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众生药业,这家曾经头顶“创新企业百强”、“医药工业百强”光环的药企,赫然发布全年业绩预亏公告,预计2024年净利润亏损高达2.2亿至2.7亿元,同比暴跌近200%。这份刺眼的“成绩单”,并非个例,而是中药行业在时代浪潮下集体“感冒”的缩影。
公告洋洋洒洒列出了五大亏损原因,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指向一个核心痛点:集采绞肉机下的“失血”,叠加创新转型的“阵痛”,最终汇聚成一场利润溃败的“众生相”。 这不仅仅是众生药业一家的困境,更是整个传统中药企业群体面临的生死抉择:在政策重压下,如何止血求生?在创新浪潮中,如何摆脱“伪创新”的陷阱,真正找到增长的新引擎?
集采绞肉机:核心产品“失速”,传统模式“崩塌”
公告将业绩预亏的首要原因归咎于“核心产品复方血栓通系列制剂受集采降价影响”。这并非意外,而是早已埋下的伏笔。2023年6月,复方血栓通系列“中选”全国中成药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意味着这款曾经为众生药业贡献丰厚利润的“现金牛”,将面临断崖式降价。
集采,对于医药企业而言,早已不是新鲜词汇,更像是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生存考验。从化药到生物药,再到如今的中成药,集采的触角不断延伸,力度持续加码。其初衷固然是为了降低医保负担,惠及民生,但对于依赖单一或少数几个核心产品的传统药企而言,无异于一场“釜底抽薪”。
复方血栓通系列,作为众生药业的“王牌”,长期以来占据着公司营收的半壁江山。凭借着在中风、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广泛应用,这款产品曾是众生药业利润的稳定来源。然而,集采的到来,彻底打破了这种“躺赢”的局面。
中标固然保住了市场份额,但代价却是利润的急剧萎缩。公告中并未披露具体的降价幅度,但参考以往集采经验,中成药降价幅度往往令人咋舌,甚至达到50%以上。这意味着,即使销量维持不变,众生药业在复方血栓通系列上的收入也将大幅缩水,利润空间被极限压缩。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集采不仅仅是简单的降价,更是对传统医药企业商业模式的颠覆。过去,药企可以通过“带金销售”、渠道铺货等方式,在医院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获取高额利润。而集采的出现,直接斩断了这种灰色利益链条,将药品销售回归到“性价比”的竞争。
对于众生药业这类以传统中成药为主的企业而言,长期依赖“明星产品”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集采如同“绞肉机”,将传统药企的利润空间层层剥离,逼迫其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否则只能在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挣扎。
非经常性损益“添堵”,诉讼与投资双重打击
如果说集采是压垮利润的“主因”,那么非经常性损益的减少,则无疑是雪上加霜。公告显示,非经常性损益预计将减少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00万至6,500万元。这其中,诉讼预计负债和股票投资亏损成为了“罪魁祸首”。
与上海沃立生物的诉讼,源于合作事宜的分歧。一审败诉,计提预计负债4,274.99万元,这笔损失直接吞噬了利润。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起诉讼背后,或许隐藏着众生药业在创新转型道路上的挫折。与生物科技公司的合作破裂,是否意味着其在生物药领域的布局遭遇瓶颈?
股票投资的亏损,则反映出公司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2,062.38万元的股票公允价值下降,虽然金额不算巨大,但也足以敲响警钟。对于一家以稳健著称的药企而言,投资亏损无疑是不小的负面信号。
非经常性损益的减少,看似偶然事件,实则也反映出众生药业在经营层面的一些潜在问题。诉讼风险的暴露,投资决策的失误,都可能进一步加剧公司业绩的下滑,让本就承压的利润雪上加霜。
子公司商誉减值“剜肉”,政策与竞争双重夹击
除了核心产品集采降价和非经常性损益减少,子公司商誉减值也成为业绩预亏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先强药业和控股子公司逸舒制药相关产品受药品政策、行业竞争等因素影响,长期销售预期不佳,预计计提商誉减值损失。
商誉减值,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同“剜肉”般痛苦。这意味着公司过去并购子公司的溢价部分,已经无法收回,必须计提损失。先强药业和逸舒制药的商誉减值,无疑表明这两家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
药品政策的影响,主要指向近年来日益趋严的监管环境。一致性评价、飞行检查、医保谈判等政策的出台,都对药企的生产、销售、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合规意识薄弱的子公司而言,政策收紧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行业竞争的加剧,则反映出医药市场竞争的白热化。随着越来越多的药企涌入市场,同质化竞争愈发严重。先强药业和逸舒制药的产品,或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实现预期的销售增长。
子公司商誉减值,不仅直接减少了利润,更暴露出众生药业在子公司管理和战略布局上的问题。并购子公司的初衷或许是为了拓展业务版图,实现多元化发展,但如果子公司经营不善,反而会成为拖累业绩的“包袱”。
创新药研发“刹车”,战略调整下的“断臂求生”?
业绩预告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创新药研发项目的“暂缓”和开发支出减值。
公告称,基于资源投入考虑,公司决定暂缓ZSP1602、ZSP1241两项肿瘤创新药,以及ZSP0678、ZSP1603等项目的研发投入,并对相关开发支出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创新药,长期以来被视为医药企业转型升级的“救命稻草”。众生药业也曾积极布局创新药研发,试图摆脱对传统中成药的依赖,寻找新的增长引擎。然而,此次创新药研发项目的“刹车”,却让人不禁质疑:众生药业的创新转型,是否遭遇了瓶颈?
暂缓研发项目,并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固然是基于“谨慎性原则”,但也可能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
创新药研发投入巨大,风险高企。 创新药研发是一个“烧钱”的行业,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的投入,且成功率极低。对于盈利能力下滑的众生药业而言,或许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研发风险。
创新药研发管线“空心化”? 公告中暂缓的ZSP1602、ZSP1241均为肿瘤创新药,而肿瘤领域是近年来创新药研发的热门赛道。暂缓这些项目,是否意味着众生药业在创新药研发管线上缺乏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伪创新”陷阱? 近年来,一些药企打着“创新”的旗号,实则只是进行me-too或me-worse的研发,缺乏真正的原创性和临床价值。众生药业暂缓的创新药项目,是否也属于这种“伪创新”?
创新药研发的“刹车”,或许是众生药业在业绩压力下,不得不做出的“断臂求生”之举。集中资源优先支持“研发进度靠前、项目确定性高、未来市场空间大的项目”,看似理性的选择,但也可能错失未来的发展机遇。
来瑞特韦片“遇冷”,新冠红利“退潮”
最后,公告提及来瑞特韦片对应的无形资产等相关资产呈现减值迹象,预计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来瑞特韦片,是众生药业布局新冠治疗领域的重磅产品。在疫情期间,新冠药物曾是医药市场的“香饽饽”,为相关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然而,随着疫情逐渐平息,新冠药物的市场需求也迅速萎缩。来瑞特韦片作为后入局者,或许未能充分分享到疫情红利,反而面临市场需求快速下滑的风险。
来瑞特韦片相关资产减值,反映出新冠药物市场的“退潮”。疫情红利终将消散,医药企业不能过度依赖短期爆发式增长的产品,而应该回归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众生药业的“众生相”,更是中药行业的“集体焦虑”
众生药业的业绩预亏公告,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药行业集体焦虑的缩影。近年来,中药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集采、医保控费、中药注射剂限制等政策,持续压缩中药企业的利润空间。化药、生物药的崛起,挤压了中药的市场份额。消费者对中药的认知度也在下降。
中药创新长期以来面临“有效成分不明、作用机制不清”等难题,难以实现真正的突破。
品牌形象老化: 传统中药企业品牌形象老化,难以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中药行业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众生药业的业绩预亏,只是冰山一角,更多中药企业或许正在暗流涌动,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危机。
破局之路:创新转型,还是固守传统?
面对困境,中药企业的出路在哪里?是拥抱创新,转型升级,还是固守传统,在夹缝中求生存?
中药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传统中药的瓶颈,开发具有真正临床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但同时,也要警惕“伪创新”陷阱,避免盲目跟风,重复低水平研发。真正的创新,应该聚焦于中药的独特优势,挖掘中药的潜力,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
品牌年轻化,重塑形象,但要坚守中药文化内核。 中药企业需要重塑品牌形象,吸引年轻消费群体。但品牌年轻化并非全盘西化,而是要坚守中药文化内核,挖掘中药的文化价值和健康价值,打造具有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的品牌。
对于众生药业而言,业绩预亏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也可能是一次浴火重生的契机。如何从“众生相”中找到破局之路,考验着管理层的智慧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