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解放日报刊发这位经济学家文章,纵论浦东开发开放八大关系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原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袁恩桢,一生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为中国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自上世纪60年代起,袁恩桢在解放日报发表署名文章50余篇,包括《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有自己的物质基础》《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改革中坚持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联合,才有竞争优势》《无热点与有潜力》《扩大内需绝非权宜之计》《外经贸也需感情投资》《关注“否定之否定”中的进步》等。

1991年1月,在解放日报理论专版《新论》出刊500期之际,袁恩桢发来热情洋溢的寄语:《新论》的最大特点,是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与改革开放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的统一。作为《新论》的一位忠实的读者与懒散的作者,常从中获得思想的火花和扩宽知识的视野。祝愿《新论》以更改革的步伐、以更开放的形象、以更高质量的作品,奉献给广大读者,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周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6月,《国务院关于开发和开放浦东问题的批复》正式发布;6月11日,解放日报刊发袁恩桢撰写的《浦东开发中的八大关系》。在3月28日袁老诞辰到来之际,上观新闻略作删节推送此文,以作纪念。

浦东开发中的八大关系

袁恩桢

开发浦东是我们党和政府在90年代初作出的重大经济决策,其意义不仅在于振兴上海、推动长江流域经济的更快发展,更标志着中国的改革与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上海人民对开发浦东怀有巨大的热情。当前一股强大的“浦东热”已经兴起。开发浦东须有满腔的热情,更须有冷静的分析,除了有项目规划、机构配置等硬件设计,还须有政策、思想等软件配套。本文拟着眼分析在浦东开发中可能碰到的一些经济关系及其相应的处置原则。

一、外资与内资

浦东开发,资金先行。开发350平方公里的浦东新区,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从何而来呢?

吸引外资,无疑是筹措浦东开发资金的重要途径。在世界开放的今天,大量的资金在国际间流动,问题是会有多少国际资金流向浦东?能不能尽快流向浦东?这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浦东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这除了依靠上海的地理与经济的优势,更多地取决于浦东新区经济开放与政策优惠的度。二是我们运用外资的能力。这不仅是指偿债的能力,更有容纳外资的程度与能力,即在浦东以至整个上海,可以容纳外资的能力与限度究竟有多大。

开发浦东在大量吸引外资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吸收国内资金的重要性。上海对全国各地的资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目前已有迹象表明,许多地区和企业都想借上海浦东这块宝地,作为向外开拓的窗口或生产发展的基地。在这里,关键是要给内资的引入以相应的政策优惠。

多方位地开拓资金,应是筹措浦东开发资金的一条重要原则。不仅要外资与内资同时开拓,而且外资与内资都要多方位地开拓。比如,就吸引外资来说,切不可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单一地区甚至单一国家上面。只要浦东的开发能给投资者带来相应的利益,何愁资金不来。捷足者先登,先入者获利,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

浦东开发区的经济以外向型为基本特点,要求这里的产品大量出口,已成为一条既定的原则,否则不仅外资难以偿还,而且返还合资方利润的外汇也成问题。

浦东开发区也不能离开国内市场。国际上固然会有些跨国公司利用浦东作为生产基地,将其产品返销世界各国,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大量外资之所以肯投向中国,相当重要的原因是看中了我国11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在浦东的背后,有着广袤的经济腹地和整个长江流域的辐射面。如果国内市场完全对外资企业封锁,那等于将一大批外资企业拒之门外。现有其他省市的几个经济特区的实践证明,想完全割断外资企业产品与国内市场的联系,是不现实的。在80年代,我们为购买国外商品而花费了大量宝贵的外汇,特别是进口的家用电器、化妆品等,占据了国内的大量市场。显然,与其如此,还不如引进外资在浦东建立一批进口替代企业。而且,当今世界已是开放的世界,既不可能有完全分隔与孤立的市场,也难有市场趋向单一片面的企业,否则在竞争激烈、风云变幻的经济环境里,企业就很难有立足、发展的余地。

以外向型经济为特点的浦东开发区决不能与国内市场隔绝。如果说,在某些比较小的城镇,搞对外开放对内封闭的经济特区,还有它的可取性。那么,对于大面积的浦东开发,要想割断它与国内市场的联系,是完全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必须指出,浦东开发区与国内市场的联系,决不能像有些地区那样,利用国家所给的优惠,向国内市场高价倾销免税或低税进口的国外商品,而应该是利用开发区先进的生产技术、灵活的营销艺术和灵敏的市场信息,与国内市场进行有益的交往,推动各地区的生产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三、“巢”与“鸟”

基础设施与项目建设,或者说“巢”与“鸟”,是浦东开发中必须认真处理的一对关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浦东3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要完成一些最必要的地面基础设施,才谈得上项目建设。已建成的两条过江隧道,将在1991年建成或动工的南浦大桥和宁浦大桥,以及浦东内环线的建设,都将为“引鸟”提供必要的条件,这叫作“筑窝引鸟”。但是,浦东也不能等全部基础设施都完工后再去组织项目的引入,更何况基础设施所需的几百亿资金也决不是上海与中央财力所能承担的。因而,基础设施建设与项目引进,或者说“筑巢”与“引鸟”,在相当程度上需要相互配合,同步前进。比如土地批租无疑有双重效应,它既能将批租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又能吸引承租者建造有关项目,这叫“鸟巢同来”。我们特别要注意争取大的投资伙伴,总揽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也可称之为“引鸟筑巢”。

巢是“引鸟”的条件,“鸟”是筑“巢”的能手,只有“鸟”与“巢”协调发展,浦东的开发才能顺利而健康地进行。

至于“引鸟”,还有一个引什么“鸟”的问题。作为以外向型经济为特点的浦东开发区,贸易、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应有充分的发展,第二产业也应以高技术、现代化的行业为它的基本内容。但也必须看到,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高技术固然好,某些适应技术也不错,现代化的大企业须发展,灵活机动的小企业也不可少。开发区经济的发展还是要以效益为前提。

四、老企业与新企业

浦东开发,必然有大量现代化的新企业涌入。但是,浦东开发区范围内原来还有近两千家的老工业企业。新老企业,无论是设备条件还是经营管理,必然会有巨大的反差。如果政策上再有差别,那不仅会造成一批老企业的萎缩,也可能因此而产生不安定的因素。对这批老企业,应采取有力的改造措施,包括尽可能利用外资改造有关企业;对少数基础较好的企业,也应给予相应的开发区优惠政策,使它们能与新企业一样,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平等的竞争。

在区域建制上,浦东也有老与新的关系。浦东的现有建制属三区两县管辖,今后的发展必然要形成独立的区域机制。在浦东开发初期,三区两县在各自辖区范围内,应该以开发浦东全局为重而尽最大的努力。可是,也不能不看到,尽快地建立浦东地区的独立编制无疑是推进浦东开发,消除区域归属障碍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矛盾的重要条件。

五、浦东与浦西

在浦东开发中所碰到的最大矛盾,将是如何处置浦东和浦西的关系。

浦西地区是上海经济的主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浦西这一经济地位不会改变。但是,浦东开发的优惠政策,必将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分配等方面对浦西产生冲击,特别是浦东在企业的竞争力与劳动者收入上的明显优势,对浦西地区的冲击将更大。一江之隔,新旧体制的二元结构,如果听之任之,将会使浦西经济处于萎缩境地,这就有违于开发浦东振兴上海的初衷。对此,必须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

在浦东开发的初期,侧重点应是浦西的支持和援助,开发浦东的大量人力物力只能来自浦西,这叫“母鸡生蛋”。

但是,在浦东与浦西总的关系中,应该是以浦东促浦西,使整个浦西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以实现振兴整个上海的目的。为此,就应该相应地有计划地调整与改革浦西地区的经济,如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搬迁或扩散至浦东地区,使它们在新的规范中运转,并带动浦西老厂的改造与发展,让更多的浦西企业转上外向型经济运行的轨道;把浦东的合理政策逐渐推向浦西,促进浦西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分配体制也是一样,使浦西的职工收入也能最大限度地与企业经济效益,与每个人的劳动成果紧密挂起钩来。

六、三区和一区

在80年代,上海在浦西已开辟了闵行、虹桥、漕河泾三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而随着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如果在开放程度、优惠政策上有所差别,势必又会出现三个老开发区与一个新开发区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这一矛盾,将是更好地开发浦东与振兴上海的一个重要方面。

浦西三区基础设施比较健全,与浦西经济的关系密切,已经为引进外资提供了较好的投资环境,也必定是90年代外资投入的一个热点。而浦东在90年代初则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浦西三区与浦东一区开发的时差以及规模差(浦西三区加在一起也不到10平方公里),在总体上不会产生多大的矛盾。

为了处理好浦东与浦西三区的关系,在优惠政策上的协调一致是问题的关键,这方面需仔细研究,及时调整。

浦西三区是上海的老开发区,在80年代开发中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可以总结,这无疑可为浦东的开发提供最好的借鉴,使浦东开发尽可能少走弯路。我们能不能来一个浦西三区与浦东开发区的竞赛,看谁能迈出更大的步伐,取得更大的成绩。

开发浦东,不应丢掉浦西三区。同样发展浦西三区也不能排除浦东开发。我们能否尝试“三明治”式的政策,以浦东与浦西三区的开发夹住整个浦西,去争取整个上海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效应。

七、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

处理好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关系,是浦东开发顺利进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浦东开发过程中,不断地会出现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如何分割的问题。比如,土地批租收入如何分割,浦东开发区新增收入如何分割,都是需要很好研究的问题。在处理这个关系中,可不可采取这样的原则:以地养地滚雪球,尽快完成浦东开发区的建设。由于浦东开发区需要大量资金,国家财政又拿不出很多的资金支援浦东开发,土地批租无疑是筹集浦东开发资金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由于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土地批租收入应国家与地方共同分割。可是,如果浦东土地批租的有限收入中相当一部分由中央移作它用,那么,土地批租对开发浦东就难以带来很大好处,采取这一措施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开发浦东是中国90年代改革与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发浦东不仅关系到上海的利益,更关系到全国特别是长江流域的利益。因此,在处理有关的利益问题时,应该把如何尽快地实现浦东开发放在首位。只有浦东尽快上去了,才可能有更大的利益。

上海是全国财政的聚宝盆,这也是上海应尽的义务。随着浦东的开发与发展,上海必将会对全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浦东的未来,是高度物质文明的天地,那么,它的精神文明状况又该如何呢?

在开发浦东过程中,我们特别要防止假开放之名,“引进”那些腐朽的生活方式、丑恶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我们也一定能在浦东等开发区消除西方国家想整顿而又整顿不了的那些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腐朽现象。

由于浦东开发区是多种所有制形式交错,多种思想方式碰撞,必然会出现某些有违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从而也决定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新的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进行新的探索。

原标题:《35年前,解放日报刊发这位经济学家文章,纵论浦东开发开放八大关系》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孟雨涵 摄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