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驱动 共绘融合新篇章——锡林郭勒盟融媒体中心蒙古文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

融合带来巨大变革,技术的革新、平台的升级、人员的整合以及传播格局的重塑,共同构成了这幅媒体融合发展的宏大画卷。唯有积极转变,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2023年12月21日,锡林郭勒盟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开启了锡林郭勒盟媒体融合发展的全新篇章。
成立以来,锡林郭勒盟融媒体中心蒙古文媒体积极推动革新步伐,从“相加”走向“相融”,重点利用锡林郭勒蒙古文视频号与蒙古语广播视频号、锡林郭勒发布抖音、锡林河客户端等平台,以“网络直播”为突破口,实现了新闻信息内容的“一次采集、多元生产、多渠道发布,全媒体呈现”,以独特的“三变”融合策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媒体特色的融合之路。
角色之变:从“发言者”到“引导者”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门槛降低,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媒体的角色被削弱。相反,锡林郭勒盟融媒体中心蒙古文媒体积极转变角色,从传统的“发言者”转变为“引导者”。通过为群众创建舞台,邀请牧民、专家走进直播间,分享经验、解读政策、传授技能。
目前,已邀请资深养牛户、吊马手、兽医、畜牧工作者、主任医师、北大学子等多类型嘉宾做客直播间,内容丰富,传播效果显著。
4月10日,最新直播的《两代搏克健将讲述养牛之道》,视频号观看人数达到4.5万人次,最高在线人数5000余人,点赞超20万,抖音累计曝光人数超9万,进房人数达2万人次。
往期8场联合直播中,视频号总观看人数达20万,平均在线人数1.5千人,抖音平均累计曝光人数超4万,平均进房人数超8000人次,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好评。
同时,通过直播间的实时交流功能,与受众进行互动,解答受众疑问,并根据互动内容实现多元生产,为后续的二次编辑增加了更多信息。

人员之变:从“一专”到“多用”
锡林郭勒盟融媒体中心蒙古文媒体打破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从业者的固有思维,积极培育全媒体采编人才队伍,积极推动采编人才从“一专”向“多用”转变。
网络直播活动中,纸媒记者不仅限于采访写稿,还将他们的文笔发挥在直播脚本的创作中;视频组人员除了制作视频外,还负责搭建直播间并熟悉后台技术应用;广播播音员则不仅限于“声音出镜”,更是将主持技能延伸至全媒体平台。
3月6日,锡林郭勒蒙文视频号与蒙古语广播视频号、锡林郭勒发布抖音、蒙古语广播首次进行同步直播,观看人数达4万人次,在线人数达2千人,点赞超25万。
这次成功的直播活动,就源于中心资源的整合,人员配置的优化,将原有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工作人员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而是根据媒体融合的需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传播格局之变:从“纸媒主导”到“新媒体崛起”
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需要重构传统的传播格局。
锡林郭勒盟融媒体中心蒙古文媒体打破了以前纸媒主导的传播格局,推行了“先直播,后端微、再报纸”的运行模式,分别利用报纸与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针对平台特征进行二次编辑,做到了多方面参与、多形式呈现,做到了多屏融合互动、图文视频共同发声。
8场联合直播后,锡林郭勒蒙文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文章6篇新媒体作品,总阅读量近2万;传统广播上,栏目《牧民之友(20分钟)》观看人数达1800人次;报纸发挥其深度报道的传播力,将直播内容转化为专栏整版,对直播形成有力补充。

锡林郭勒盟融媒体中心蒙古文媒体的融合之路,通过角色、人员、传播格局“三变”,得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的华丽转身。展望未来,锡林郭勒盟融媒体中心将继续牢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深耕媒体融合领域,不断发出锡林郭勒盟融媒体之声,讲述锡林郭勒的精彩故事,为建设美好的锡林郭勒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记者:苏日嘎拉图 艾荣高娃
编辑:张楠
校对:孟丽鹏

二审:王大为

三审:贺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