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特朗普2.0”冲击全球绿色转型,中国不能后退|快讯

文/刘诗萌

“近一个时期,全球绿色转型受到特朗普2.0的冲击,也有一种议论说特朗普要搞油气和煤炭,我们也应该多搞,否则就吃亏了。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

5月22日,在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美国环保协会共同发起的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十周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对这个备受舆论关注的话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他表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巨大的外部性,目标的确定性更为关键,中国应坚守绿色转型不动摇的基本理念。绿色转型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共同选择,尽管有各种各样冲击,这个大方向不能变,也变不了。原因有三点:首先,与十年、二十年前相比,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不仅仅是坐而论道,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数以万亿计的研发和产业投资已经投下去了,如果长期目标动摇或后退甚至放弃,所涉及的不仅是理念和价值观问题,更是巨大的利益问题,是相当多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前进还是后退甚至陷入危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尤为如此,因为中国低碳绿色产业的研发、投资和生产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其次,创新大幅度降低了基础绿色技术的成本,比如过去10年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目前已经相当于燃煤发电成本的一半,下一步还有较大下降空间。即便不考虑气候问题,与传统燃煤发电相比,也已经具有较强竞争力了。

最后,由于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各国都较以往更重视能源安全。新能源大都是分布式、本土化、就地获取的,同时也是可再生的,对保障能源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国是一个油气资源需要大量进口的国家,这一优势尤为重要。

“新能源发展到目前的阶段,退是退不回去了。高比例新能源引发的电力供给不稳定、消纳和外送受限、分布式能源上网难、隔墙售电难、市场‘内卷’和价格下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等等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不发展不会有这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发展中的问题应该也只能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和更好更快地发展加以解决,慢发展、不发展才是更大的风险。”他指出。

刘世锦建议,在供给侧,要加强新型电力系统的设计和建设,通过大量的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的重大改革,形成新能源稳定可靠低成本的供给。在需求侧,要加快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并且把碳排放双控目标转化为具体的量化指标,分解到各级政府和重点行业和企业,形成全面严格的减碳责任机制,扩大绿色低碳产业的市场空间。

编辑:徐芸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