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由中国牵头筹建的国际调解院即将成立,这个机构的目标是提供专业、灵活的争端调解服务,避免国际冲突升级,但有意思的是,作为创始成员国的名单里,既没有印度,也没有俄罗斯。静夜史认为,这一决策背后,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基于两国在国际合作中屡次“背刺”中国的历史教训。
一、历史伤痕:俄印搅局背后的战略裂痕
中国主导的“国际调解院”横空出世,却将俄罗斯和印度排除在创始成员国之外。这一决策背后,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基于两国在国际合作中屡次“背刺”中国的历史教训。
1. 印度:国际场合的“拆台专业户”
印度的外交策略向来以“机会主义”著称。在上合组织框架内,中国的多项合作倡议屡遭印度阻挠。2017年,中国提出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反恐合作与区域本币结算机制,印度以“中巴经济走廊侵犯克什米尔主权”为由一票否决。更讽刺的是,俄罗斯随后联合8个成员国联署支持中国方案,令印度沦为孤家寡人。印度的逻辑简单而功利:任何不以其为核心的地缘合作,皆可成为讨价还价的筹码。
2022年《上合组织2030年经济发展战略》签署现场,印度再次上演“拒不签字”的闹剧,理由竟是“文件中文表述过多”。这种近乎荒诞的抵制,暴露出印度对区域合作的双重标准:既想享受中国主导的经济红利,又不愿放弃对华战略对冲。而在国际仲裁领域,印度更是劣迹斑斑——2014年白俄罗斯投资仲裁案、2020年沃达丰税务争端中,新德里当局对不利裁决的公开藐视,彻底暴露其“规则利己主义者”的本质。
至于藏南等问题上,印度就更是将寡廉鲜耻表现得淋漓尽致。
2. 俄罗斯:“战术伙伴”的战略算计
中俄关系虽被冠以“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之名,但莫斯科的实用主义外交从未改变。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俄罗斯对中国的能源依赖显著加深,但这并未改变其“既要中国市场,又要维持对印军售”的骑墙策略。俄印军事合作规模在2015-2022年间暴增217%,S-400防空系统、11356型护卫舰等尖端装备持续流入印度军队。这种“武装潜在对手”的行为,与中俄宣称的“背靠背”合作关系形成辛辣讽刺。
在能源合作领域,俄方的算计同样露骨。“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谈判中,俄罗斯坚持要求管道绕道蒙古并抬高气价,其本质是想将中国绑定为长期高价买家。当中国提出直连方案时,俄方甚至威胁“转向日韩市场”,全然不顾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意义。这种把经济合作政治化的做法,与印度在区域组织中的搅局行为异曲同工。
二、现实困境:俄印联手的破坏性螺旋
当前国际格局加速重构,俄印关系的战略合流正在形成对中国利益的双重挤压。这种态势在俄乌冲突后愈发明显,其破坏性已超越双边范畴,威胁中国整体战略布局。
1. 俄罗斯的“印度牌”:制衡中国的危险游戏
面对西方制裁重压,俄罗斯正将印度打造成“战略减压阀”。2023年俄印贸易额突破650亿美元,其中78%为军火和能源交易。更具深意的是,俄罗斯默许印度以卢比结算贸易,实质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埋下楔子。当中国推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本币结算时,俄印的“卢比-卢布走廊”俨然成为平行体系。
在军事层面,俄罗斯对印技术转让尺度不断突破。布拉莫斯超音速导弹联合研发、T-14主战坦克技术共享、甚至传闻中的核潜艇租赁计划,都在客观上强化印度对华军事优势。这种“两面通吃”的策略,使得俄罗斯既是中国应对美国压力的“准盟友”,又是印度抗衡中国的“军火库”。
2. 印度的“机会之窗”:借俄遏华的投机战略
莫迪政府敏锐抓住俄罗斯的战略困境,将之转化为对华博弈筹码。2022年印度拒绝对俄制裁后,不仅获得打折原油,更换取俄罗斯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中立化”。在香格里拉对话会、联合国安理会等场合,俄方对中印争议的表态日益模糊,与其在台海、南海问题上的对华支持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战略交易已产生实质危害。2023年中印边境摩擦期间,印度高调试射“烈火-5”洲际导弹,其搭载的俄制格洛纳斯导航系统暴露出技术合作深度。更值得警惕的是,俄印正在构建“欧亚大陆联盟”叙事,试图将上合组织转型为抗衡“中国影响力”的平台。
三、未来图景:衰落阴影下的战略冗余
随着中美博弈进入深水区,俄印的战略价值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两国因结构性缺陷导致的持续衰落,使其在中国外交棋局中的分量不断降低。
1. 俄罗斯的“慢性失血”
西方国际十多年如一日的制裁,已使俄罗斯经济退回至2014年水平,GDP总量(按购买力平价)从全球第六跌至第十。能源出口收入在2023年骤降48%,被迫向中国出让远东港口、油气田等战略资产。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人民币在俄外汇储备占比从0%飙升至45%,标志着俄罗斯从“能源大国”向“中国经济附庸”的质变。这种单向依赖关系,使得俄罗斯未来在国际调解院框架内既无实力、也无意愿挑战中国权威。
2. 印度的“崛起泡沫”
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掩盖了深层次危机:政府债务占GDP比值达84%、银行不良贷款率长期高于10%、种姓冲突导致每年损失2.3%的GDP。莫迪的“印度制造”计划在半导体、高端装备领域进展缓慢,反而加深对中国中间产品的依赖(2023年对华逆差达1011亿美元)。这种“没有工业化的增长”,注定印度难以成为可信赖的战略伙伴。
3. 中国的“战略替代”
当东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东“和解潮”重塑能源安全格局、“全球南方”觉醒提供新合作空间——这些都在稀释俄印的战略价值。当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加速推进、人民币在沙特石油交易中占比突破25%时,俄罗斯的能源筹码和印度的市场诱惑已不再不可替代。
四、破局之道:新型国际秩序的奠基逻辑
在静夜史看来,国际调解院的“去俄印化”,本质是中国对传统合作范式的革命性突破。这种选择背后,是三大战略逻辑的集中体现:
- 规则重构逻辑:摒弃“大国平衡”旧思维,建立以程序正义为核心的新仲裁体系。创始成员国中,新加坡、挪威等国排名全球前五的高法治指数,确保调解院规则不被强权政治绑架。
- 效率优先逻辑:创始成员国GDP总和达32万亿美元,覆盖全球主要贸易通道,可在争端解决中实现“裁决即执行”。相比之下,纳入俄印将重蹈WTO争端解决机制效率低下的覆辙。
- 未来布局逻辑:聚焦气候变化、数字治理等新兴领域规则制定,避免被传统地缘议题拖累。挪威的北极经验、印尼的海洋争端处理能力,比俄印的军事政治筹码更具建设性。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45年联合国创建时,美国坚持将苏联纳入体系却埋下冷战祸根;如今中国选择另起炉灶,既是对历史教训的汲取,更是对未来的主动塑造。当国际调解院在中国香港挂牌时,世界正在见证一个超越“大国政治悲剧”的新秩序诞生。至于俄印——要么适应规则,要么被规则淘汰,这就是新纪元的基本法则。
只是,这对沆瀣一气的国家,注定会继续自娱自乐下去,直到泯然众人。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