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发明的人造汽油成本只需4300多元每吨,为何不大力推广?

最近两年时间,对于广大车主来说,估计是比较难熬的,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处于高位的背景之下,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也一直比较高,大多数时候成品油价格都达到8元以上,高峰时期,92号汽油甚至达到9元以上,95号汽油达到10元以上。

而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之所以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这里面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原油进口依赖度比较大,国内有70%的原油都主要靠进口,所以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对国内成品油的影响非常大。

目前我国成品油以10个工作日为一个调整周期,在10个工作日内如果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幅度比较大,对应的国内成品油变化幅度超过50元每吨就会进行调整。

而最近两年时间,受到国际一些地缘冲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中东一些主要原油出口国一直在不断减产,所以导致国际原油价格比较高,这也直接导致国内成品油处于高位。

为了应对高油价以及原油进口依赖度过高的问题,最近几年前我国也一直在想尽各种办法。

一方面是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非常庞大,一年的产销量都达到几百万辆,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保有国。

但是新能源汽车也有缺陷,目前很多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都在600公里以内,如果超过600公里就不能正常行驶了,所以新能源汽车并不适合远程出行。

而且目前新能源基础设施并不是很完善,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边远地方并没有充电设施,再一个是充电也比较慢,所以导致很多人不敢开电动车远行,顶多是在短距离之内通行而已。

总体来说,目前燃油车仍然是不可完全替代的,为此我国也积极在寻求一些新的技术路线来替代原油。

目前有很多技术路线,比如推动甲醇乙醇汽车的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有一种是推动人造汽油的发展。

所谓人造汽油,就是将二氧化氮跟氢结合在一起,并通过特殊的装置合成汽油的过程。

对于这种人造汽油,目前我国已经掌握了比较成熟的技术。

早在2017年的时候,中科院大连物化所就开始研究二氧化碳加氢制备汽油的项目,经过几年的实验,从实验室小试、百克级单管评价试验、催化剂吨级放大制备、中试工艺包设计等过程,并于2020年在山东邹城工业园区建设完成千吨级中试装置。

2022年3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导的“二氧化碳制汽油”科研项目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这意味着该项实验获得成功。

除此之外,大连物化所还联合珠海某公司共同建成的全球首套1000吨/年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中试装置成功开车,完成了投料试车、正式运行以及工业侧线数据优化,并生产出符合国VI标准的清洁汽油产品。

根据有关评价数据显示,这个装置二氧化碳和氢的转化率已经达到95%,而且经第三方检测,产出的汽油辛烷值超过90(即常说的汽油标号),馏程和组成均符合国VI标准,汽油品质环保清洁。

如果这种装置能够大规模推广,将有效提升我国原油自给率,减少对国际原油的依赖度。

所以当时在这个技术出来的时候,大家都是充满期待的,大家都希望这种技术能够大面积推广开来,这样可以实现多种综合效益。

一方面是可以将工厂等一些场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直接收集并用于制造汽油,从而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有利于碳达峰的达成。

另一方面这种人造汽油的原材料是二氧化碳和氢,其原料来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家不用担心原油枯竭的问题。

最关键是,根据氢和二氧化碳的市场价格推算,这种人造汽油的成本只有4300元左右每吨!

如果这种人造汽油能够大面积推广开来,将可以有效缓解全球能源紧张的问题,也可以大幅降低我国原油进口依赖度,到时说不定国内成品油的价格还会跟着下降。

那这个装置成功试车已经一年多了,现在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至于位于山东邹城工业园区这个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项目现在进展如何?我们从网上渠道并没有看到最新的消息,如果不出意外,这个项目应该正常进展当中,但至于有没有扩大规模就很难说了。

但可以肯定一点的是,即便这个项目正常运转,我觉得实验意义大于应用意义,生产出来的汽油并不具有大面积推广的空间。

虽然这种二氧化碳加氢的汽油成本只有4300元左右每吨,但这只是制造成本,如果把其他成本计算在内,这种人造汽油并没有价格上的优势。

我们现在所加的汽油成本构成是多样的,除了原油成本之外,还包括炼油厂的利润,各种税费成本,加油站的利润,运输成本等等。

在成品油成本构成当中,原油成本的比例只有30%左右,另外税费的成本大概是40%~45%之间,剩下的是其他费用。

这意味着人造汽油的制造成本是4300元每吨,拿到市场上去售卖至少需要达到每吨14,000元左右才有可能盈利,这跟目前的产品完全没有可比性。

虽然目前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也比较高,但每吨的价格基本上维持在6000元到1万元之间波动,这个价格明显要比人造汽油的成本低很多。

所以从整体来说,利用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技术路线,但按照目前的生产成本来算,并不具有大范围推向市场的价值,顶多是在局部进行试验。