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猛亏数千亿美元

文丨陆弃

2025年,伴随美国新政府上台的不是经济复苏的春风,而是又一场财政黑洞的揭幕。根据《华尔街日报》3月21日披露的美联储最新财务报表,美国央行2024年亏损高达77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600亿元),这已是其连续第二年大幅亏损。2023年,美联储的“账本赤字”曾高达1143亿美元,两年合计近两千亿美元,足以让任何一个中央银行脸红,更何况是全球最有权势的美联储。

这不是一次意外,而是一种制度性病灶的集中爆发。在过去十年低利率时代,美联储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积累了庞大资产负债表,同时向财政部贡献了巨额“利润”——2012年至2021年,美联储累计上缴财政部超过8700亿美元,2021年一度高达1090亿美元。但从2022年加息周期启动开始,一切戛然而止。

美联储的资产组合是基于低利率时期买入的低收益证券,而其负债则是对银行存放准备金支付的高额利息。当利率升至4%以上时,利息支出迅速超过了投资收益,赤字如山洪爆发。从金融逻辑讲,美联储已陷入“资产锁死、负债失控”的利差陷阱,而从政治经济角度看,它更是陷入了“政策两难”的泥潭。

2025年是特朗普上任的第一年,而他在竞选期间不断承诺“大幅减税”和“扩大军费”,财政支出高烧不退。美联储原本是财政部的重要现金来源,现在却成了财政的“沉重负担”。最新数据显示,美联储设立的“递延资产”账户规模已经扩大至2160亿美元,也就是说,未来若想恢复向财政部“交钱”,必须先弥补这两个年度的巨亏。换言之,财政部至少几年内别指望美联储再交一分钱“盈余”上缴。这对特朗普政府是个沉重打击。

他上台之初,曾放言要“让美元更强大、美国更富裕”,而如今他面对的是国债突破34万亿美元、赤字膨胀、货币政策失灵的多重危机。更讽刺的是,美联储的亏损正是从特朗普第一任期结束后加息周期开始时爆发的,结果他回锅执政,却必须接盘这场由利率政策反噬引发的财政窟窿。

而美联储却并不打算为这场亏损“负全责”。它的立场非常明确:我们不是来赚钱的,亏损不是失败,而是货币政策副作用。但这套说辞到了今天,已越来越难以服人。

2025年,美国内通胀虽已放缓,但依旧徘徊在3%以上的敏感区间,美联储基准利率维持在4.3%左右,无法快速降息。这意味着,它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利息仍远高于其所持资产的回报率,亏损模式将继续。而纽约联储预测,只要利率不显著下行,美联储将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换句话说,亏损,正在成为它的新常态。

这不仅是技术性问题,更是信用危机的温床。全球越来越多国家正寻求去美元化、降低对美债依赖,美联储自身信用却在这时候遭遇系统性蚀空。当一个中央银行无法实现财务自持,反而变成财政负债黑洞,其货币政策独立性、市场权威和全球信誉也将随之受损。美元霸权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美联储稳定运作和财政纪律之上的,现在这两者都出了问题。

而特朗普政府显然没有应对这场“制度性衰退”的战略准备。他可以继续压美联储降息以刺激增长,但后果就是美联储资产贬值、通胀反弹;他也可以选择维持高利率稳物价,但财政赤字和债务压力就会被进一步放大。这就是所谓的“政策悖论”:怎么选,都是输。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美联储的金融模式已逐渐沦为债务机器的服务商,而非独立央行。它印钞时是财政的“提款机”,加息时又成了财政的“资金黑洞”。其角色混乱、职能模糊、政策前后矛盾,正在动摇市场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基本信任。

美联储亏损,不只是一个机构的账面数字,更是美国整个货币—财政体制崩解的前兆。它暴露了美国经济结构对低利率的高度依赖、对债务融资的长期上瘾,也揭示了在政治分裂与政策短视主导下,美国已很难再通过制度性手段解决经济基本问题。

而这场亏损风暴,不会止步于美联储。它将蔓延至财政部、国债市场、货币市场,乃至整个全球金融架构。美元的全球信用基础正在被美联储自己的账本一点点掏空。世界也将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美国所谓“独立央行”的神话,正在以亏损为代价,一点点塌陷。

特朗普回来了,但他面对的不是2016年的强势美元和低息盛宴,而是2025年的债务泥潭和赤字风暴。美联储的财政黑洞,就是这场危机的起点。而终点,将会是美元信誉的重新定价。全球市场,请系好安全带。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