圳宝安:探索宝安特色区域一体化转型路径
近年来,深圳市宝安区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抢抓新一轮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通过打造“智改数转”政策体系、深化“链式转型”赋能、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完善产业供给体系等举措,有力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东雁在会上表示,通过对1538家区内重点规上企业开展的诊断及调研显示,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后,生产制造效率平均提升16.9%,管理运营成本平均降低11.8%,设备故障率平均下降26%。
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强化统筹布局,以“智改数转”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宝安区2021年经工信部考评成为全国第一个五星级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发布全国首个区县级工业互联网发展白皮书,出台深圳市首个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自2021到2024年连续发布工业互联网、新型工业化等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并围绕“基础夯实、产业优化、融合深化、生态创新、公共服务”等创新探索出宝安特色区域一体化转型路径。
二是深化“链式转型”,链主能力外溢带动产业链规模化转型。遴选30家标杆企业,通过技术溢出、标准输出和资源整合,带动16000家链上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其中,欣旺达借助点链平台汇聚产业链7763家企业,推动全链条产供销一体化改造;古瑞瓦特打造光伏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串联上下游超过1000家企业,实现供应链信息透明共享,产能提升20%,整体制造费用降低29%。
三是加快资源聚合,平台支撑产业链资源深度协同。一方面,通过培育速加网、云工厂等行业型平台,深度整合机加工产业链,统筹工厂生产资源,构建分布式协同制造网络;另一方面,通过培育多层次专业性平台,赋能产业链企业实现设计协同、制造协同、物流协同、集采集销等多种协作模式。
三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企业转型保障新格局。其中,联合中国信通院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搭建产融合作、AI创新、数字化转型对接平台,汇聚全国上千家工业互联网服务商信息;打造国内首个以5G为引领的“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具备中试、验证、测试、认证、知识和软件服务等综合能力,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全市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二级节点,汇聚35款“小快轻准”的基于标识的数字化转型产品,助力企业无感接入标识,加快企业间数据互通。
五是支持生态化赋能,多元化汇聚创新生态资源。通过构建数字化转型服务资源池和产品解决方案目录,遴选出90家资源池服务商、180项轻量化产品入库,覆盖领域包含硬件数采、网络、平台、安全、标识、集成解决方案、第三方服务7大领域;举办工业互联网数据创新应用大赛、人工智能大赛等全国性赛事,汇聚一批高质量数据集、算法模型,吸引5万多人参赛。
六是培育AI+产业,发挥场景优势支持工业智能创新。重视人工智能与工业深度融合,聚焦先进制造、具身智能、智能终端、科学研究四大重点领域,遴选形成包括自动设计、工艺仿真、智能检测等10大AI+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推动中小企业开展工业AI应用探索。
文、图丨记者 张德钢 通讯员 许杰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