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斯低估了中国,他曾以为中国只会代工,没想到现在会的这么多!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曾经,苹果手机的中国制造,似乎完美诠释了美国的科技霸权。

但如今,全球化这块“大蛋糕”,美国不但没吃独食,反而发现自己的盘子越来越小。

副总统万斯在峰会上怒斥全球化是“骗局”,美国受骗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美国真的在全球化浪潮中沦为了“受害者”?

信源:万斯开喷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称廉价劳动力为“毒品” 2025-03-19 观察者网

美国被“骗”了?

近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峰会上态度强硬,声称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是“骗局”,美国受骗了。

他认为美国过去过于天真,以为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只能从事产业链低端工作,为美国“打工”。

其实万斯的言论,反映出的是美国对自身制造业衰落和中国崛起的焦虑和不安。

美国曾经推行一项名为“高端计划”的战略,旨在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顶端位置。

该计划的核心是,美国专注于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同时将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低端制造业外包给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

美国期望通过这种方式集中资源和精力于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从而获取高额利润,并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廉价商品,实现双赢。

这一战略类似于金字塔结构,美国希望始终位于塔尖,而其他国家则在底层从事生产,为美国提供财富和舒适生活。

可现实狠狠打了美国的脸,中国的崛起把美国的“高端计划”打乱了,中国没按美国想的,一直窝在低端制造。

中国从一开始的“代工厂”,一步步变成了“全能选手”,在全球供应链里越来越重要。

就拿苹果手机来说,这玩意儿代表着美国的技术创新,设计研发是在美国加州,可生产制造却在中国深圳。

这就说明美国制造业越来越依赖别人,对制造环节的掌控力也越来越弱。

美国本来想牢牢抓住高端环节,结果底下的制造环节抓不住,高端优势也慢慢没了。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中国的制造业崛起,是从“代工”到“创新”的转型升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了,中国制造业迎来了黄金时期。

当时全球产业转移正热闹,发达国家都把劳动密集型、污染严重的低端制造业往发展中国家搬。

中国劳动力多,地盘大,政策也好,成了跨国公司眼里的“代工天堂”。

一时间,各种代工厂在中国遍地开花,从玩具到电子产品,从衣服到家具,啥都做。

外国企业把生产线搬到中国,用便宜的劳动力生产产品,然后贴上自己的牌子卖到全世界。

那时候,中国工厂主要就是生产和组装,比如电子产品、服装、玩具,几乎所有工序都是中国工人干的。

代工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不少外汇和工作机会,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代工不赚钱,大部分利润都被品牌方拿走了,中国企业就挣个辛苦钱。

同时,光靠代工,没法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自己的品牌和竞争力,只能在价值链低端受制于人。

中国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开始想办法转型升级。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大研发投入,想提高产品附加值,摆脱对代工的依赖,发展自己的品牌,甚至开始进军高端制造领域。

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国已经不是光靠便宜劳动力吸引外资的“世界工厂”了。

中国制造业从低附加值的生产加工,发展到了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和品牌建设。

正是在这种转型升级中,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强,逐渐突破了美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控制,而美国制造业却陷入了困境。

美国的困境

美国以前想,低端制造业岗位没了,国内劳动力就能转向高端领域,低端工人通过培训就能进入高端行业,推动美国经济发展。

可现实不是这样,美国的高端制造领域创新乏力,以前在全球领先的美国,现在一些重要的高科技领域没法保持高速创新。

比如,在半导体领域,虽然美国有英特尔这些老牌巨头,但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在生产和研发上投入越来越大,正在快速追赶美国,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过了美国。

美国政府清楚问题的严重性,也出台了不少鼓励制造业回流的政策,但这些政策效果并不理想,制造业回流的速度非常缓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美国劳动力成本偏高,生产链条复杂,环保法规也愈发严格,许多企业不愿回迁美国,依然倾向于将生产基地设在其他国家。

另外,美国国内技术工人短缺,尤其是中高端技术工人缺口显著,这也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尽管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很多劳动力无法有效转型进入高技术领域,导致许多传统制造业岗位面临招工难的困境,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

工会也是美国制造业的一个难题,美国工会对工资和工作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居高不下,不仅影响生产力,在国际竞争中也没了价格优势。

同时,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这场全球制造业竞争中暴露了很多问题。虽然美国在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领域还是领先的,但制造业基础设施老化严重,成了限制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美国的很多港口、铁路和物流设施没法满足高效生产的要求,尤其是在跟中国等国的供应链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

美国几任总统都想解决制造业的困境,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再就业”政策,想通过政府补贴和减税刺激美国本土制造业发展。

特朗普政府采取了更激进的措施,大幅减税、直接补贴,还搞贸易保护主义。

但特朗普政府的制造业回流政策虽然短期内有点效果,却没法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竞争力低下的现状。

就算通过减税和补贴吸引一些企业回来,但美国本土的劳动力成本高,基础设施老旧,环保法规又严。

很多企业发现,虽然生产搬回美国了,但成本没降多少,甚至还面临着生产效率下降的风险。

面对制造业的衰退,一些人把责任推给全球化,认为全球化是导致美国制造业衰退的罪魁祸首,鼓吹“逆全球化”才能解决问题。

但这观点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全球化不是导致美国制造业衰退的根本原因,美国错失的发展机遇,更多是因为自身结构性问题的积累。

笔者认为

美国与其想着“逆全球化”,不如好好想想怎么在全球化背景下解决自身经济结构问题,提高国家竞争力,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美国到底该怎么选择?又该怎么重塑其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的地位?这些问题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