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收费行为立规矩,助力平台经济走稳走远 | 新京报社论

指导平台加强收费行为合规管理,既是回应众多中小商家的核心诉求,也是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重要一步。

规范平台收费行为,有助于平台生态持续繁荣。图/IC photo

新京报社论

网络平台抽成等收费行为,将有新规范了。

据报道,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研究起草了《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平台收费要遵循的原则,倡导降低平台内经营者负担,强化平台合规自律,规范平台收费行为。

此次《指南》一经发布,即引发了广泛关注。一方面,这标志着我国平台经济监管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将大大有利于平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此次《指南》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平台收费不透明、不合理等多方关注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具有现实意义,也反映出监管层切实保护平台内经营者合法权益的决心。

历经多年,我国平台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涉及广泛人群,覆盖面广、包容性强、开放度高的繁荣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包含多个参与角色,有各类平台企业,有9亿多网络消费者,也有数千万网络经营主体、众多灵活就业人员。

在以往,监管与舆论的关注重点多是放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或平台企业发展,但此次研究起草的《指南》,更多关注了平台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释放出不同的信号。

比如,此次《指南》强调,平台收费应当综合考虑经营成本及平台内经营者经营状况。鼓励平台对经营者特别是中小商户提供让利或减免扶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减轻平台内经营者经营负担;明确了重复收费、只收费不服务、转嫁应由平台自身承担的费用等8种不合理收费行为;要求平台及时反馈平台内经营者收费关切,主动配合监督检查,加强行业自律,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此外,根据《指南》,平台开展宣传推广、促销等活动,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原则,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平台内经营者参加并收费。

从监管角度看,此次《指南》反映出平台监管重点的范围的拓展,从过去主要保护消费者、规范商家行为、反垄断,逐步延伸到约束平台权力,保护平台内商家合法权益。这说明监管部门着手解决平台与商家之间的权力不对等问题,强化平台责任、打破平台权力过大的旧格局。

这实际上是近期公众舆论关注的热点领域。此前,围绕“仅退款”“二选一”“餐饮外卖佣金比例”“骑手权益”等事件,都曾产生舆论热议,这背后是近年来平台头部化趋势日益显著的大背景。监管部门出台《指南》,指导平台企业加强收费行为合规管理,既是回应众多中小商家的核心诉求,也是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重要一步。

根据《指南》,其所称平台内经营者,是指通过网络交易平台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这一定义不止涵盖了电商平台、外卖平台、打车平台等,还包括所有“撮合平台”,从携程作业帮,以及抖音、快手、小红书,其收费行为都在约束之内。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平台内经营者处于相对弱势位置,但《指南》的目的并非“削强扶弱”,既没有“一刀切”的限制平台收费,也没有否定平台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取收入的正当性,同时还认可了平台向平台内经营者收取相关费用的合理性。

此次《指南》所推动的,是一种政府监管与企业自律相结合的治理格局,推动平台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加强内部治理、减轻平台内经营者经营负担,强调平台的自我规范、自我监督,强调平台和平台内经营者共同发展,强调整个生态的持续繁荣。

归根结底,这是因为尽管存在一些矛盾冲突,但平台和平台经营者之间在根本利益上却是一致的,也都是同一生态的组成部分,彼此依附缺一不可,唯有共同繁荣,方能行稳致远。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吴兴发

千年窑址里挖掘机轰鸣,违法矿场为何就关不了? | 新京报快评

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给民企安心谋发展吃下定心丸 | 新京报快评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