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抱怨中国稀土审批慢,供应链焦虙难掩资、源博弈本质

2025年5月,英国《金融时报》等西方媒体频繁炒作“中国稀土出口许可审批速度过慢”,声称这一政策导致全球供应链面临“灾难性后果”。然而,透过这一表象,实则是中国以稀土为杠杆,在全球资源博弈中捍卫国家利益的战略选择。

审批延迟的“锅”,西方企业不该全甩给中国

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告,自2025年4月起,钐、钆、铽、镝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许可制度,要求采购方提交终端用途声明,并承诺“不用于军事用途”。这一流程客观上延长了审批时间。例如,德国大众汽车虽已获得许可证,但部分申请耗时超45个工作日;特斯拉则被要求确保稀土磁铁不用于武器制造。

然而,审批延迟的深层原因在于西方企业自身。中国明确禁止涉军出口,但部分企业提交的“终端用途声明”模糊不清,甚至试图规避监管。成都银河磁体公司经理直言:“阻断涉军事物资出口是中方重点关切。”在此背景下,中国必须通过严格审查确保合规,西方企业所谓的“无法承受”的延误,实则是为其自身行为埋单。

供应链焦虑背后:西方对华依赖的残酷现实

西方媒体的抱怨,暴露了其对华稀土依赖的脆弱性。数据显示,中国掌控全球60%的稀土开采量、92%的精炼产能,且拥有37项独有提纯专利。美国地质调查局指出,美国超过一半的关键矿物依赖中国,其中17种稀土元素F-35战斗机导弹制导系统等军事装备的核心材料。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例,其F-35战斗机每架需消耗417公斤稀土材料,而美国本土开采的稀土原矿仍需运至中国加工。尽管美国试图通过本土开采或第三国合作摆脱依赖,但技术瓶颈使其难以突破——美国重启的芒廷帕斯矿,开采出的稀土矿仍需运到中国进行冶炼提纯,精炼成本高出30%。这种“卡脖子”的困境,迫使西方企业将供应链风险归咎于中国审批速度,实则是转嫁矛盾。

中国的战略定力:资源管控与产业升级并重

面对西方抱怨,中国并未妥协。商务部明确表示,出口管制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并联合多部门开展打击战略矿产走私专项行动。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稀土出口量下降22%,但均价同比上涨37%,实现了“量减价增”的精准调控。

更关键的是,中国正通过稀土管制推动产业升级。一方面,以环保标准倒逼企业技术革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将资源向高端制造业集中,提升附加值。例如,中科三环宁波韵升等企业已获得出口许可证,其产品主要面向欧洲新能源汽车和机器人领域,既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又守住了国防安全底线。

英媒的抱怨,不过是西方在资源博弈中的又一次“甩锅”。中国稀土出口许可制度的严格审批,既是对国家安全的捍卫,也是对全球供应链的负责任态度。未来,随着中国稀土战略储备计划增至15万吨,以及全球供应链的调整,西方企业必须接受一个现实:在稀土问题上,中国不会因外界压力而放弃原则。唯有尊重规则、加强合作,方能在资源博弈中找到共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