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高质量互联互通的基础在于交通。
作为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的前端,中国设计也伴随着中国建设不断“走出去”,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公规院)正是其中的开路先锋。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公规院的海外业务开启了新篇章。十年来,公规院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海外优先’发展战略,积极‘走出去’,不断发挥公司在特大桥、公路、水下隧道等领域的规划、咨询专业优势,致力于为中交集团海外业务提供规划咨询、专业技术、全过程咨询等方面的支撑,不断为海外项目出谋划策,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添砖加瓦,书写联通、畅通、沟通新篇章。”公规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晖表示。
文莱PMB跨海大桥。
01 融合互通 属地化经营
一座座大桥连接中外友谊,一条条大路见证公规力量。
2015年,公规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成立新疆分公司。新疆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和实施区域,近年来,公规院在乌尉高速公路、依若高速公路、巴里坤至哈密公路中提供了重要的前期服务;为新疆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哈密市、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4个市州多个项目建言献策,助力新疆公路交通在全国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中的定位逐步从网络“末端型”向“亚欧交通枢纽中心”转变。
如今,在“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上,公规院积极破题开局,助力新疆连点成线再到面,让千年丝路再次焕发蓬勃生机,也助力新疆将自身区域性开放战略积极纳入国家向西开放总体布局中,成为“迎天下之客”的重要开放窗口。
走出新疆,放眼世界,公规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铺通共赢大道,屡结累累硕果。
与此同时,公规院不断升级海外业务布局,参与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量桥梁、道路工程项目的设计咨询,为沿线多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合则强,孤则弱。跨国项目的建设,离不开中外双方的沟通与合作,而属地化经营则是最有效的融合途径。
“我们通过对标国际一流咨询公司的成熟经验发现,要想发展成为国际化综合性工程咨询公司,必须充分运用国外属地的有利资源,减少对国内资源的依赖。”公规院总经理助理、国际事业部总经理李国文表示,开展属地化经营已成为公规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塞尔维亚办事处便是其属地化经营的典范。
E763高速公路是泛欧11号交通走廊塞尔维亚段,是中国企业在欧洲承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也是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首个落地的基础设施项目。
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起始段贝苏段。
该项目由公规院和塞尔维亚交通研究所CIP设计,采用塞尔维亚规范标准,设计时速80公里。已于今年4月完成通车的贝苏段是E763高速公路的起始段,起于市区的环岛,其升级改造面临人流和车流量大、垃圾场移除、天然气改迁等难题,施工难度较大。
在时任公规院塞尔维亚办事处负责人刘化图看来,不仅高速公路施工难度大,塞尔维亚市政项目设计更加错综复杂。“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电力、给排水、燃气等各种管线,涉及众多的市政主管部门,当地交通部门、业主、工程总承包方等均有各自的利益诉求。”
“相比于工程建设,更大的困难在于与当地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中国员工在海外从事设计咨询工作时,都会经历从水土不服到逐渐适应的过程。”刘化图说。
语言表达、思维方式、技术习惯和文化理念上的差异,时常会导致双方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产生分歧。“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设计人员会主动找出问题所在,紧紧抓住业主需求、合同约定的内容、当地的习惯做法等,花费大量时间和各方耐心沟通、协商,最终达成共识。” 公规院国际二部经理曲春升说。
属地化经营,不仅有中外建设标准的共融,还需要中方员工与属地员工共融。目前,公规院塞尔维亚办事处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设有常驻办公室,配备常驻中方员工8名、塞籍员工16名,共同承担着道路、桥梁、隧道、路基、排水等主要专业设计工作。
“公规院中方设计团队与塞籍工程师一同设计方案,塞籍员工负责对设计成果按照当地法规、技术标准和用当地语言进行转化、转绘,并承担部分现场施工的设计指导。”公规院塞尔维亚办事处主任王津锋介绍,通过良好的分工协作,中塞设计师共同修改了上万张设计图纸,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工作之余,中塞员工开展健步走、集体庆生等活动,增进友谊和文化交流。“中塞员工在工作上相互学习,生活中相互帮助,文化上相互融合,大家成为了工作上的好搭档、生活上的好朋友。”
74岁的工程师安格尔科维奇·米洛索夫已经在公规院塞尔维亚办事处工作10年,在他看来,技术的交流和合作首先要建立在人与人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面对技术标准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和中方同事坦率沟通,共同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心无界,手相连。米洛索夫还乐意成为中塞员工之间的桥梁,热衷于帮助同事们克服语言文化上的障碍,在工作中偶尔客串翻译的角色。“工作之余,我们会聊一些有相同兴趣的话题,我常咨询中国朋友一些中国的文化、礼仪、饮食、生活习惯等,让我对中国有了更多认识,很开心我们一起工作,塞尔维亚近年来的交通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帮助。”
“外籍员工是外国人,却不是外人。”王津锋说,经过14年在中东欧市场的摸爬滚打,公规院塞尔维亚办事处已达到较高的属地化水平,实现中外方团队无缝融合,对当地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法律法规、设计及报批流程、当地设计习惯等有了较深层次的掌握。
从适应当地标准到推动当地了解中国工艺、技术和标准,如今,公规院塞尔维亚办事处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上擦亮了中国公路规划设计的金字招牌。
02 “前店后厂” 协同配合
事异则备变。随着海外业务逐年发展,公规院的海外项目数量快速增长,面临着海外技术人员紧张、海外项目成本大幅度增长等问题。为了快速、更为有效地服务于海外项目的需要,同时降本增效,公规院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前店后厂”组织管理模式。
顾名思义,“前店”是指项目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属地机构或人员,担负着项目对外沟通协调、设计报批对接、商务合同管理等责任。公规院通过派驻项目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与属地员工一道建立前方工作组,分别发挥派出人员设计经验丰富、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作风,属地人员熟悉当地习惯的优势,形成稳定的“前店”端。
“后厂”则是指公规院本部,主要在国际事业部协调下,在全公司范围内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设计工作,完成“前店”所有的指令并保障需求,保证项目的设计进度和质量。
“‘前店’与‘后厂’紧密联系,形成前后两个高效的项目团队,充分发挥国内外两种人力资源优势,保证项目高质高效推动,保障公司在海外业务的迅速发展,实现海外项目降本增效。”李国文说。
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简称马东铁项目)是中交集团的重点项目,也是“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典型示范项目。新冠疫情期间,公规院“前店后厂”模式得到充分的运用和体现。
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
身处一线的项目组成员努力做好工程建设与疫情防控工作,后方项目组成员则连线了解项目动态,研究技术难题,积极协调资源支援现场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运行,有效保证了项目一线的工作进度。
视线转向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是中克建交以来中企实施的最大项目。作为联营体成员,公规院负责项目施工图设计工作。该项目同样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在后方集结业务精英配合前方人员开展设计工作。
“前方人员积极沟通,后方人员高效配合,团队成员相互补位,最终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圆满完成了施工图设计工作,为大桥全面建成打下坚实基础。”公规院副总经理兼大桥事业部总经理王仁贵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同事的积极配合下,身处前线驻地的公规院佩列沙茨大桥健康监测项目组经理冷俊带领项目组成员,建立了世界范围内首个大型桥梁“施工期+运营期”一体化在线监测系统。这套监测系统因数据采集信息及时、准确、可靠,为桥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获得了国际桥梁协会“杰出基础设施奖”提名。
国际二部总工程师裴铭海全程参与了佩列沙茨大桥项目,负责“前店”和“后厂”及其他各方的沟通反馈工作,他感慨道:“虽然建设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这座桥建成之后,看着川流不息的车流,身处异国他乡的我们心里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
“通过‘前店后厂’模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同时,还可以根据数据分析,进行精准的资源调配,提供更加精细化和高效的服务。”在公规院国际事业部副总经理彭运动看来,这种模式正是公规院一直以来对高效率、高质量文化的恪守,是对价值创造的不懈追求。
03 整合资源 互利共赢
一人行速,众人行远。“一带一路”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对公规院的投标、谈判、履约、实施等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项目的工作范围和技术标准超出了中国企业目前的能力,中国公司需要在全球整合资源,以应对这一挑战。专业技术方面,中国企业的能力可以与国际咨询公司比拼;但在文化、技术体系、设计习惯等方面,则可能与属地公司或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存在差异。
“公规院在海外项目竞标及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源整合能力,与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属地公司均有深度合作。”公规院副总工程师刘波介绍,“在合作过程中,公规院发挥工程经验丰富及专业技术上的优势,国际咨询公司或属地公司发挥属地化优势及熟悉国际或属地规则的特长,形成优势互补,合力推进工程项目的开展。”
援菲律宾跨海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是习近平主席2018年11月对菲律宾进行国事访问时写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的项目,是“一带一路”重点技术援助项目,是菲律宾国家发展计划中重要的连岛工程,是菲律宾政府提出的“大建特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作用重大,意义非凡。
援菲律宾跨海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效果图。
公规院菲律宾分公司负责人吕高虎介绍,为满足这项超大型跨海大桥的设计和建设要求,公规院整合行业内优质资源,组织了清华大学、菲律宾ACDC公司等中菲两国行业内的知名单位,融合中菲双方各自领域内最先进的测设手段和方法。
在工程设计过程中,该项目创新性地将中菲双方的标准相结合,并采用最先进的勘察方法,全面揭示项目工程地质特点,查清了珊瑚礁灰岩、胶结砂等特殊地层的力学特性,为大桥设计提供了合理的岩土参数,彰显了跨国项目中整合资源、分工合作的裨益。
最终,经过多方的通力合作,项目各项研究成果通过中菲两国政府的检查验收,为后续建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成功树立起了援外项目形象。
刘波介绍:“我们每修建一个项目,都要从国际化的视角积极转变理念、思维和心态,从尊重当地习惯和设计程序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项目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多方面因素,开展精细化创新设计,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实现造福当地和为业主创造价值的高质量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发展环环相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尤其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全球化的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我们通过搭建务实高效的合作平台,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互利双赢。”彭运动说,“真正的武林高手不论门派,能够做到见招拆招。在海外项目中,无论是单打独斗还是团队合作,都要能适应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标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黑山南北高速莫拉契查大桥。
04 探索技术 共享成果
业精于勤,业务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公规院作为“中国桥、中国路、中国隧”走出去的代表企业,在一个个跨国项目的案例中扎实发挥着中国力量,在专业技术特长上充分贡献了中国智慧。
10年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公规院收获着市场不断扩大的喜悦,也在高烈度抗震设计、深水基础、悬浮隧道等一系列世界性技术难题的攻坚中,见证着自身创新技术的不断提升优化。
北印度洋上,1200余个小珊瑚岛仿佛连成了一串珍珠,组成了风景如画的马尔代夫。而在水深浪高的环境下建设海洋岛屿连接工程并非易事。
面对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近40米的水深,公规院提出超大直径组合桩基础方案,揭示了珊瑚礁地质特性,创建了珊瑚礁灰岩地层下大直径桩基础设计施工关键技术,从施工速度、工程造价等方面体现了优势。
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
“早在方案设计之初,我们就进行了全方位的地质勘察和深入的专题研究,并通过试桩验证桩基承载能力,使得大桥成功‘扎根立足’,破解了珊瑚礁地质上建桥的世界性难题。”中马友谊大桥项目现场管理组副组长兼总工秦建军说,彼时的他正是方案设计负责人。
针对深水及长周期波水文条件下的大桥设计及建设管理,在工可研及方案设计阶段,公规院联合相关科研单位完成了11个子项的海洋水文专题研究工作,全面了解工程区的水文建设条件,为大桥设计及施工提供依据。
行业专家认为,中马友谊大桥开创了远洋深海无遮掩环境及珊瑚礁地质条件下特大型桥梁建设的先河。而援菲律宾跨海大桥则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公规院在高震区工程的建桥实力。
援菲律宾跨海大桥位于地震烈度9度区,最大水深达39米。经研究,设计人员提出了主桥主跨680米的叠合梁斜拉桥方案,该跨径超过了已建成的世界最大跨径叠合梁斜拉桥安徽望东长江大桥(主跨638米);引桥采用100米预制混凝土箱梁方案,创新性地提出了超长等跨混凝土梁刚性铰连续体系新技术,解决了大跨混凝土梁需设小边跨的问题;同时设计人员提出了适应深水及强震区条件下的超长钢管复合桩基础方案,提高了工程的可实施性;构建了海啸生成和演进的数值模型,分析评估了海啸风险,确保了桥梁方案的安全性……这一系列高超的工程技术,无不显示着公规院的智慧与力量。
如今,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公规院在菲律宾、巴拿马、厄瓜多尔等区域提供了9度地震区的抗震方案,并在抗震性能目标细化、抗震分析手段升级、抗震措施研发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设计理论,为“一带一路”高震区工程提供了公规方案。
一个个世界级挑战迎刃而解,一个个创新方案成功实践,一个个海外项目不断落地,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发展机遇,也激励着公规院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继续为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贡献更大力量。
曲春升说,每一个项目建设完成的时候,自己都很有感触。“因为在建一条路、搭一座桥的时候,经常会想到我能不能把它做好,当地老百姓能不能接受,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让当地的孩子上学少走一些路、多一些安全保障,那我这辈子肯定是值了。”
在东非肯尼亚,一条延绵27公里的城市高架桥盘踞在首都内罗毕的上空,这便是被誉为肯尼亚“国门第一路”的内罗毕快速路。公规院在进行桥梁结构设计时,采用全预制装配化桥梁。在盖梁预制块和墩柱预制块连接方案上,项目产学研结合,边实践边设计,采用灌浆套筒新工艺,施工快捷、节能环保,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
肯尼亚内罗毕快速路。
内罗毕快速路的建成通车,使得城市内通勤成本大幅降低。建设期间,内罗毕快速路项目聘用当地员工超6000人,而在运营期雇用聘用当地员工超500人,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数百家当地建筑材料供应商受益,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首届内罗毕马拉松在快速路上成功举办,进而促进旅游业等多个产业发展,造福当地数百万居民,提高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耕耘十载结硕果,赓续前行向未来。下一个十年,公规院将继续砥砺前行,深耕规划设计领域,保持设计咨询作为产业链龙头的高度自觉,以专业优势拓展海外业务,深化国际合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贡献公规力量。
作者丨秦傲 杨帆 本报记者 王俊峰
图片丨公规院
编辑丨郭琪
审核丨卫涛
监制丨孙英利
投稿邮箱:xww@zgjtb.com
商务:010-64266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