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签约项目,意向金额超69亿元!西部国际采购商大会启幕,他们在蓉找“CP”

5月25日,以“深化改革增动能  扩大开放促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以下简称“西博会”)在成都拉开帷幕。

作为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核心活动,25日下午,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国际采购商大会正式举办。会上举办了西博会商贸重点采购项目签约仪式,30个签约项目,意向金额共达到69.08亿元;同时,天府商品交易所、四川省节能低碳协会、四川省电力企业协会推介重点产业并发布了采购清单。

▲签约仪式

交易,是不少企业参加西博会的重要目的之一。会上,有从杭州奔赴而来的建筑企业,想根据成都的市场需求寻找“小而美”的项目,通过小切口,打开与成都合作的更多可能性;也有不少四川企业吸引境外合作伙伴参与西博会,签约项目金额已超4亿元。

30个签约项目现场签约

意向金额达到69.08亿元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大会搭建起外贸拓展、内销升级、双循环联动的立体化平台,邀请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乌拉圭、泰国、冰岛等62余个国家(地区)政府代表、驻华使领馆、境外商协会、跨国企业、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加强企业与国内采购商供采对接。现场促成签约项目30个,签约意向采购金额69.08亿元。

其中,东园淳(浙江)供应链有限公司与四川昶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了东西部协作产销地仓项目,天府商品交易所与tpe公司(缅甸)签约了共建“一带一路”贸易战略合作项目,四川省自然资源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签约了智慧矿山数字建设战略合作项目。

现场,天府商品交易所、四川省节能低碳协会、四川省电力企业协会分别对“一带一路”大宗商品贸易、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四川储能产业进行了推介以及采购清单的发布。

在四川省节能低碳协会秘书长袁亮看来,四川的节能低碳环保产业发展潜力巨大,“2023年,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约3500亿元,占全省gdp的6%左右,年均增长率超过10%。”他认为,四川的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水电装机容量全国第一,风电、光伏潜力大,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也带来了更多的绿色投资机会。“但目前,我们仍然面临着产业链不完整、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创新不足等挑战。”

为此,他也在现场介绍了协会对技术、市场、产学研协同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清单,“在技术上,我们需要突破低成本制氢、储氢技术,加强石油、化工行业co2捕集技术的应用,以及研究ai在环境监测、污染预警中的应用等。在市场需求方面,我们希望能够提高新能源物流车的应用比例,还想推动四川环保技术输出到东南亚、非洲等区域。在产学研协同创新需求方面,我们希望能够加强校企合作,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与东方电气、通威共建实验室等。”

联系老朋友、寻找新朋友

有企业来成都寻“小而美”项目

交易,是不少企业参加西博会的重要目的之一。

攀枝花钒钛交易中心副总经理代攀高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作为此次大会的签约方,他们与阿图什环球矿业有限公司、攀枝花姜苏郁工贸有限公司、承德宇舟钛业有限公司签约了钛精矿购销项目,签约金额超过4亿元,钛精矿共购入了20多万吨。

他提到,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建筑行业的螺纹钢,到衣物上色前用到的钛白粉,以及钛金属牙齿、心脏支架等等,钛的应用市场广阔,因此需求量非常大。“目前,国内每年对钛的需求为1200万吨左右,四川是全国最主要的钛精矿供应基地,目前整个攀西地区的年产量约为600万吨,加上国内其他地区的产量能够达到800多万吨,但仍存在300多万吨的缺口。”

代攀高介绍,作为集采商,他们将从国内外对钛精矿、钛渣等进行集采,再将这些原材料卖给钛白粉厂等下游企业,“为满足下游的运输需求,我们还在新疆、承德、攀枝花等地布局了仓储物流体系,以保证在接到客户的采购订单后,能够快速、保质保量地采购到货物。”

对他而言,西博会是一个打开新市场、联络老朋友的重要平台,“此次我们在西博会搭建了展台,中巴亚马逊牛拓矿业有限公司的老板就从巴西远道而来,来现场看产品、签项目。还有不少来自莫桑比克、尼日利亚的企业与我们有着深度合作,不少都是从西博会这个平台上认识的,他们想把自己的材料卖到国内来,我们也希望能够采购到优质的产品,提供给下游企业,实现‘一手托两端’。”

大会现场

西博会,还吸引了更多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企业。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中心副总经理桑建涛的行程十分紧凑,飞来成都参加西博会、实地考察新项目,5月26日就将返回浙江。

“这次我们来到成都,想看看这里的产业与我们是否匹配,能不能形成产业链,然后考虑这些项目如何落地。此前,我们已经与成都合作了凤凰山体育公园、西博城等项目,每年与成都合作的项目金额能够达到几个亿。”桑建涛提到,接下来,企业还将根据成都的市场需求寻找一些“小而美”的项目,“通过这些小切口,慢慢打开更多领域的可能性。”

在她看来,成都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近年来,我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成都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交流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我们也期待与成都有更多优质的合作。”

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摄影报道

编辑 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